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语》中庸思想对秘书工作的重要作用
范文 张钰祥
摘要: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念形成的理论基础。《论语》是儒家思想的源泉,其所奉行的中庸之道,千百年来更是被一代代志士仁人誉为“至德”,推崇备至。中庸思想对当代秘书人员来说,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论语》为例,阐述中庸思想对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希望对现今的秘书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论语 中庸 秘书工作 借鉴意义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正统思想的儒家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一般价值观念形成的理论依据。中庸是中国认识史上的一个古老的概念。在古代,中庸被誉为“至德”,备受推崇。在近现代,中庸则被视为明哲保身,横遭非议,80年代以来,为恢复中庸的本来面目及其在中国思想史上应有的地位,学术界对中庸进行了再认识和再评价。许多专家学者认真总结关于中庸的研究情况,并且与人类未来,企业员工行为、管理智慧、市场经济、德育教育等课题联系起来,如张珍的《企业员工的行为中庸化与其工作满意度,工作绩效的关系》、田文军的《道德的中庸与伦理的中庸》、彭国翔《(中庸)新论:哲学与宗教性的诠释》等,这些研究对进一步深化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深化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当前,随着“国学热”的兴起,人们对儒家文化和中庸思想有了一番新的认识和解读。
1.各种中庸之说
关于中庸原理,从古至今不少名家各抒己见,开展了一系列的论战,最具权威性的观点认为中庸之道的要旨大体上可从“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四句纲领性口诀去领会。
1.1允执厥中
《礼记》解释中庸为“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谓“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的“两端”是指对立的两极,只认识其中的任何一极,都将失诸片面。只有“叩其两端”,从两极作出优化选择,才能避免这种状况,这种正确的选择便是中了。一旦得中,即“致和”,或称“致中和”
1.2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的含义是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论语.先进》中记载着孔子和子贡的谈话。子贡问老师,子张和子夏谁更优胜?孔子说子张显得过头,子夏有些赶不上。子贡就问是不是子张强一些,孔子的答曰“过犹不及”。过头和不及是事物的两种极端化倾向,或者说两种错误倾向,孔子认为都不足取。“不及”是没有达到“中”,其根源在于太拘谨和保守;而“过”则是超过了“中”,其原因在于太放纵和激进。所以我们这里讲的中庸之道是有个“度”的,强调一个适度性。
1.3和而不同
事物通过变革达到实质上的统一或调谐状态,叫做“和”;掩盖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齐一致,谓之“同”。以君臣为例,孔子主张臣子对君主采取“勿欺也,而犯之”(《论语.宪问》)的态度。所谓犯,就是提意见。“和而不同”的“和”乃君臣不同见解的协调结果。求中致和不是否定或掩盖矛盾,相反地,要通过百家争鸣,容许不同意见充分抒发,融百家之长,提高得中的可能性。反之,所谓“同而不和”则是君说可,臣亦说可,君曰不可,臣亦曰不可,有不同意见不敢说出来,成为君主一言堂,结果非犯错误、出乱子不可。总之,“和而不同”,是承认“不同”,尊重“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求中致和,体现了寻求统一调谐的精神。
1.4所贵者权(君子时中)
所贵者权,许多专家也将“君子时中”与之联系起来。中庸之道要求通权达变,因时、因地、因体制宜行事;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富于灵活性,与时俱进的决策之道。孔子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章句》)“时中”,就是因应不同时机,根据事态以求中。在教育上,孔子曾给予子路和冉由相同的提问以不同答覆。因为子路保守,孔子着重鼓励;冉由激进,则强调求稳。在要不要做官的问题上,孟轲有句话“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知夫子者也深矣。
从以上“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以及“所贵者权”(君子时中)四条纲领可见,中庸之道其特点为反对走极端,主张在对立之间寻求协调统一,找出最优化的决策路线。
2.我的中庸之说
“中庸”一词在《论语》中做了简单的阐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人们缺少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中庸是孔子和儒家的重要思想,尤其作为一种道德观念,这是孔子和儒家尤为提倡的。中庸属于道德行为的评价问题,也是一种德行,而且是最高的德行。
《论语》中提及“中庸”一词,虽然仅此一条,但在孔子与其弟子的谈话当中,常涉及隐含的中庸思想原则。在我看来,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的思想。中庸的内涵除了“允执厥中”、“过犹不及”、“和而不同”“所贵者权”四条纲领外,还是一种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寻求最佳效果的科学方法论。每一件事情都有两面性,中庸所追求的是合二为一,即是说在处理各种矛盾、与不同的人沟通、对待各种事物的方法上,要求我们要做到“和”“度”“实”三个方面。
关于“和”字,就是要在互助互惠、互爱互敬的基础上实现双方或多方的双赢。单单追求一个“和”字,还有许多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追求“度”字,它提醒我们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对待处理每一件事物,由此才能双赢共进并且长久持续。最后一个是“实”,就是通常所说的讲求实际,实事求是。前面已经讲了,“和”与“度”可以使矛盾或利益双方在事物上实现双赢和长久持续地发展,但是,如果并不实事求是,那一切结果都将是空谈,没有实际意义可言。因此,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这样便构成了中庸所追求“合二为一”。
