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部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法治保障研究 |
范文 | 田之珍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动力,是推动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巨大引擎。构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有利于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有利于维护城乡社会和谐稳定,有利于因地制宜、规范推进新型城镇化。当前,西部正处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要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关键词:西部地区 新型城镇化 法治 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提出 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超过50%,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城镇化”受到了各方关注,传统模式的城镇化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条主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新型城镇化提出城镇群体化,重视中小城镇发展,科学布局,重点解决“双二元结构”,发展第三产业,新的型城镇化概念更强调“绿色城市”和“智慧城市”,意味着城镇化发展从传统的粗放型向集约高效型发展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不再单纯的强调城镇化速度和规模,而是要求城镇化质量和内涵。 2.法治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性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无疑就是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治理创新过程,特别是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如何保障进程的健康可持续,除了有效的政策,合理的行政手段之外,体现着公平正义的法制应该说是政策制度稳定持续的有效保障。 2.1加强法治建设,有利于在新型城镇建设中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新型城镇化的主导者、引导者和推动者是政府,而建设的客体和主体都是农村,对政府的满意度和农民的参与程度很重要的说明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是否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让广大主体平等的享有了权力,所以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加强法治建设,有利于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树立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理念,统一广大农民群众的思想,营造起全体参与,全体支持的良好气氛,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享有了充分的权力,便会形成一种上下自觉的行为。 2.2加强法治建设,在城镇化进程中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 城镇化建设法制化也是遵行政府法治论规范要求,制度是否合法,项目是否优质,干部是否清廉等都关乎着城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权力的不受限制势必导致权力至上,腐败普遍化,构建以人本的价值法治秩序,健全法制制度,不仅仅是保证社会良性发展,政府稳定前行,更是提升公信力和满意度的必经之路,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才能获取公众的支持,减少社会矛盾,在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侵犯社会主体合法权益、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国家政策异化概率最低化。 2.3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法治建设,有利于城乡社会稳定 新型城镇化涉及到的从大的方面来讲,一方面新型城镇化中涉及到的土地问题,赔偿问题,社会保障等利益相关的问题,如果没有全面有效的法律体系进行监督,就容易引起冲突矛盾,发展为群体性事件;第二个方面,城镇化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现实利益的冲击和社会两极分化加剧,生存压力极易产生不平衡感、遗弃感,信访渠道的不畅通,使得人们的自我控制力下降,容易造成矛盾尖锐化。无论哪种制度缺乏了法律的规制都会走向极端,所以说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加强法治建设,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突出社会资源的公平享有。 2.4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法治建设,有利于规范发展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看到各地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都出现了不规范的现象,在追求增值利益的驱动下,出现了盲目扩大城市边框,滥用征地,无规划开发,工业引进泛滥,土地城镇化远远超过了人的城镇化,因此法治城镇化建设,可以保障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可持续性,城镇化的无序现象归根结底是由于法律的缺失,追责制度的缺失,通过立法将惩治条例化,有利于地方政府结合各地工作基础、资源差异,有利于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制定出长远有效城镇化发展规划。 3.构建与完善我市新型城镇化法律制度的立法对策 3.1完善城乡规划法律制度, 建立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 应城市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求,规划制度势必要从“城市问题”逐步发展为以整体协调为核心的城乡统一规划。 建立统一的城乡规划体系应当成为立法的基本前提,我们现在城镇化依然具有明显的城乡二元化特点,对城市和农村分而治之,区别对待,由于政府在城镇化发展战略上偏重城市,导致优质资源大部分流向城区,贫富差距拉大 。