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全面质量管理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
范文 | 胡祯+何思忠+王国平 摘要:先进医疗设备是医院诊断治疗的重要手段,它支撑和促进了医学学科的发展。建构高质量的医疗设备管理体系,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通过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系统论为线索,提出“以患者为中心”的全员性、全要素、全面性、全程性的质量管理架构体系,旨在提升医疗设备总体质量。 关键词:以患者为中心 全面质量管理 医疗设备 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R - 0 文献标识码:A 医院医疗设备是个大系统,具有纷繁复杂的结构和万千变化的功能,它是医院开展医疗业务、诊疗服务和提升学科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医院持续发展的固定资产。全面加强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科学构建其管理体系,能够完整、有效的组织起医疗设备的集群化规模效应,提升设备利用的效率和效能,对提高医院诊疗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医疗设备质量管理现状 从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开始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立和保障其重要地位,建立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我国在2000年后陆续开展这项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各项制度。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还存在许多问题。 (一)重少数人管理,轻全员性管理。 当前,一些医院对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医疗设备的管理以及质量控制只是个别领导以及设备科(医学工程部)的事,缺乏全员共同管理的共识和理念,因而在管理理论体系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以及管理人员结构配备等方面总是围绕少部分人员做文章,往往是就设备管理谈设备管理,对全员管理设备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并不多,对全员管理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实施管理的主动性和执行力也不强。[1]据《2007中国卫生统计提要》提供的数据,我国30多万家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60多万人 ,而从事医疗设备管理和维修的工程技术人员还不到 10万人,并且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技术水平偏低[2]。医疗人员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待遇高,处在医院的核心层,普遍受到重视;而工程技术人员的政治、经济文化待遇低,处在医院的边缘层,培训机会少,晋升职称难。 (二)重单体设备管理,轻全要素管理 医院普遍存在重视一个个单体设备的管理,而没有把一个个单体设备及其他要素当成整体或系统来进行维护和管理。有时个别设备出现故障,导致了联动设备的故障,影响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这其中有各科室“小而全”的医疗设备配置模式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对设备缺乏整体考量,缺乏对设备及其运行环境等要素的综合管理意识。 (三)重部分管理,轻全面管理 全面管理要靠体制和机制。医院在设备管理中忽视全面管理,往往会存在部分与部分之间不能有效对接,设备形不成整体效应的情况。尽管医院高度重视医疗设备的管理制度建设,实现了其有序性和完整性,但是有些制度由于缺乏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被挂在墙上,执行力不高,往往存在有章不循,有规不守的现象。即使执行,由于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不能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作出具体要求,致使员工不能了解各自执行制度的程度、要求和努力点,也使得考核没有可操作性的依据。同时激励机制存在滞后性,现有薪酬制度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问题。 (四)重结果管理,轻全过程管理。 医院往往重视设备的使用环节,忽视计划、招标、采购、维护等全环节。就是在使用的环节中,也是重修理,轻维护。由于平时不注意对设备的及时维护和保养,以致使其带病运行,导致故障多发,最后付出高昂的维修成本,直接影响医院经济效益甚至导致医疗纠纷。有资料表明国外预防性维修工作在整个医疗设备维修中占70%以上,故障性维修仅占30%以内;而国内预防性维修仅占30%以内,故障性维修达到70%以上。 [3] 二、 构建医疗设备管理体系的基本要求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要求,要以系统思维,实施采取全人员、全要素、全过程、全面性的针对性措施,提升医疗设备总体质量。 (一)全员性 建立医院、职能部门、使用科室三级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制。成立医疗设备质量管理委员会,负责审议和通过年度医疗质量工作计划、不良事件评估等。医疗设备管理部门制定设备质量管理计划,开展医疗设备检测、维护保养 、报废检测以及医疗设备档案管理等。各科室安排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医务人员负责本科室医疗设备的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用责任和经济杠杆营造人人参与设备管理的大氛围,齐心协力,齐抓共管。 (二)树立全要素大质量观 以管理队伍为主体,以医疗设备为客体,以各科室的单体设备、联动设备以及设备运行的环境等元素为要素,实施全要素管理,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系统加以识别、理解和管理,有助于医院提高设备的有效性。设备运行要素对于设备尤其是高精尖设备要求很高,比如强弱电、电压、温度、湿度等,稍有不慎,则会影响乃至损坏设备。因此要多方面对设备进行管理,树立大设备质量观,通过综合治理获得设备整体质量的上升。 (三) 全面性 全面性的质量管理就是要对设备的各个方面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进行管理。它包括从制度层面和实际操作层面对设备质量的性能、可靠性、安全性、时效性和适应性进行管理;包括对其使用情况、工作情况和维保情况进行管理;包括对单机管理和设备之间的联动管理;包括对使用部门、质保部门、检测部门、后勤部门、医工部门、医务部门等与设备相关部门的管理;包括设备的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建立和管理;还包括对人员进行管理等等。 (四) 全程性 全程性就是从计划、采购、验收、运行到质量控制的全过程的管理。在全过程中建立和健全设备的计划、采购、验收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成立医疗设备管理机构;加强技术人员配置,开展各层次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加强对医疗设备的使用监管职能,在实施 、运行、反馈和管理等环节中不断地总结并有所创新。 三、建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 (一)管理体系框架 用全面质量管理视野,以患者满意度为目标,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指标,从全员性、全要素、全面性和全程性四个方面去建构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见图1。 (2)建立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保障体系 设备的全寿命周期包含三个阶段,一是在前期通过对其调研论证、制定计划、招标采购、检测验收等环节实施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确保引进医院急需的性能稳定的、高质量的设备。二是在中期主要通过开展周期性检测、定期巡检、全员维护维修等措施,及早发现医疗设备潜在安全隐患。建立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改进设备质量;三是在后期主要通过完善报废流程,最大限度充分发挥设备使用价值,节约医疗成本。这三个阶段均应实施信息管理。 总之,对医疗设备实施全员性、全要素、全面性和全程性的全面质量管理,有助于提升医院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水平,发挥医疗设备在诊疗过程中的作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关于医疗设备计量工作的探讨[J].医疗装备, 2010,23(10):42—43. [2] 李伟 ,张威.医学设备管理及维护人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 策[J].现代医院管理 ,2007(3):60—63. [3] 俞阳 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护[J]. 医疗装备2013(08):90- 9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