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我国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思路与对策
范文 朱子金
摘要:我国西部地区地势偏远,经济水平远远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近年来西部地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突显出很多问题,集中表现在工业化程度低、以工促农能力不足、城镇化水平低、城带乡能力弱等方面。基于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地对策,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实现我国区域性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西部地区 城乡一体化 对策
城乡一体化是指逐渐破除城乡二元体制,使城乡公共资源得到均衡配置,城乡生产要素实现双向平等流动,从而使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度得到进一步提高,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其他地区。加快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能提高西部地区经济水平,缩小和中东部地区的差异,实现区域性协调发展。同时,还能带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一、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面临的难题
(一)工业化程度不高,以工促农能力弱
工业化水平成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我国西部地区工业化水平偏低,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转变的过渡期。另外,各省、市、区的工业化发展极不平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传统农牧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二是工业化基础条件差,吸引与利用外资的能力差;三是少数民族人口比重大,人口素质偏低,文化素质差;四是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资源利用率偏低;五是乡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因此,当地的工业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益均严重滞后,无法反哺当地的农牧业,以工促农的能力不够。
(二)城镇化水平低,以城带乡能力弱
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规模均对农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城镇化与工业化程度越高,对农业的反哺能力也越强。根据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相关实践显示,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中心城镇与重点小城镇发挥的作用能发挥出特别明显的作用。不仅能让农民就近就业,还能集约节约农业用地,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为43%,仍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51.27%。2014年青海省常住人口为583.42万,其中,城镇人口290.40万,占比为49.78%,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少,规模小,城市相关基础设施落后,无法起到以城带乡的作用。另外,西部地区城镇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有三点:一是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制约了当地中小城镇的发展,特别是户籍、社保、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政策有待改进;二是城镇规划欠缺合理性,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与对农业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均不足。
(三)二、三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就业岗位少
城镇化的实质是通过生产力的变革来促使人口与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逐渐转向城市的过程。其中,最关键的标志就是产业结构的变迁,传统农业比例减小,而二、三产业比例增加。我国西部地区二、三产业比值非常低,据研究显示,该地区一、二、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的比例为51.3:17.9:30.8。第一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1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9个百分点[1]。这表明西部地区仍以传统农业为主,而二、三产业极不发达,工业化程度非常滞后。
二、加快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对策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到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首先必须充分认识到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意义。这不仅是经济问题,关系到区域经济发展是否均衡,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和平崛起等战略问题。西部地区自然条件恶劣,聚居着众多少数民族,近年来,境外三股势力屡屡制造破坏我国西部边疆地区安定局面的犯罪活动,严重影响到国家的安定统一,并对当地经济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可见,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关系到区域稳定以及国家的长治久安。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破除“二元结构”模式
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制约当前西部地区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化行政管理改革,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现行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逐渐实现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通过政策引导,让更多有资金、有技术的人员向城镇聚集,并让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子女在上学、就业、参军等方面享有和城镇居民相同的待遇。逐步改革劳务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以及住房政策,允许农民在小城镇与中小城市落户,调动农民进城的积极性。建立健全农用土地流转机制,在不违反相关法律的前提下,落户城镇的农民可按照本人的意愿保留土地经营权,允许其将土地进行依法有偿转让[2]。这将盘活大量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达到节约用地、合理用地的目的。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由于西部地区是劳务输出的重要区域,农民外出务工现象更为突出。正因如此,尽管农民工在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受到歧视,这也降低了农民工对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因此,要为农民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通过政府财政扶持,下拨专项资金,着力发展农民工职业技能教育。一要把握市场用工需求,为农民工提供多层次、多元化的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其就业竞争力;二要在抓好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农村现代职业教育与远程教育;三要重视对农民科技培训服务机构的管理,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的多元化办学服务体系[3]。
(四)重要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逐步提升城镇县域经济实力与吸引力。首先,要挖掘区域特色资源优势,并因地制宜,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大户、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村域经济。其次,以中心村、特色村、重点镇为代表,加快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特色小城镇,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再次,鼓励农民将富余资金投资到乡镇企业中,从而将农民利益与乡镇企业发展相结合。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要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交通设施、供电供水工程、通信网络工程、垃圾处理工程等。同时,在政府的主导下开辟更多的融资渠道,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
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倡导合理消费。一要制定更合理、更积极的多元化就业政策,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二要加大保障性财政投入,逐步构建系统、全面的社保体系,提升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4]。三要净化城乡消费环境,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并加强宣传,引导城乡居民合理消费,培植消费新增长点,促进城乡经济的良性发展。
(五)劣势地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要转变发展观念,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经费使用以及建设项目时,要逐步向支农、惠农政策倾斜,以发挥出政策的导向性。通过发挥财政支农的二次分配效用,将更多财政资源与社会资源吸引到农村基础建设上来。同时,要逐步构建长效的资金投入机制,为农业基础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证。除了要争取国家财政的资金支持,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道路建设、农村通信网络建设、农田基本建设中来。
加大市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惠农资金支持力度。一要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明确农村税费改革后县、乡镇的事权与财权,确保二权对称与统一。二要对地理条件比较恶劣、经济水平严重滞后的地区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着重发展当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同时,要尽量争取国家对农村民生工程与农村基建工程的资金与政策支持。
发展农村经济,打造农村特色产业。要依托小城镇兴起的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深挖地区优势,明确区位发展定位与功能定位,并着力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镇[5]。比如,可发展旅游名镇、商贸集镇、工业重镇等。同时,政府要加大对乡镇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地方龙头企业,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农业产业。
生态脆弱地区实行移民搬迁办法。生态脆弱区一般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对抗外界干扰力差,生态功能十分脆弱。当地人一般都处于贫困线内,温饱问题仍未解决。这类地区无法照搬上述城乡建设模式,而应采用移民搬迁办法。通过将当地人口转移到生态条件较好的城镇地区,解决这些人的教育、就业问题,也能让生态脆弱区得到保护,远离人类的破坏。
总之,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是振兴西部经济,改善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这对维持西部地区政治、经济、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加快推进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稳步增长,尽快让西部人民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 刘以雷.中国西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思路及政策建议[J].新疆农垦经济,2010,25(3):1-6.
[2] 滕忠.推进西部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思考[J].新经济,2014,9(23):51-52.
[3] 刘菊.农业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以安徽省为例[J].农业经济问题,2009,15(7):91-95.
[4] 罗柏林.西部落后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13,14(4):40-43.
[5] 王伟光.中国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与规划建设调研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