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新媒体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适应及发展
范文 张树冰+王昊+桂玲智
摘要:进入21世纪这个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多元化、开放化及迅捷的传播速度等都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员、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全球流动,各国的思想文化交融交锋也更加频繁,一些具有经济与科技实力和历史优势的西方发达国家,在文化渗透和领土主权上以各种形式频频干扰我国。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及发展研究尤为凸显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 多元化 开放化 思想政治工作 适应及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的学生包括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都是国家的花朵,是祖国各行各业主要的人才储备力量和中坚力量,正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关乎个人的发展,也关乎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主动学好各项时事政策和制度内容,领悟精神要求,充分发挥好师者导航、护航的作用。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网络信息呈现多元化、开放化、迅捷化等特点,让受众目不暇接,年轻人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自主分析。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员、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全球流动,各国思想文化交融、交锋也更加频繁和深入,一些经济与科技实力占优势的发达国家,频频以各种形式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和主权干预。如,2016年7月12日,由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提起的南海仲裁案最终裁决出炉。这是阿基诺三世治下的菲律宾担当主演、美国幕后操纵的一出反华闹剧。对于仲裁结果,中国立场一直鲜明而坚定: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不少外国专家学者也积极发表观点,支持中国立场。不仅如此,多方面的主权维护战争已经在网络上日益升温。
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及宗教信仰差异等原因,某些国家对我国更多的是实行和平演变,他们打着人权、民主的旗帜,借助飞速便捷、多元化、信息化的互联网,有意无意向中国输入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企图利用互联网控制我国年轻一代的精神,在精神领域达到不攻自破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网络科技也得到了广泛普及,青年学生成为我国互联网的主力军。为了适应新媒体形势的需要,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促进青年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必须从内容、形式、途径等方面对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全面的创新。
一、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能力
(一)新媒体形势下创新是当前主流
“与时俱进”的深刻内涵是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和实践前沿,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开拓进取,在大胆探索中继承发展。首先,现阶段网络异常发达,发展的中国离不开国际对话交流。其次,中国的经济正在突飞猛进的发展,尽管惠及全国,可是在国际上却令某些国家“不爽”。第三,国内经济发展的背后不停地衍生出一些“副产品”,网络曝光的负面现象层出不穷,在网络“人肉”、“深扒”等专业“技术”面前,一切行为终究纸包不住火,这些负面事件造成的影响极坏,尤其是经过网络“无限放大”后,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负能量太多导致严重影响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新媒体形势下“阵地论”的坚持
“阵地战”是军队依托阵地进行防御或对据守阵地之敌实施进攻的作战形式。包括坚固阵地攻防作战、野战阵地攻防作战、城市阵地攻防作战和海岸、海岛的阵地攻防作战等。阵地战通过防守或夺取阵地实现作战目的。其主要特点是作战线相对稳定,准备充分,各种保障比较严密。之所以提出“阵地论”而非“阵地战”,是因为目前我们的网络“战争”还没到撕开那层薄薄的面纱阶段,但是不排除有实力雄厚的组织在动用人力、物力、财力争夺网络主阵地,并力图吸引眼球,以致追随者众多。譬如最近网络上关于某某明星着日本军旗、启用“台独”和辱华演员的各种新闻,以及围绕该明星产生的“水军”、“大咖”、“大V”、土豪朋友圈等各种言论,好不热闹。但是无论如何,我们爱国的底线不能破,一如我们的主阵地不能丢失一般。
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尚没有完全成型,随着改革开放深入进行,思想持续得到解放,个人的个性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自我意识得到极大增强,独立人格有了长足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尤其要正视学生思维的转变,针对现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进行改革和创新,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三)新媒体形势下增强创新能力的途径
教育观念的创新,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采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适应当前科技的发展,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社会实践更直观,学生能感同身受,能促进自己更充分地认识社会,丰富自身的社会经验。并且尤其要加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培养,这样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方法的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单一的说教式一直是主导方式,如今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有限,我们需要结合社会实际,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首先,充分地利用新媒体,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对青年学生进行引导和渗透。其次,在形式上采用更为宽松的模式。不一定选用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模型,应该突出人性中的闪光点,于无意识中“有意识”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格。第三,在载体上重视网络平台。搭建校园网等思政教育和师生交流的广泛平台,如论坛、QQ群、微信群等,了解学生最关注、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掌握好匿名聊天的工具,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我,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第四,在阵地和领域方面虚实结合。虚的方面包括正能量一定要占主流,正邪交锋时一定是邪不压正,切勿让负能量泛滥。
教育内容的创新。互联网时代,如果对学生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极容易迷失自我。现阶段年轻人面临的来自社会、家庭、学业等方面的压力,严重影响自身心理健康,心理咨询需要得到充分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从学生心理方面着手,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心理失衡等问题,总结出调节心理的方法,充分利用科学理论,对迷茫中的学生进行引导。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还必须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有着坚强纯洁的品质,真正做到不为利所动、不为利所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二、新媒体下高校思政政治工作的适应及发展
