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解决高速公路收费站职工心理健康问题 |
范文 | 姚小林 摘要: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构建人文和谐的目标,我们需要研究员工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制定减轻心理压力的疏导机制,“厚人而同家,厚家而同国”,以人为本,把收费站建设成和谐、温馨的家园,让员工感受到“所已如家”,才能理顺员工情绪,化解干群矛盾,引导员工心理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速公路 职工心理 健康问题 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广大高速公路的员工工作、生活节奏明显加快,面对来自于住房、医疗、上学、就业、家庭等生活各方面的压力,高速公路收费站的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越来越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 1.一线员工心理健康调研背景 针对一线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开展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此次调查主要以问卷的形式展开,共发放问卷1200份,问卷回收率100%。我们的问卷调查主要从员工个人对于以高速收费工作为主的职业心理健康的认知和体验、上级管理部门对员工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及管理现状和员工对上级管理部门在关心他们心理健康方面的认同程度等三个大项、19个小项展开。在回收问卷后,我们对每个问题都做了统计分析: 对于“目前工作的适应状况如何”,60%以上的员工觉得很好或是还可以,只有148名员工选择了比较差甚至是差。 调查显示,70%的员工认为最大的挫折是生活状况较困难,也是进入高速行业后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部分员工因为性格内向以及对自己信心不足,会经常出现郁闷、焦虑的情绪,甚至是茫然无措。 调查显示,75%的员工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对待压力能够用转移化解,很少有借物发泄或压抑自己的现象。而且,也显示出了乐观向上的一面,90%以上的员工在遇到心理方面的问题是都会找家人、朋友甚至领导倾诉。 调查显示,65%的员工可以接受心理咨询,20%的员工认为可以自己解决心理上的问题,还有15%的员工对心理咨询的效果持怀疑态度。 调查显示,在回答“倾向于哪种心理咨询服务”时,40%的员工选择“与心理辅导老师面对面交流”,15%的员工认为难以当面启齿,选择网络聊天咨询,还有20%的员工认为应该开展群体交流,参加心理咨询讲座。 调查显示,一线人员开展微笑服务时,最大的心理障碍不尽相同,50%的员工指出来自司机的不理解,30%的员工表现出了不自信,另有20%的员工认为车流量过大,无暇微笑或长时间微笑让自己不舒服。 2.心理健康现状及分析 从上述问卷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收费站员工心理产生不健康因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社会,有来自于单位,也有来自于家庭,我们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收费站严格的规章制度、较高的服务要求及执行倒班制度所引起的一线职工的心理压力 收费站员工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制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岗位规范和考核办法等。对员工仪表形象、业务能力、劳动纪律、协作精神等方面都进行严格的绩效考评。收费员一旦出现差错,将会在考核考评中扣分。同时,收费员的工作环境中既有尾气、噪音等有害性因素的污染,还要经常面对少数司乘的不理解甚至是刁难,对职工生理、心理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2家庭引起 收费站的绝大部分员工是远离家庭工作的,这就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家庭矛盾。由于与伴侣长期分居,不少夫妻往往因感情淡化而导致感情破裂,最终走上离异之路。一般收费员的离婚率是其它职业的3~5倍;也有的因为无法分担家庭事务,如照顾小孩、老人、种地等而导致矛盾激发,最终引发家庭破裂。家庭的种种困扰给员工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多数员工因无法承受压力而直接导致心理不健康。 2.3工作成就感不强 调查显示,同工同酬和渺茫的前途等问题已成为导致职工心理压力的最大因素(有些高速集团对固定工和合同工不能实现同工同酬;有些高速集团岗位相差悬殊,如一个所长的系数是2.9,而刚入职的员工系数只有0.8;有些甚至45岁仍奋斗在收费一线),而压力也随着就业年限的增加而不断上升。特别是男性职工心理压力较过去有明显增大,主要原因是工作方向的选择难、婚恋难、顾家难、经济水平低等问题比较突出。收费站70%员工都是二十多岁的青年职工,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较大时,就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消极心理,从而导致自卑、偏执、幻想、虚伪等心理问题的出现,这无疑增加了不利于单位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3.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措施 为了提高企业的整体工作绩效,更好地实现构建人文和谐的目标,我们要从研究员工心理压力形成的原因入手,制定减轻心理压力的疏导机制,“厚人而同家, 厚家而同国”,以人为本,把收费站建设成和谐、温馨的家园,让员工感受到“所已如家”,才能真正理顺员工情绪,化解干群矛盾,引导员工心理往健康的方向发展。那么如何解决收费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以为: 3.1转变思想观念,将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纳入思想工作的范畴 收费系统内的各级管理人员要切实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心理疏导有效途径,加强员工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完善职工心态疏导、调适与平衡工作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处理、权益保障的心理疏导长效机制,帮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心理和谐。