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范文 孙云+王国平
摘要:自高校扩招以来,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改革和制度跟不上实际需求、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就业者自身和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就业指导和培训的欠缺等现实因素,导致我国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的心理面临巨大的考验。本文从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着手,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大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关键词:高校应届毕业生 就业心理问题 原因分析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 77 文献标识码:A
A Study on the Employment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Graduating Students
Sun Yun,Wang Guoping(Wannan Medical College,Wuhu 241002 China)
Abstract:Since college enrolment expansion,the number of graduating students has been increasing constantly each year.The fact that the employment reform and present employment systems do not meet the actual employment demands,and other factors like the slow increase of job opportunities and employment and family factors, as well as the insufficient employment guidance and training,leading to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the graduates of our coun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the students face a huge psychological test with the employment pressure increases.The paper,focusing on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analyze the causes and put forward some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graduates long - term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social stability.
Key Words: College Graduating Students Employment Psychology Cause Analysis Countermeasure
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制度的不断改革,大学生择业适用“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为广大毕业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另一方面对大学生心理的承受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难度日益增大。应届毕业生缺少社会经历,面对就业压力,会产生一系列就业心理问题。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体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当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近750万,2014、2013和2012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分别为92.1%、91.4%和90.9%,其中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持续增加[1]。随着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加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增大,全国劳动力总量大于市场需求。虽然国家和政府出台相应的调整措施并增加就业岗位以及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支持,但不同地区仍出现不同程度的岗位供需不平衡状态。20世纪初,高校毕业生持续增加,往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加入到下一年度竞争就业岗位,造成应届毕业生更大的心理压力。
二、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压力与就业焦虑
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来自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当心理上准备不足,心理承受能力差以及对未知前途的担忧,会导致失眠、心慌等一系列生理问题,甚至对就业产生恐惧、不安、焦虑、抑郁及其他心理问题。刚毕业的大学生心高气傲,自我定位较高,不愿吃苦,期望待遇高、住房好、环境好的工作[2]。严峻的就业形势,让他们突然觉得自己掌控不了自己的命运,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觉得自己没用、同学看不起自己、对不起父母等等。对找工作失去信心,一谈起毕业和找工作就心烦意乱,甚至害怕参加招聘会。当看到别的同学找到了工作,自己就深感焦虑。
(二)自负和自卑心理
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甚至有些学生好高骛远,认为只有一些知名企业或高校符合自己的要求,但是自己的能力却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眼高手低;有的大学生或因为自己的毕业院校不是名校,或因自己所学专业不是热门专业,或者认为自己的综合能力不如其他同学等,而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缺乏自信,甚至全盘否定自己。这种自负和自卑心理在大学生求职过程中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择业心态的选择具有两面性,自负心理有利于学生在择业中扬长避短,促进毕业生职业个体的发展,避免学非所用、浪费人力资源的弊端,还有利于调动毕业生的积极性,促使其职业潜能的发挥。其负面效应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会给择业设置条条框框,使择业目的难以实现。自卑心理有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心态放低,虚心学习,但过度自卑,会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这对求职十分不利[3]。
(三)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
大学生的心理处在发展阶段,心理不成熟,有些同学无论是应聘前的准备还是应聘时的选择,都表现出个人意向的缺失,人云亦云,缺乏主见和能动性。从众和攀比心理都来源于不正确和不客观地自我评价,特别是忽略了自身的特异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表现出一种盲从的状态,其结果是难以找到适合的工作。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毕业人数剧增与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为了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和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我国从1999年开始实行大学扩招政策,实现了我国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成功转变。由于扩招政策的实施,毕业人数的增大,而就业岗位不能满足需要,造成了就业竞争更加剧烈,这种竞争不仅在名校与名校、名校与非名校之间、地方重点与非重点之间,学历层次之间展开,还在专业等方面吹毛求疵,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不同就业心理问题。