在《论语》中,中庸的思想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但在字里行间里却显现出了中庸的内涵。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意思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规定要怎样干,也没规定不要怎样干。只要怎样合理恰当,便怎样干。从孔子话语中知道,干得恰如其分,干得合理恰当,也就是说,以中庸之道干天下的事情。
《论语·泰伯篇》记载: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说的是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太平,就出来工作,不太平,则隐居,政治清明,自己贫贱,政治黑暗,自己富贵,也是耻辱。孔子主张亦现亦隐地处世,该现则现,该隐则隐,现中有隐,隐中有现,这正是中庸之道。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赞赏《关雎》这首诗意味蕴籍,将爱恋之情抒发得恰如其分,既没有赤裸的煽动情,又没有凄惨的绝望。这种有理有度的情调符合中庸之道的要求。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矜与群都是好的,对的,但要防止走向极端化的争与党。正确的东西也有度的问题,把握好度的标准也是中庸所要求的。
3.《论语》中庸之道对文秘工作的意义
《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就是儒家非常推崇的一种处世哲学——中庸之道。让我们认真看看中庸的“庸”字的含义,庸,下面一个“用”字,表示处理事物要灵活运用,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而“中”则是要把握“和”与“度”,将生活的各个方面调整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简单而言,就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体。对秘书工作来说,学好用好中庸之道不仅可以使工作顺利进行,而且对于处理好人际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做人和做事两个方面。
3.1做人方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本分和人生目标,这一切都建立于我们把自己定于什么位置之上。中庸之道要得到发挥,就需要一个可发挥的基点,就像发光现象一样,体现价值的基点就是自己的位置。确认了身份和地位,就要进一步地处理好人际关系,虚心向他人学习,才能比较深入地了解中庸的做人之道。
3.1.1学会中庸,关心周围的人。《中庸》有云:“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就是最大的仁。《论语》中也有过“仁者,爱人。”的言论。对于“仁”之说,定义非常的广泛,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当然会爱自己,但不能把所有的爱全部放到自己的身上,亲友族人其实都在默默陪伴我们左右。也许我们很忙,但是不管怎样,都应当关心一下家人,人生短暂,或许有些埋藏在心底的爱会找不到机会吐露。
当然,虽然中庸说“亲亲为大”,但是并不表示只关心亲人就可以了。一些人对于自己和别人的关系马马虎虎,以为人与人之间无所谓,大可不必相互协调,相互沟通;另一些人以为只要有领导做靠山,形成自己的势力,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对于秘书工作者来说,关心上司,同事,下属是同等重要的。试想想看,如果你对别人漠不关心,不闻不问,或者只对领导阿谀奉承,打小报告,别人是不是也不会理你,厌恶你,甚至可能也会对你的不良行为进行报复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协调关系这种人生大事绝对不能粗心大意,要事事为他人着想,处处关心他人,这样才能称的上是“老谋深算”。
3.1.2默默无闻地工作,明确自己的身份。《中庸》有云:“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为圣者能之。”之说。这些话告诉我们,自我谦虚是我们在这个社会上做成事的基础,自谦是世人尊敬的阶梯。孔子说:君子做事不自大,有功不自傲。讲的就是这的个道理。
作为下属,秘书的任务主要是协助老板,在公司高层的眼中,秘书作出的成绩,自然是公司主管领导下的成果,下属尽力完成上司指派的任务是自己分内的事。如果硬是要出风头,只会让人觉得你自不量力,不识大体。另一方面,如果锋芒毕露,上司会从心理上感到压抑,在感情上会非常的反感,你就会像心腹之患,受到排挤,以后就更不可能有所发展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许多刚刚出来工作的年轻人,都患过这样的错误:当和自己的直管上司闹矛盾时,就直接向更上一层的上司去报告,以让其“主持公道”。结果可想而知,年轻人不是被批评,就是被隔离了。上司任何时候都是你的头头,你丝毫不可越雷池半步。
3.1.3择善而从,不断学习进步。《论语·述而篇》中有这样一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庸》也提出过“择贤而从,不贤则省”之说。这两句话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在生活中,见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过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就应该虚心请教,认真学习,想办法赶上他,和他达到同一水平;见到某人存在缺点和不足,就冷静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如果有,就改正过来。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不断向前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学海无涯”的道理。秘书的工作不仅仅要靠理论的掌握,还要靠经验的积累。我们作为刚刚步入社会的新人,理所当然应当虚心向老前辈学习。这样,在几年的工作中,我们就能学到很多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呢?
