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范文 | 贾青峰 摘要:本文就转型发展对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和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与土地规划的全面协调和推动土地利用规划的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 地方经济 可持续发展 作用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利用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宏观的说,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国家经济社会总目标,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协调分配国民经济各部门用地,妥善安排各项建设工程用地而提出的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方案。 通过多方科学完整的论证:土地利用规划是为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依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合理的组织。可见土地利用规划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和一定期限内进行的。由此得出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任务、作用,要适应新形势,找出新路子,真正发挥好土体利用规划的作用,破解土地利用规划的瓶颈问题。 一、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活力 山西省第十次党代会对该省未来五年的发展做出科学谋划和部署,提出了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战略,强调要抓好加快全面小康,走出转型新路两件大事,我省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负重攻坚,赶队前行。要想提升经济活力推动经济高速发展,要依靠思想转变、知识转变、资源转型、技术改进来助推,充分利用好不会损耗的知识技能,合理利用土地利用规划。 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飞速发展,每年要实现8%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土地的需求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成了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如何化解矛盾、探索新路成了现阶段土地利用规划面对的主要问题。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加快,实际上是利用了国家集体的大量土地,同时投入大量资金来实现的。要想转变这种状况就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同时对新时期土地做出具体的土地利用规划,先行先试,转型综改,提升发展活力,推动节约集约利用,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各层面协调发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发展的任务不同,土地利用规划制定的要求也不同。社会的进步需要生产力来推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历史完全证实了这一基本理论。 多年来由于我们对土地管理认识不够,导致长时间没有一个科学、系统、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各用地单位均从自身利益出发来对待土地利用问题,缺乏总体的统一和协调,严重浪费了土地资源。如何协调各部门用地矛盾和正确处理各部门用地关系,如何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这些问题都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面对严峻的土地形势,我们要根据土地资源状况和各部门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正确编制土地利用规划,合理分配土地资源,达到土地供需平衡,这样才能改善生态环境,为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地条件,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推动国民经济的稳步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作为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和必然选择,经济发展一旦有了基础后,需要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就会出现。经济需要建设、生态需要保护、民生需要改善、国家需要发展,成为现阶段发展的核心。如全面协调发展的问题解决不了,经济问题就有可能引发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土地利用规划将成为宏观调控的有力工具,其可以理顺土地和资源的经济关系,服务于科学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就需要立足资源环境,去寻求统筹经济、社会、民生建设等具有法律保障的途径。土地利用规划具备这种功能。 未来十五至二十年,中国既要加快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融入全球化经济当中,同时又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宜居家园成为一定时期内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涉及区域之间、部门之间的土地利用规划,需上下衔接、左右衔接,共同编制与实施好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为各部门生产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使用地结构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稳步劲推GDP。 我们既然以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就会侧重于发展产业,带动经济并实现经济增长。同时可能会忽视各种社会问题、政治问题、民生问题、生态环境等问题,致使社会矛盾凸显。为此,我们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盲目追求产业发展和经济效益,需将各部门、各行业联动协调、统一规划、科学发展。 三、寻求发展优势,破解发展瓶颈 “九五”期间,国家提出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到节约的转变,二是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把节约放到首位,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同时推进资源科学发展,不断深化改革缩小城乡差距。 要想缩小城乡差距就要发挥地域优势,利用农村的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环境,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实现农村产业现代化,引导农村向资源优势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如何发挥土地利用规划在瓶颈制约下的优势,其决定性的因素是科学的生产力,该省地处黄土高原,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煤、铁、铝等矿藏,资源环境优越,但传统的“拼资源”的发展模式,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现如今要积极探索重量开采资源向节约集约资源转变,数量向质量数量转变,被动保障向促进发展转变,市场配置向宏观调控转变。因此要提高认知度,加强制度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实现我国的发展战略目标做出贡献。 近年来该省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农牧业生产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矿山环境治理等多项措施,相继推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存量矿业用地整合利用、批而未用指标再利用等措施,结合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有效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瓶颈,拓展了城镇发展空间,促进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建设进程,提高了节约集约利用程度,逐步优化了土地开发利用效率。合理开发利用,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文明型的和谐社会。 四、放眼长远,均衡发展 新时期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不断完善,规划的深度和内容也不断丰富和发展,综合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定性、定位、定序相结合,按规划用地管地,其法律地位也得到了提高,确实有了质的变化。 如何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首先要求土地利用规划应发挥其调控和指导作用,设定中长期规划,依法依规编制完成并付诸实施。这方面一定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总体关系,需要保证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合理并具有前瞻性,避免产能过剩、浪费资源、破坏环境、重复建设、违规项目等问题的出现。其次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坚决制止未曾规划搞短期收益、搞官员政绩,防止产生泡沫效应,从而破坏地方经济利益。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方向,积极推进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确实理顺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促使城市有序扩张、土地有序开发、基础设施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不受破坏,重复建设置之门外。这方面一要按照规划引导、依法合规的原则,确保土地利用规划顺利实施;二要遵守自愿合法有偿的原则,处理好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之间的关系;三要理顺土地利用规划与民生的关系、与政府的关系,科学确立发展规模、功能定位、使用标准、产业聚集,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 可见土地利用规划既是解决我国土地资源战略问题的抓手,也是实施可持续发展需要的战略手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