社会转型的负面影响。社会主义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不仅是一次经济体制的转换,而且是一次深刻的社会转型。传统体制被打破,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新的价值取向深刻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对职业的选择,出现了就业心态多样化和就业观念多元化的趋势[4]。当代大学生在经济利益的诱惑下,在择业过程中更加注重地域范围和社会效果,强调自我而忽视客观环境的需要,盲目地追求有利自身发展的职业,使价值观扭曲,在就业过程中产生不良的就业心理问题。
(二)学校因素
用人单位看重的不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有学生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等,然而学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在课程设置上也脱离实际要求,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全面;面对严苛的就业要求,学校缺乏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就业指导不到位,极易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另外,用人单位也会考虑高校的品牌效应,名牌大学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学生综合能力强,更易受到单位的青睐,无形中非名牌大学的学生就要承受更大的压力,这也是诱发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家庭因素
家庭的教育理念和家长的教育方法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发展。在依赖型家庭里的毕业生择业时过分依靠父母,会按照父母的安排就业;在独裁型家庭的毕业生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会感到悲观、自卑。另外父母的态度对毕业生的择业也有重大影响,父母的支持会让毕业生信心百倍,更加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反之,则会使毕业生无所适从,陷入找工作的泥沼里。
(四)个人因素
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大学生未来个性和人格发展的良好基础;更是大学生未来能够更好择业的前提。现在的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认知的时候,对自身及自身所处环境缺乏客观、充分的了解和认识, 从而容易出现错误的自我认识,这往往直接影响其就业过程中对职业的选择和理解。其次大学生综合能力薄弱,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欠佳,理想与实际需求呈矛盾状态。最后,大学生处在心理发展极不稳定的阶段,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心理弹性差,在遭遇挫折时,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任意妄为,随波逐流,这直接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
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一)政府发挥积极作用,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发挥积极政府职能。针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形势,政府应制定各种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的优惠措施和倾斜政策,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和领域,政府各决策部门要认真制定政策和实施办法,让就业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提供充足的就业信息服务。当前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相对滞后。政府部门应当发挥其职能,及时全面地将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传达给高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搭建起一个公用的平台[5]。
(二)高校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培训,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就业观。主要有两点:一是帮助毕业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使其对外部就业环境有充分了解;二是帮助毕业生进行自我剖析,把握自身的发展方向,制定职业生涯计划,合理定位,挖掘自身的优缺点,培养出符合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择业观。此外还要通过一系列的就业指导培训提高毕业生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操守,培养出德才兼备和高素质的人才。
(三)家庭支持
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培养孩子自强自立的良好性格,促使他们长大成人面临就业时能够独立自主地寻找工作;教育孩子自信自尊自爱,积极上进,坚强应对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磨难和挫折,克服依赖和挫折心理。
尊重子女意愿,加强沟通交流,关注其心理变化。在就业问题上,长辈应当充分尊重孩子本身意愿,及时关心,切勿强加干涉。但对子女某些幼稚的想法应根据自己的经验给予正确的引导,注意方式方法和策略,帮助其作出合理的就业选择。
(四)大学生自身的心理调适
客观评价自我,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毕业生要把自身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分析自身的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调整自我期望值,并且分析当前就业市场的特点,合理地选择职业。
学会心理调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心理调适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模式,以达到适应新环境的目的[6]。心理调适能帮助大学生在择业遇到困难时,不仅能根据实际情况分析原因,还能有效地排解心理压力,调节负性情绪,保持乐观态度。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自主创业持续上升 “重心下沉”趋势初显—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DB/ OL]. 2015,7.http://www.moe.edu.cn/jyb_xwfb/ s5147/201507/t20150720_194510.html.
[2] 穆林.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灰色区域及其调整[J].青年探索,2005(05):54- 55.
[3] 白龙.大 学 生 就 业 心 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05):60- 61.
[4] 郑洁.当代大学生就业意向现状调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4):24- 25.
[5] 陈彦合.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4(07):82.
[6] 浦瑛瑛.大学生就业心理剖析及调适优化途径[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06):46- 4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