(一)增强实效性
我们常说,目标决定行动,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引领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目前各高校对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这个目的既是我们的行为指向,也是我们教育的适应及发展的核心内容,目标完成的效果如何同时也见证了是否具有实效性。
青年学生拥有健康的人格是其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正确地处理与国家、集体、他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实现自我价值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最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就是实效性。首先,实效性是检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主要衡量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要结合实践,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样。在高校中对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能接受实践的检验,此为存在性与合理性最有效的检验。并且,实践可以检验理论或制度的方方面面,是全方位完善和建设的最好途径,与促进全面发展相辅相成。其次,实效性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我国教育界最为基本和普遍的教育理念,有着普世价值。最后,教育学生要结合其实际情况,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和前提。
(二)增强实效性的途径
第一,强化青年学生的日常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当中分层管理。分层管理教育是因材施教,是根据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方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融入学生的生活。把思想政治理论更好地与实际相联系,在职责和权利范围内充分了解青年学生所思所想,逐渐地让广大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政治教教育,师生协力能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更好地发展。
第二,高校要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组织保障,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重视队伍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是保证高校思想教育质量和实效性的基础。高校在思政教师和工作人员的聘任过程当中,应当采取选拔和考核机制,安排德才兼备、有爱心和热心的老师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第三,激发学生对内外兼修的关注和兴趣。在高校求学的奋斗目标不仅仅是在学业上有所建树,要努力追求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界,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身的担当精神。高校应该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使学生在各种模拟和真实的环境中能够不断进取。高校还要重视不断开拓创新,构建学生激励机制,以激发学生投身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注重解决学生生活和工作当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校要做好帮扶等助学工作。高校应具备完善的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制度,充分发挥勤工助学部门的作用,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助人自助,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勤工助学,从自助中磨炼其坚韧不拔和自强不息的品格。其次,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建设网络心理咨询平台,借助微信、微博、QQ等开展青年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有效帮助和解答青年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最后,对于在生活上犯错、误入歧途或违反学校规定的学生,应当加强关心和教育,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和关怀,感觉到师生情谊,确保这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健康成长,感恩祖国、回报社会。
三、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当代青年学生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丰富的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困扰。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结合新形势新要求,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构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平台、技术支撑、内核要素、信息库和导向性五个要素,这五个方面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基本框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是一个动态系统,应保持这个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中。要不断优化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并能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子系统融入高校教育的母系统中,切实提高新媒体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及发展实效性,全面增强高校教育的整体能力。
四、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及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对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在当前这个网络时代的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些新挑战和新问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抓住网络带来的优势,根据我国国情,从学生实际出发,多角度探寻适合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策略,努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适应与发展,共同促进高校思政工作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李兵.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 (21):47- 48.
[2] 苏畅.新形势下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13(21):51- 52.
[3] 桂玲智等.论新时代的高校新爱国主义教育[J]. 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01):18- 2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4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