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评价研究
范文 雷俊霞
摘要:郑州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是中国的八大古都之一,作为河南的省会所在地,郑州在创造辉煌灿烂的华夏文化中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洋溢着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也体现出独具特色的一面。
关键词:古都郑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 调查与评价
古都郑州地处中华腹地,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故里,历史上五次为都、八代为州,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在繁荣昌盛的历史长河中,郑州凭借自身的开放包容和和而不同的个性,不仅创造了持续繁华的物质文明,也孕育了丰富璀璨的城市文化。郑州市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不仅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古都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千百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笔墨相承、口耳相传,是社会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郑州作为文化古都,所蕴含的丰富多样的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调查与保护。
2006年3月郑州市就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负责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制订、普查方案的实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保护与管理、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等工作,作为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研、认定、整理与保护的机构,在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近年来,郑州市委、市政府积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认定,并建立了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条件和生存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弘扬郑州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我市文化繁荣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郑州确定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18项,其中荥阳苌家拳、新郑黄帝拜祖大典、少林功夫、新密超化吹歌和巩义小相狮舞五项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游艺和竞技、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门类。截至目前,我市已公布三批共118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74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40个项目入选省级名录,其中5项入选国家级名录。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3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9人。
2.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与分类
目前郑州共有二七区、中原区、管城回族区、惠济区、金水区、上街区、巩义市、新密市、新郑市、登封市、荥阳市、中牟县、航空港区、高新区、经开区、郑东新区等16个行政分区,在这十六个区当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均有分布,结合申报地区和单位、涵盖类别与级别等因素,根据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网站公布的资料分析可见,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涵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就郑州而言,总共有9个大类,分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三个层次。其中,其中民间文学34项,巩义河图洛书、皇帝传说等名列其中;传统美术21项,登封木版年画、剪纸、泥塑等榜上有名;传统音乐8项,其中超化吹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形式出现;传统舞蹈8项,其中小相狮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2项,它们是河洛大鼓、河南坠子;传统体育、游艺和竞技10项,其中苌家拳和少林功夫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技艺27项,涵盖农作物栽培技艺、手工艺制作技艺、饮食手工艺传承等传统手艺;传统医药7项,登封健身药枕等名列其中;民俗16项,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涵盖庙会、祭典、民间信仰,人生仪礼、居住、民间组织、民俗节日等民俗。内容丰富、涵盖面广、植根于乡土民间。
3.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与评价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的重要纽带,在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分析与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分布与特点,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古都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状况。郑州所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无论在主类还是亚类上,都是非常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3.1植根乡土,种类齐全
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统文化的面貌出现,其类别涵盖民间文学、传统美术、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医药、曲艺、传统体育、游艺和竞技、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九大类。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于乡土民间,如郑州老街传说、巩义丧葬习俗、中岳古庙会、登封健身药枕、楚河—汉界象棋文化、民间歌谣、剪纸、面塑、木版年画等今天依然是老百姓日常或非常时间的必备技艺或传承,深深扎根于民间乡土社会。郑州老街传说还依然是活跃在民众中口传文学,剪纸、面塑在节庆时刻民间随处可见,它是民众装饰生活、感情诉求的工具与媒介,民间歌谣既是生活的娱乐也是娱乐的生活,千百年来历久传承。随着旅游的开发,作为文化大省河南的都会,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与旅游开发创意融合。
3.2表现形式多样,知名度高
就郑州而言,从目前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来看,主要有民间文学、民俗、民间医药、民间美术、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形式,其形式多种多样,几乎涵盖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划定的范围中的所有内容。
同时,就所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很多名录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知名度都很高。如巩义河图洛书可以说在历史上具有标志性影响力,黄帝故里拜祖祭典在国内知名度很高,并形成了在海外的影响力。少林功夫更是世界闻名。因此,郑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体知名度很高,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3.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机制初步建立
2006年3月响应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号召,在郑州市群众艺术馆成立了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面负责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各项工作。2007年4月邀请专家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培训,对参与普查的业务骨干进行专业培训,保证普查的有序进行。2007年5月,郑州市组团参加在成都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少林功夫参加巡游表演,巩义小相狮舞、惠济区烙画、剪纸、澄泥砚等项目参加了展演,有效地提升了古都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公布,郑州市积极学习,认真贯彻。2013年9月河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规定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与国外相比,虽然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但是已经初步形成。对我国蕴藏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这是一种重视的态度,一种保护的认同。
参考文献:
[1]刘魁立.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河南社会科学,2007(1)
[2]陶思炎.应用民俗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3]万建中.中国民间文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