所以要改变“城市、农村”二分法,必须突破城区、郊区、乡镇、村庄行政界限,规划先行且统一规划,避免先建设后治理,一定要改变规划各成一体规划关系,统一划分规划范围,明确所有建设活动重点集中在城乡居民区内,也应该对于类似水源地、生态区、保护用地区、无工业区这样的区域要进行禁建区划分,并且一旦规划确定,就不能随意改变,要引入评估机制,法律监督和违规司法审查程序,对不按照规划执行的,既要有效的监督体制,也要有强硬的法律惩治制度,防止浪费人财物的同时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有序、开放互通、绿色环保的城乡空间结构。通过立法规定规划过程中必须公示的内容和公众参与的阶段,全民监督。 3.2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的核心所在,传统的户籍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度,城乡一体化的实质是为了不断缩小城市和农村差距,部分农民在转移到城市中后不能完全市民化,不能平等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权力和义务,也会制约农民的转移意识,无法充分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在户籍管理方面首先应该立法规定公民有依法迁徙入籍的自由,用法律来规范,让社会自主调控,改变以行政调控的方式,去掉与户籍挂钩的医疗报销,入学教育,就业,购房等政策,统一标准,规定住户在依法取得所在地户籍之后,无论是以何种形式依法取得居住权的公民享受同等权利,消除阶层化,降低农民转移到城市的生活成本。 3.3推动土地使用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资源资本化 3.3.1改革征地制度。以不征收为原则,除国家为了公共利益需要依法征为国有外,缩小征地范围,同时赋予国有和集体土地同等权益,在不改变集体所有权性质的基础上,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审批使用手续。 3.3.2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在流转收益分配方面,要统筹照顾所有者权益和政府投入回报,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人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其出让收益主要归土地所有者所有,各级人民政府可按出让、租赁、作价出资入股总额的30%左右收取土地流转收益;用作公共服务建设的部门费用。要允许将依法取得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抵押融资,满足土地使用权人的融资需求。抵押权实现时,允许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处分,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使用权一样,可以出让、转让出租给任何具备条件的市场主体。 3.3.3建立规范统一的城乡建设用地交易市场。实现城乡统一的土地管理制度,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入市场,并完善土地产权市场交易制度,规定土地产权交易必须在注册交易机构进行。统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价格机制,严格遵守“同地同权同利”原则。 3.4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依然是坚持以人文本,必须从人的需求出发,以此为落脚点推进发展平等城镇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平等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是针对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需要,深化制度改革,特别是建立起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人事制度,比如制定《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护条例》,明确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化过程中,享有的合法权益,建立起有序转移的制度保障,统一城乡人力资源市场,城乡劳动力管理一体化, 对农民进城以后的岗前培训,就业安置,基本生活保障等具体规定,加大城乡公共服务优质资源双向对流的力度。二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体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使城乡孩子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三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医疗卫生体制,实现医疗机构资源均衡分配,逐步降低自费比例的同时,也要降医疗总费用的支出。四是要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制,可以将转移到城市稳定居住或已经和就职企事业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劳动合同的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劳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提高已经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社会养老补贴,实现逐步并轨过程。 3.5创新社会治理制度,实现依法治国 社会融合是城乡一体化社会治理创新的重点。推进城乡融合要创新管理机构,现有的城乡流动人口管理分属多个部门,管理权力分割,管理责任不明,阻碍了公民的城乡流动。设立流动人口管理局(或城乡移民管理局),综合各部门流动人口管理职能,整合资源,建立新的流动人口管理载体,对流动人口进行动态和网络化管理,方便农民和市民城乡流动顺畅而快捷。 同时要提高社会矛盾自我消解的能力,要鼓励城乡非政府的社会服务组织多样化发展,赋予他们的社会管理功能,支持社会组织完善城乡服务网络,并健全统一登记管理制度,依法监管,加快形成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 还要形成廉洁公正的社会理念,尤其要严格要求政府人员的公共责任,强化责任意识、法治意识。杜绝有些管理部门有权力的都去争,要服务的都推诿,担责任的都扯皮。加大廉洁道德建设,规范公共管理行为,建立完善预防腐败体制机制,侧重依法预防,依法治理,加强腐败预警,构建责任政府,逐步形成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伍治良.社会管理法制化的基础性社会建设[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7)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任务是什么?新华网,2013-2-13 [3]郑杭生,邵占鹏.牢牢把握“四个治理”原则.人民日报,2014-3-2 [4]丁德章.在建设“美丽中国”背景下大力发展农村小城镇[J].行政管理改革,2013(1) [5]王雪.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及其路径选择分析[J].管理学家,2013(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