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零适应期”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 |
范文 | 孙静亚+陈庆国+刘俊稚+桂峰+刘艳萍 摘要:本文全面阐述了构建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宗旨,以社会需求为准则,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零适应期”本科生“二基”、“四创”、“三实习”、“二应用”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本科生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零适应期 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强化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在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多以演示性实验或验证性实验为主,少数为综合性实验。学生只要按实验教学的步骤认真仔细完成就可以。这种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许多高等院校探索以培养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为主线,构建新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从2004年开始招生,环科的实践教学体系经历了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过程,历经12年的探索形成了相对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环科实践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 (一)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 对该校环境科学类本科毕业生的质量跟踪调查显示,大多数环境科学类本科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过关,综合素质较高,有一定的解决环境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有不少的本科毕业生经过几年的锻炼成为环保部门、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中坚力量。但被调查单位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主要问题有:部分学生实验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比较差;还有些学生知识面不够宽,缺乏社科人文知识。 (二)毕业学生意见反馈 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调查发现环境科学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着实验项目统筹安排不够,各自为政,根据自身所教的学科来定实验项目,没有做好各实验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对大一学生的调查显示,高中阶段学生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少,是以做实验理论试题为主,因此许多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较差。在大学的基础实验中学生基本实验操作训练不到位,连一个标准曲线都做不好。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观也与时俱进。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为了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环境科学类人才,该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培养具有宽厚的文化素养和扎实专业知识,勇于开拓创新,切实掌握本专业实践技能和技巧,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质,具有较强和较广的岗位适应能力,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型、应用型的复合型环保类专业人才”。 二、环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验实践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学习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严谨科学、勇于探索、善于发现的科学素养。从这个目标出发,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更要有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为了解决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实验课时数少、教学资源有限、学生创新意识不强、主动创新能力较差、个性化发展不够、缺乏科学前沿知识等等问题,该校结合环境科学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宗旨,构建“二基”、“四创”、“三实习”、“二应用”实践教学体系。 (一)“二基” “二基”是指基础课实验、专业基础性实验(包括部分综合实验)。基础课实验是配合课程的知识点教学而设置的验证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通过实验教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掌握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目的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为后续基础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奠定基础。专业基础性实验包括专业基础性和部分综合性实验。根据环境科学专业性质,综合实验选题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独立设课的综合实验课程,着重对学生全面应用专业知识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四创” “四创”是指创新实验、学科竞赛创新实验、科研项目创新实验、毕业论文创新实验。“四创”着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创新型实验实质上是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过程,通过应用研究和相关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促进学生多课程知识、甚至多学科知识点的综合,[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学习的潜能、发挥创新灵感,培养创新能力。导师辅导学生创新实验从查阅資料开始,创新实践平台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对优秀的创新实验成果,导师资助,指导学生申报专利和发表论文。 (三)“三实习” 一是认识实习,安排在大二的短学期进行,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通过接触实际、了解环境科学专业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使学生对本专业的社会需求和生产建设有了感性的认识。如熟悉浙江省舟山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的监测设备、监测范围、监测项目,具体的业务流程等;熟悉舟山市污水处理厂的设计、污水处理厂的基本设施、污水处理的方法和污水的排放标准。二是专业实习,为学生创造实际工作环境,使他们学以致用,提高综合实践能力。首先要加强教师与企业聘任导师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和横向科研能力。其次,专业实习采用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共同负责对学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三是科考船实习。科考船实习和三校出海联合实习对东海和长江口邻近海域的海洋环境化学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调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两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学生的野外实习教学和实践,开展海洋生态系统的综合调查,获取海洋生态环境的最新资料,为长江口和东海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评价以及生态系统修复提供参考。 (四)“二应用” “二应用”是指社会实践调查、职业技能考证。社会实践调查需要做好前期准备,明确实践活动的主题和调查方式、调查内容、组员的任务安排等。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与人沟通的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专业相关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考核,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级工职业技能证书是全国通用[2],尤其在企业中涉及的检测岗位特别需要,根据市场的调查我们开设污水处理工和水环境监测工的考证,备受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欢迎。 构建“二基”、“四创”、“三实习”、“二应用”的实践教学体系,建成专业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和本科创新实践教学平台,依托浙江省海洋生态监测站、舟山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和舟山市水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5个生产实习单位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机会,打造“零适应期”的本科实践教学体系。 三、提升“零适应期”的实践教学质量 (一)实行双导师负责制[3] 一是选派具有高级职称且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导师,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与学生个人的兴趣,进行双向选择。导师负责学生的学业、科研训练,指导学生申报各级各类课题,负责学生个性化的创新思维的培养,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参加1项导师科研项目课题,尽量要求有成果发表。二是聘请浙江省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站、舟山海洋环境监测中心和舟山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等生产实习单位具有高级职称和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作为学生的第二导师,这支教师队伍有着丰富的指导经验和不同的学术专长,与以往仅靠自己学校教师来指导实习的状况相比,实习指导教师不论是数量和层次上都有了显著的提升,通过团队教师的言传身教,保障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 (二)引进主带付的实践教学模式 引进主带付的实践教学模式就是组建课程群,教师要上过群内的课程,熟悉群内课程的实验项目,共同制订群内实验项目,避免开设的实验项目重复。要把以往实验教学由实验员准备实验,任课教师指导的模式变为由一名主讲教师带教和另一名教師(或实验员)随堂对学生实验进行辅导的模式,以确保实验教学质量。 (三)实验考试的多元化 要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考试方式,如环境分析基本实验操作考试,采取面对面单个考,学生一次考试不及格,训练后可以重复申请考试,直到合格为止。实验理论考试如海水分析化学出海水样的采集、贮存及预处理时必须先进行理论考试。用考核来督促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达到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目的。 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构建“二基”、“四创”、“三实习”、“二应用”实践教学体系,贯穿学生四年培养的整个过程,专业实践能力是每个课程实践能力的的有机结合,每个课程实践环节都不容忽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实践、设计、创新的主体,使实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重要环节。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充分利用良好的科研、教学平台以打造“零适应期”本科生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处了具有宽厚的文化素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职业素质和较强较广的岗位适应能力,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的技术型、应用型复合型环保类专业人才[3]。 参考文献: [1] 柴宏祥,何 强,邓晓莉等.城市建设与环境工程实验教学模式[J]. 高等建筑教育. 2011(20)1:155- 157. [2] 马明海,徐圣友,张世能.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J]. 黄山学院学报. 2011, 13(3):128- 130. [3] 孙静亚, 刘俊稚,胡海燕等.复合创新型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管理观察》2015(29):125- 12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