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卓越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范文 张积林+张芸
摘要:根据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卓越理科人才,推进“卓越本科计划”的实施,落实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培养紧缺的复合型计算机信息应用及金融服务人才。
关键词:理科人才 ?卓越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与全面提升国际竞争力的紧迫要求,为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工程技术人才,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选择全国四十余所工科院校进行试点,其中包括“985”大学、“211”建设学校、地方重点建设大学和一般学校等四种不同类型。
校企合作是目前本科教育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有效途径和良好的措施。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度计划阶段以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基本停滞阶段后,我国校企合作的发展伴随着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快速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在合作形式、内容和层次上不断深入,已实现从松散的、无组织的混沌状态向有内部治理结构的社会组织形式逐步演变,并通过利益关系这个纽带,把学校、行业、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真正联系起来。
但必须清醒看到,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与发达国家的校企合作实践相比,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的校企合作还处在浅层次的初级或中层次的阶段,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制还处在缺失状态,尚未达到优化教育的目的。由于校企合作的践行者未能准确把握校企合作理论基础以及在现实诉求方面也存在理性认知不足等问题,造成了目前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理论指导,处于盲目实践阶段。
为此,为了有效地开展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我国学术界关于校企合作的理论研究发展得非常快。不少学者在对我国高等院校校企合作模式演变情况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上进一步创新了高等院校校企合作的体制机制,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
1.文献研究综述
我国校企合作研究的理论背景,是五十多年来学术界对校企合作运作现状的关注以及对存在问题的探索,因此,校企合作早已进入研究者与民众的视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更好梳理学术界对其相关关注,笔者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库”“中国优秀博士论文库”为检索工具,以总目录为具体检索的子目录,通过输入“校企合作”为篇名主题词的年度检索,从1989年有“校企合作”的检索论文开始,将近有3000多篇相关文献,比如刘红军、张智君等人就对我国高等学校的校企合作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但是从阶段性来看,从以上数据看,从1989年到1996年,我国学者对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很少,1997年至2005年对校企合作的研究成果有所增加,从2006年开始处于爆发期。笔者又以1989年至2011年为年限,分别输入“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存在问题”“校企合作意义”“校企合作研究视角”“校企合作实践”等为篇名主题词进行检索,有关“校企合作办学”的有277篇、“校企合作模式”的有1154篇、“校企合作机制”的有210篇、“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有741篇、“校企合作存在问题”的有33篇、“ 校企合作意义”的有12篇、“校企合作研究视角”的有12篇、“校企合作实践”的有597篇。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研究者对“校企合作模式”最为关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实践”“校企合作机制”以及“校企合作办学”也是研究者比较关注的焦点。从以上研究轨迹可知,我国研究对校企合作的研究越来越具体,其研究的问题更贴近现实需要。
2.卓越理科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专业都是工科类的专业,然而,理科是工科的强大支撑。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框架下,如何培养应用型、实践型的理科人才是目前许多高校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国理科人才培养的一个迫切问题。因此,本文就我校数理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即我校“卓越理科人才的培养”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并就如何从校企合作的角度实施卓越理科人才的培养计划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根据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卓越理科人才,推进我校“卓越本科计划”的实施,落实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进一步提高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人才培养质量,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培养紧缺的复合型计算机信息应用及金融服务人才。
3.卓越理科人才培养实践分析
国家已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分类发展,作为2000年以后成立的新建本科院校,全国有600多所,有相当部分院校定位在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个新的发展定位对于工科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艺术类专业等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是很吻合的,但是对于理科、文科类的专业,要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就需要在和转恶业方向上有所特色、差异化发展。
对于理科和专业中的数学类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和专业,如何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有所作为、求得发展,是许多新建本科院校专业发展的难点之一。
本文结合我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在近9年的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进行总结和阐述。
3.1专业综合改革发展成效
2005年我校数理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创办以来,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特色创建等方面对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综合改革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性基础工作。经过6年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总结了一些经验,为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并于09年立项建设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第一,我系信息与计算科学主要分软件开发和金融信息分析两个方向,软件开发方向主要和东方锐智、新大陆、三元达通讯公司、新意科技、富通等公司沟通并达成合作意向,现阶段主要商讨合作培养方式和合作协议的签署。而金融方向,已和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中投证券福州营业部等单位达成合作培养意向,进一步的事宜正在商讨当中。
第二,本专业招生以来,始终把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特别是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并获得了全国二等奖5项,省级一、二等奖9项。在“全国物流设计大赛”中,本专业学生获得一项国家二等奖,一项优胜奖,这是2007年福建省内唯一的国家奖项。
本专业在开设《数学实验》、《数学模型》必修课的同时,由有经验的教师参与指导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上半年举行一次校内数学建模竞赛,选拨优秀学生在暑期进行集训。由于这些工作的开展,使本专业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取得优异成绩。
3.2校企合作推动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培养
首先,建立与福州东方睿智计算机有限公司、新大陆、三元达、新意科技、富通及福建天信投资咨询顾问、中投证券等企业的人才培养合作,以我系信息与计算科学09级学生作为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第一批试点培养对象,探索建立和完善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好专业课程建设中课程设置和要求与社会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学校教学内容的设置滞后于当今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
其次,在订单式校企合作培养过程当中,以各参与方多赢为基本原则,加强系部教研与企业生产开发之间的互动,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得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地得到适时修改和完善。师资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也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改善和提升,从而培养出上岗就能上手的、卓越的、受社会认同的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
再次,以我系09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学生为试点,合作培养模式自然向我系10级及后续学生延续,若是成效显著,可以作为“卓越本科计划”实施的一部分,培养我校的卓越理科人才,为实现我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设成为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目标贡献力量。
通过本专业多年的研究及实施,探索了在“卓越本科人才培养”的框架下,如何培养“卓越理科人才”,并指出通过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方向,具有专业特色的金融信息分析、软件开发等方向,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的途径来实现应用型本科人才及卓越理科人才的培养,解决理科人才对市场不适应的问题及就业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47-55.
[2]孙云志等.校企合作理论研究进展及其反思[J],教育与职业,2011(9):12-15.
[3]张金标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0(1):18-21.
[4]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2.
[5]赵俊霞等.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J],价值工程,2011(2):13-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1: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