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现状及学科分布统计分析 |
范文 | 吕扬+王颖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本文通过对我国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区域分布和其中海洋教育的学科分布状况及沿海与内陆研究生教育机构的比较提出了我国海洋教育应从优化学科体系,加强沿海与内陆海洋教育的联系、适应社会需求、强化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等三个方面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 关键词: 海洋教育 高等教育 学科分布 人才培养 适应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以及对海洋权益争取和维护的力度,直接影响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海洋意识是海洋强国的灵魂,人才是国家的未来。通过海洋教育可以使人们充分了解海洋,最大限度地利用海洋,为人类造福。本文以“全国高校信息综合查询系统”(全日制本科与高职专业)中的数据为信息源,对我国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中海洋教育的学科分布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具体如下。 一、国内外海洋教育发展概况 20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海洋国家和地区制定并提出了一系列海洋教育实施规划。其中,美国于1966年创立的《海洋补助金计划》,除用于资助科研人员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外,还用于资助海洋学科课程的开设、包括对大学生提供帮助等。澳大利亚政府在2004年颁布的《海岸与海洋教育课程纲要》中要求在海洋教育过程中培养中小学生调查整理海洋信息的能力。另外,高等教育部门还通过增设海洋院系的专业课程,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以实现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目标。韩国政府在制定的21世纪海洋战略规划中涉及的海洋教育包括开拓海洋科学培训渠道、在公民中开展持续的新海洋观教育等。日本的海洋教育也是终身教育,其有关海洋的相关知识贯穿于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的各个阶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政策的规划调整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我国的海洋文化研究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发展。我国在1996年发布的《中国海洋21世纪议程》和1998年发布的《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中,提出了包括海洋意识教育、海洋职业与成人教育、海洋学科专业教育在内的广义海洋教育。2003年,国务院颁发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这在我国海洋教育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中国海洋大学于 1996 年开始进行海洋文化研究,之后,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浙江海洋学院、上海海事大学也相继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所,主要开展有关海洋文化、历史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研究。这些都标志着我国海洋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二、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现状及学科分布 (一)我国海洋高等教育机构的地域分布 我国最早于1921年在厦门大学开展了海洋生物方面的教学。1946年唐世凤教授在厦门大学筹建了海洋系。1975年同济大学设置了海洋地质系,内有海洋地质学专业和海洋地球物理勘探专业。2002年更名的中国海洋大学,是内陆唯一一所以海洋命名的高等院校。目前我国从事海洋教育的高等院所已达143家,其中江苏、山东、浙江的院校分别为12、9、7所;四川、重庆最少,各为1所。硕士点有149家,其中北京、广东、江苏的院所分别为19、13、12,仅有一家硕士点的是安徽、甘肃、贵州、海南、江西、宁夏和新疆(见图1、图2)。 ![]()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海洋高等教育机构的地域分布极度不平衡, 数量最多的地区在北京、广东、江苏,其次是上海、浙江、湖北和山东。说明我国的海洋教育机构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并逐渐向内陆地区发展。 (二)海洋高等教育的学科分布 海洋学科体系的构建是海洋教育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高校海洋学科专业的分布现状,了解其结构特征,对中国海洋高等教育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大学本科类海洋教育专业主要有:海洋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科学三类,分别有37、34、32所高校开设;其次,有11所高校开设了海洋管理专业、9所高校开设了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6所高校开设了海洋经济专业、4所高校开设了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此外,分别有2所高校开设了军事海洋学专业和海洋药学专业、1所高校开设了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硕士类海洋教育共有20所院校开设了船舶与海洋工程、海洋地理学、海洋化学与化工、海洋生物学、海洋与船港机械装备技术专业;其次,在114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开设了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技术、农用海洋资源、海洋能利用技术专业;有49家高校及科研院所中开设了海洋科学、应用海洋学、海洋油气工程、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海洋药学、海洋机电装备与仪器、海洋测绘、海洋运输工程材料与防护、海洋探测技术、海洋气象学、海洋结构物运用工程、海洋化学工程与技术、海洋地球物理学、船舶与海洋装备工程专业(见图3、图4)。 