标题 | 水城县经济结构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
范文 | 廖星惠 摘要:本文从贵州省水城县经济结构调整变化的历程,对各阶段结构的形成原因和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进一步优化升级水城县的经济结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经济结构变化 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优化升级结构的思考 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条件,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主要途径,调整和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合理利用资源,提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机会,推广应用先进的产业技术,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水城县经济结构经历了三次重大调整,逐渐形成了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占主导地位的格局,经济结构调整不断优化升级,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人民生活水 平不断提高,产业调整带来的经济效益初步显现。经济结构调整变化的轨迹,记载着水城的发展变化史。 1.水城县经济结构变化历程 1988年区县分设以来,水城县经济结构经过了三次重大的调整变化,经历了“一、三、二”、“一、二、三”、“二、三、一”结构格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水城县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三次产业结构所占比重由1988年-1995年的一、三、二顺序,到1996年-2001年形成了一、二、三的格局,2002年——2012年形成了二、三、一的格局。2012年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1.5:64.3:24.2。第一产业的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稳居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相对稳定,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得到一定优化升级,也记载了水城县二十多年来攻坚克难,与时俱进,真抓实干,如何由农业县一步步发展到工业县的奋斗历程。 1.1第一阶段为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 1987年12月水城特区被撤销,分成钟山区和水城县,原水城特区主要的工业经济基本划归了钟山区,留给水城县的基本都是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农业是当时绝对的领军产业。此阶段经济结构呈三大特征:一是持续时间长,结构变化小。从1988年区县分设至第八个五年规划末期的1995年共8年的时间,保持了一、三、二的格局,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从1988年的72.5:10.0:17.5调整到1995年的58.1:19.5:22.4,此期间第一产业的比重均在60%以上,历经8年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4.4个点,年均2个点,仍稳居全县经济的主导地位。第二产业虽上升了9.5个点,但年均也才上升1个点;第三产业上升了4.9个点,年均上升不到1个点,结构调整变化幅度较小。二是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慢。1988年经济总量只有2.01亿元,即使到了1995年,经济总量也不足5亿元,平均每年增加约3500万元,年均增长6.5%。三是第二、第三产业总量小,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三产业由于总量小,虽然年均增速高于第一产业,分别达到14%和17%,但两个产业总量加起来不足2亿元,比重不到50%,发展严重滞后。第二产业增加值从1988年的0.2亿元增加到1995年0.9亿元,不足1亿元,每年增加不到1000万元,尤其是工业基础薄弱,到1995年工业增加值仅0.6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从1988年的0.35亿元增加到1995年1.04亿元,每年增加仍然不到1000万元。 形成一三二结构格局有五大因素:一是区县分设后,水城县的工业变得一穷二百,亟待重新规划,经济处于恢复时期;二是水城县的基础和条件先天不足,海拔高,山区多,土地贫瘠。三是封闭、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四是投入少,建设资金严重紧缺;五是改革开放力度小,严重制约经济发展。 1.2第二阶段为农业、工业齐头并进的经济结构 从1996年到2001年水城县经济实现新的突破,特别是在顺利实现第九个五年发展规划目标后,第二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在总量上与第一产业平分秋色,全县结构调整实现了新变化,形成了一、二、三的格局。在结构格局上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经济总量实现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新的跨越。经济总量大幅提升,2000年,水城县GDP总量突破10亿元大关,是1988年的5倍。二是第二产业发展速度突破历史纪录,总量追上第一产业,形成了二者齐头并进共同推进全县经济发展的格局。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工业经济的迅速崛起,2001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9.39亿元,是1988年的30倍,年均增长30%。200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13亿元)与第二产业增加值(3.72亿元)总量差额仅为4100万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8年的73%下降到41%,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88年的10%上升到了37%,比第一产业的占比仅低4个百分点。到2001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25亿元)与第二产业增加值(4.08亿元)在总量上差额已缩小到1700万元。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8%,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37%,差距已缩小到1个百分点。三是三次产业发展及不协调。从1988年至2001年间的发展速度看,第一产业发展相对平缓,年均增长4.8%;第二产业发展最快,年均增长20.3%;第三产业虽增速较快,年均增长15.6%,但总量较小,到2001年仅为2.97亿元,占GDP的比重由1988年的17%上升到26%,每年仅提高0.6个百分点。 经过第二阶段的发展,全县工业经济迅速崛起,彻底打破了水城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的经济发展格局,从此全县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1.3第三阶段为不断优化升级的经济结构 2002年至2012年,经过“十五”、“十一五”两个规划的实施,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到“十五”期末经济结构已从“九五”期末的“一二三”已演变为 “二三一”格局,经济总量逐步壮大,人均水平进一步提高,经济结构优化,质量提升,竞争能力增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经济总量连上台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在2004年跨上20亿元台阶,2008年又跨上50亿元台阶,2012年冲入100亿元台阶。2012年全县GDP总量达到109.45亿元,是1988年-2003年16年间的总合;在全省88个县中位列19位,实力明显增强。二是经济发展速度再次突破历史新记录。十五期间GDP年均增速达18.4%,“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速14.5%,分别比“九五”期间的10%高8.4和4.5个百分点,尤其是2004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达32.6%,为历史最高。三是建筑业和工业支撑主导GDP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2002年到2012年,建筑业和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分别达26.6%、2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9.3%、78.5%、64.0%、58.1%、69.3%、56.3%、61.8%、68.3%、75.3%、79.4%、66.3%。二者占据了经济的半壁江山,是绝对的领军产业。 此阶段是水城县各族人民最为自豪的阶段,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发耳电厂、双元铝业、玉舍煤业、发耳煤业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以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能源工业得到迅速壮大,使以煤兴县,以煤立县的重要战略得到巩固,煤炭、冶炼、电力成为支柱产业,工业经济迅速崛起,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2012年在全省88个县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的综合排位由2007年的28位跃升到的第10位,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2.水城县三次产业结构存在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水城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为主,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仍是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企业少,所占经济总量的份额少。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发展规模小、效益不佳、数量少、速度低。三是农业基础脆弱,农村贫困面大,人均水平低,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还未根本改善。这些问题将长期影响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3.进一步优化升级水城县经济结构的思考 3.1保持农业稳步发展 一是强化基础,确保粮食稳产增收。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引进农业新品种,不断优化粮食结构。二是挖掘优势,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发挥全县立体气候生物多样性突出的优势和潜力,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三是继续加大调整农业结构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规划建设好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繁荣稳定。 