进行定期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摸底,建立员工心理健康档案,对心理负荷较重的员工给予特别关注,对职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或咨询;帮助有不良倾向的员工正视心理压力,学会自我调控、情绪管理,挑战压力并有效地缓解心理压力,做好心理疏导,避免他们因此而引发心理疾病。 3.2通过培训提高职工的自信,增强对社会的适应能力,降低知识更新带来的压力 现代知识的快速更新,无论对谁都是无形的挑战。既然这些压力和郁闷的来源是自身对新知识的不熟悉、对前途的不确定感,或是对于目标的达成感到力不从心,或是担心自己被淘汰。那么,我们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对员工缓解压力和减少不安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主动去了解员工知识需求、掌握技术状况,并且设法提升每名员工的自身素质。通过提供培训等途径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一旦员工对新知识“会了”、“熟了”、“清楚了”,能力提高了,其自信心、成就感、快乐及幸福指数也自然而然会随之上升。 3.3构建谈心工作、精神抚慰机制,满足职工心理需求 谈心作为心理上关怀,是一种过去经常使用、今天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方法。因为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员工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出现心理不平衡的情况,而谈心则是消除误解、增进理解、熨平心理皱折的“妙方”。要建立以党支部、工会、共青团为龙头的向心力,把员工心理健康教育和引导作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关注困难员工和弱势群体,关注员工中的特殊情况,建立谈心工作机制,让党员干部经常与员工谈心交流,做好心理关怀工作。坚持做到员工工作变动时必谈、受到表彰或处分时必谈、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必谈、与他人发生争执矛盾时必谈。通过谈心交心,加强了解、沟通思想、消除误会、化解不良情绪。 3.4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制度 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完善制度,调节职工的情绪。 3.4.1加大工作环境优化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关键,同时良好的办公环境既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又能确保员工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全方位的关注空气、噪声、光线、整洁、绿化、装饰、拥挤度等方面,给员工提供一个爽心、悦目、舒适的工作空间,有利于达到员工与工作环境相适应,提高员工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3.4.2设立员工心理辅导制度。通过问卷调查、测验评定、个别访谈与行为观察等方式,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心理健康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有针对性地制订员工心理辅导方案,开展心理辅导,让员工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正确认识人的心理需要,正确认识心理现状,正确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以乐观豁达的心态,轻松面对工作、学习和生活。 3.4.3加强职工之家建设。建立职工之家是当前我们推行的一项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的方式,职工之家主要是设立一个固定的场所,配备必要的设施如图书、电脑、音响、器械等;开展一些文体娱乐活动如:下棋、打牌、唱歌、跳舞、打球等。它能使员工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打发闲余时间,缓解精神压力。同时,组织员工健康体检、开展访贫问寒等活动,让员工感受到单位对他们的关爱与重视,从而得到自我满足,促进心理健康。 3.4.4贯彻劳动保障制度。如果员工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长时间无法得到正常的休假,那他们的精神就会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极不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所以要贯彻好劳动保障制度,合理安排员工休息,让大家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可以与家人团聚,放松身心;如条件允许,还可以组织员工旅游、疗养度假等。这样方式都有效的缓解了员工的精神压力,促进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员工是单位的财富,单位应做到以人为本,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个工作环境,更要提供一个人文环境。在不容忽视的心理健康问题上,员工要正确认识压力的存在,用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应对、缓解压力,积极开展“四必谈”即员工情绪低落必谈、员工之间发生矛盾必谈、员工出现差错必谈、员工考核落后必谈。为员工多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员工的工作条件,方能增强单位的凝聚力、亲和力和向心力。也只有消除了员工的挫折和消极心理,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员工蕴藏在心底的潜能,才能推动高速公路行业和谐稳定、健康向上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京师心智.治愈系心理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7 [2]舒闻铭,李树斌.企业员工心里失衡的自我调适.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