以上数据表明,海洋高等教育学科分布以基础海洋学、海洋工程、海洋技术应用以及海洋经济和海洋管理为主;而关于海洋社会、法律、计算机、数字媒体等人文学科的专业未见涉及。 ![]() (三)研究生教育从沿海向内陆发展 1984年8月8日,教育部发出通知,在北大、清华等22所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并发出《关于在部分全国重点高等院校试办研究生院的几点意见》。1986年,又增加了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10所,及已被批准的中科大研究生院,成为最早设立的33所研究生院。海洋学科类研究生教育事业得到跨越式发展。研究生教育从集中在沿海地区开始向内陆发展,根据表1统计分析结果,我国海洋硕士生教育在沿海地区以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及应用海洋学等优势学科基础上开始向内陆教育机构发展。 根据统计发现内陆已经出现了如海洋测绘、海洋地理学、海洋机电装备与仪器、海洋能利用技术、海洋生物技术、海洋与船港机械装备技术和农用海洋资源等优势学科,同时还出现了如海洋油气工程、海洋结构物运用工程的内陆优势学科。沿海与内陆研究生教育机构比较见表1。 ![]() 三、目前我国海洋教育存在的问题 海洋教育应该从国民海洋意识入手,增强国民的海洋意识更应该从孩子开始。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 有70.6%的被调查者很少碰到海洋宣传活动的机会;有66.2%的人认为有必要在中小学开设海洋教育相关内容的课程;还有53.8%的人认为有必要将海洋教育作为一种国策对国民进行终身教育。[1]由此可见,海洋教育在人们的意识中还比较缺失,而学校教学是掌握和了解海洋知识的主要路径。 从上述统计结果看出,我国开展海洋教育与研究的高等院所中,开设本科类和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学校共计有143余家,而据刘邦凡文统计,开设博士生教育的学校只有 20 多所。而国内现有各类普通高等院校 2800 余所,而开设海洋教育与研究的高校比例不到 10%,[2]高科技海洋教育人才更是稀少。内陆虽有院所开设海洋类专业课程,可是规模远远不够,像一些最基本的海洋文化教育与海洋知识教育在内陆地区基本没有,这与我国日益增长的海洋发展与保护需要严重不对应,应引起高度重视。 四、结论 (一)优化学科体系,加强海洋高等教育建设 学科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水平和层次提升的重要手段,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载体。学科专业结构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在现有学科设置的基础上,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海洋综合学科建设,开设海洋社会、法律、海洋数字媒体教育等方面的专业,并依据海洋经济发展的状况适时调整研究方向。 (二)加强沿海与内陆海洋教育的联系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海洋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在综合考虑学科发展国际趋势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为了推动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将海洋科学等19个学科列为未来五年重点扶持的学科和发展方向。这标志着海洋教育进入新时代。因此,海洋教育不能只重视沿海地区,更要重视内陆地区。其一,转变观念,让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建立密切联系,沿海地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可以和内陆地区的相关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优势互补;其二,开展内陆和沿海地区海洋知识和观念教育交流等,实现海洋教育领域的融合性。可邀请海洋学科方面的专家学者在内陆地区举办讲座,开设海洋历史馆、举办海洋科技、海洋生态专题展览及海洋经济产品博览会等;其三,在陈展形式上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将现代科技与陈展内容相结合,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展品。其四,在内陆地区的高等院校增加和延伸海洋学科相关专业,产学研结合,发挥高等院校在海洋意识教育中的作用。 (三)适应社会需求 强化高层次海洋人才培养 海洋人才培养是海洋事业发展的主要途径,同时也是海洋强国战略的根本保障。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生存竞争和全社会经济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动力中枢,[3]高等院校是我国海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对海洋人才的培养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所以,海洋教育首先应以社会需求和海洋产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对海洋专业人才的建设进行明确定位,制订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使得海洋类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能有重点、有序化和规范化的进行。[4]其二,要加强高等院校海洋类学科专业特别是紧缺的海洋学科专业如海洋药学、海洋气象学、海洋地球物理学、海洋环境等学科专业设置与建设,扩大紧缺类海洋学科专业的办学规模,培养更多的高层次海洋人才。[5]其三,找准焦点,促进建设海洋教育的发展平台。围绕重点,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突出亮点,优化海洋教育专业特色教学环境,最终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周雪芬,董婕.加强中学地理教育增强国民海洋意识[j].学理论,2013(26). [2] 刘邦凡.论我国高校海洋教育发展及其研究[j].教学研究,2013(03). [3] 李国仓.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J].中国高教研究,2015(02). [4] 刘会勇. 福建省发展海洋高等教育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08(02). [5] 刘会勇. 福建省发展海洋高等教育的思考[j].集美大学学报,2008(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