3.2加快推进工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转变生产方式 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使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淘汰低水平的工业生产,促进企业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强地方工业的发展后劲,做大做强特色工业,加强和巩固工业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一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和建设步伐,努力引进新上一批带动作用强、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污染和能耗低的项目。二是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知名品牌和企业。 3.3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特色生态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旅游规划的组织实施步伐。二是拓宽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加大旅游投入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社会参与、多方吸纳资金、多元投入。三是不断完善县城城市功能,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特色旅游。以实力打造品牌,用宣传推介精品,实现生态旅游业发展。同时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商品流通,努力扩大内需,繁荣城乡经济,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努力提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此阶段是水城县各族人民最为自豪的阶段,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发耳电厂、双元铝业、玉舍煤业、发耳煤业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以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能源工业得到迅速壮大,使以煤兴县,以煤立县的重要战略得到巩固,煤炭、冶炼、电力成为支柱产业,工业经济迅速崛起,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2012年在全省88个县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的综合排位由2007年的28位跃升到的第10位,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2.水城县三次产业结构存在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水城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为主,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仍是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企业少,所占经济总量的份额少。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发展规模小、效益不佳、数量少、速度低。三是农业基础脆弱,农村贫困面大,人均水平低,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还未根本改善。这些问题将长期影响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3.进一步优化升级水城县经济结构的思考 3.1保持农业稳步发展 一是强化基础,确保粮食稳产增收。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引进农业新品种,不断优化粮食结构。二是挖掘优势,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发挥全县立体气候生物多样性突出的优势和潜力,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三是继续加大调整农业结构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规划建设好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繁荣稳定。 3.2加快推进工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转变生产方式 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使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淘汰低水平的工业生产,促进企业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强地方工业的发展后劲,做大做强特色工业,加强和巩固工业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一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和建设步伐,努力引进新上一批带动作用强、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污染和能耗低的项目。二是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知名品牌和企业。 3.3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特色生态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旅游规划的组织实施步伐。二是拓宽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加大旅游投入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社会参与、多方吸纳资金、多元投入。三是不断完善县城城市功能,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特色旅游。以实力打造品牌,用宣传推介精品,实现生态旅游业发展。同时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商品流通,努力扩大内需,繁荣城乡经济,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努力提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此阶段是水城县各族人民最为自豪的阶段,农村经济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发耳电厂、双元铝业、玉舍煤业、发耳煤业等重点项目建成投产,以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为重点的能源工业得到迅速壮大,使以煤兴县,以煤立县的重要战略得到巩固,煤炭、冶炼、电力成为支柱产业,工业经济迅速崛起,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显著。2012年在全省88个县经济发展增比进位的综合排位由2007年的28位跃升到的第10位,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经济实现跨越发展。 2.水城县三次产业结构存在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水城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但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为主,运行质量不高。经济增长仍是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企业少,所占经济总量的份额少。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发展规模小、效益不佳、数量少、速度低。三是农业基础脆弱,农村贫困面大,人均水平低,基础设施“瓶颈”制约还未根本改善。这些问题将长期影响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成为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制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 3.进一步优化升级水城县经济结构的思考 3.1保持农业稳步发展 一是强化基础,确保粮食稳产增收。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引进农业新品种,不断优化粮食结构。二是挖掘优势,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发挥全县立体气候生物多样性突出的优势和潜力,在稳定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加大特色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三是继续加大调整农业结构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规划建设好一批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园区,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四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繁荣稳定。 3.2加快推进工业结构升级,促进企业转变生产方式 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推进工业结构调整,促使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淘汰低水平的工业生产,促进企业由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生产方式的转变,增强地方工业的发展后劲,做大做强特色工业,加强和巩固工业经济在全县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一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引进和建设步伐,努力引进新上一批带动作用强、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污染和能耗低的项目。二是支持优势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技术改造等方式,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三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速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调整产品结构,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的知名品牌和企业。 3.3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特色生态旅游业,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一是加快旅游规划的组织实施步伐。二是拓宽投资渠道,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加大旅游投入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社会参与、多方吸纳资金、多元投入。三是不断完善县城城市功能,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四是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特色旅游。以实力打造品牌,用宣传推介精品,实现生态旅游业发展。同时要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商品流通,努力扩大内需,繁荣城乡经济,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环境,努力提高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促进第三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