3.2做事方面
《论语》里阐述了人们做事的基点要求: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毋意”说的是做人处事没有自己的主观意见,本来想做这个,假使旁人有更好的意见也会欣然接受,并不坚持自己原来的意见;“毋必”是坚持天下没有必然的想法,“毋固”是不固执于自己的成见,“毋我”就是不什么事情对为自己着想,而多为其他人,事着想。深入理解“四毋”,就要学会藏起于身,将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把握好做事的分寸。做事内外平衡,收放自如,对顺利在社会上立足有重要的意义。
3.2.1把握分寸。《论语·先进篇》记载了一段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师是颛孙师,即子张;商是卜商,即子夏。两人年龄相仿,是子贡的小师弟。子张志向高远,言行时常偏激和过头,有些张扬;与之相反,子夏狷介,谨慎,该说的有时未说,该做的有时未做,过于收敛。子贡觉得子张比子夏更优秀一些,而孔子告诉他“过”等同于“不及”,两人彼此彼此。这实质上隐含了孔子的中庸之道。“过”也不好,“不及”也不好,两者之间的“中”才是最好的。
就以秘书的工作而言,过多地关心同事和上司,会遭到别人的误会,以为你有利欲图;上司交代的事情做得不完善,又会被人说是能力不够。世界的万物,都要讲求适度原则。不管你付出的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过了火或者做的不够,都是会对事情造成一定的威胁。总之,在工作、学习、交往中,做到不偏不倚,不让事情“过”和“不及”,找好适合自己的“度”,让别人都能温和地接受自己,才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啊。
3.2.2学会思考。关于学与思的关系,《中庸》和《论语》都有一些自己的阐述。《论语·为政篇》中说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惘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中庸》则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要求我们要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许多人以为,秘书只要照上级吩咐的任务去做就可以了,其实不然。文秘工作不仅要求我们要有学习的能力,更要有思考的能力,只学不思,就等于没有记住,这和没有学习的结果是一样的。就好像上司交代给你的事情,哪一件先做,哪一件后做,这些都应该经过深思熟虑的。学和思作为两种学习和处事的方法,都不能偏废。所谓内外平衡,恰到好处的中庸之道,就是两者的结合。
3.2.3藏器于身。前面在做人方面,秘书人员应当默默无闻地工作,但是,在另一个方面,我们又应当用之则行,待时而动。《论语·为政篇》中讲到:君子不器。说的是君子不应该像器皿一样只有一方面的用途。古书中则讲到:“君子藏器,待时而动。”待时,自然是时机未到,还不到获得做事突破口的时刻,就要将自己的才华插在剑鞘里。锋芒可以刺伤别人,也会刺伤自己,运用起来应该小心翼翼。物极必反,过分外露自己的才华容易招致对手的嫉恨和陷害,尤其是做大事业的人,更应该修炼好“藏露”之功。若要使机会到时又不至于白白丧失,那就更加需要“藏器于身”,随时接受命运的考验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文秘工作也是一样的。说实话,秘书比其他同事更具有表现的机会,因为他们经常出现在老板的身边,并为上司沟通下属起到一个桥梁的作用。没有机会就试着创造机会,但又不要过于锋芒毕露。有了机会就不要放弃,在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抓不抓得住就看你自己了。所以,机会总是会有的,关键在于你是否做到了重要的一点——藏器于身。
谈古论今,直至今日,大量的生活实践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庸之道确实包含了相当丰富的人生哲理。我们每个人立身处世都时时刻刻体现了中庸之道,它不但是执政者所需的智慧,而且是不同阶层每个人做人所需的智慧。更重要的是,中庸之道还为注重外在和内在修养的文秘工作者提供了为人处世,接人待物的明确准则。孔子在两千年前就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把它作为自己儒家思想的重要部分,无愧是一名伟大的思想家!
参考文献:
[1]张大成著.秘书工作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11月第1版
[2]季水河著.秘书心理学.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3]谭一平,吴良勤著.秘书人际沟通实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06月第1版
[4]张岂之著.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版社,1980年版
[5]张岂之著.中国儒学思想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日)下村湖人著.论语故事心解.2007年2月第1次印刷
[7]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57卷5期
[8]于丹著.于丹(论语)心得.中华书局,2007年1月
[9]张秉楠著.礼·仁·中庸——孔子思想的演进.《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
[10]陈科华著.儒家中庸之道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著,浅谈《礼记·中庸》对公文审核的启示--《秘书工作》,2007年11期
[12]刘成纪著.中庸的理想.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3]罗祖基著.论孔子思想中礼、仁与中庸的关系.史学集刊,1986年第3期
[14]杜道明著.有关“中庸”的几个问题.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第1期
[15]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年版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9: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