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对缓解就业压力的积极作用 |
范文 | 姜雅玫+刘显红+赵修文 摘要:本文以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第三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利用EPS数据库对我国近十年的大学生毕业人数、GDP的产业构成和就业的产业构成等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持续增强。并且通过EPS的分析预测功能,发现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最终得出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缓解目前日益增加的就业压力有积极作用的结论。 关键词:产业构成 第三产业 就业形势 就业压力 EPS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2015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总量达到史无前例的749万,毕业人数再创新高,迎来又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季”。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凤表示,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新常态,宏观就业压力不减。大学生的就业春天不会来临,他们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发展前景广。据测算,第二产业每亿元GDP容纳的就业量约为1058人,第三产业则为1348人,后者超过前者约30%。纵观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平均的就业比重已超过60%,并且大多都在70%以上,第三产业已然成为这些国家就业的主要产业。长期以来,我国也一直在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发展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以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今年,李克强总理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表现为201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十三五规划也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可见,第三产业的发展与缓解就业压力之间有很紧密的联系。樊元等人(2012)[1]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得到我国产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变动总体上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劳动力将从第一、二产业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樊秀峰等人(2012)[1]也通过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第一产业拉动就业不足,第三产业拉动就业能力较强。由此看到第三产业就业容量大,发展前景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途径,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有积极作用。 一、严峻的就业形势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全国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较2013届(91.4%)和2012届(90.9%)略有上升。但是,2014届全国大学生毕业生“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79.2%,与2013届(80.6%)和2012届(81.3%)相比有所下降。而总体就业情况能保持稳定,主要因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比例从2013年的2.3%上升到了2014年的2.9%。同时2013年到2014年,本科毕业生读研比例从10.8%上升到11.7%,高职高专读本的比例从3.8%上升到4.2%。选择创业或升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比例持续增加,除了是受创业潮的推动和想继续深造外,相当大一部分原因是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而值得注意的是,与2015年相比,2016年选择创业的应届毕业生比例明显下降,比例由2015年的6.3%降低为3.1%,同比下降一半。同时,2016年的应届毕业生选择继续学习的比例也有所下降,反映出目前“考研热”和“出国热”的降温。[2]这意味着更多的劳动力将涌向市场,呼吁更多的就业岗位。而就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随着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的变化,经济对就业的拉动力也会相应变化。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趋缓,对就业的拉动效应减弱。[3]其次,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传统支柱产业的企业改革和转型升级,将造成结构性失业和转型性失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使就业难度加大。国际上,欧美主要经济体面临着财政紧缩、主权债务风险上升等诸多问题,使得外向型出口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就业能力下降。诸如此类矛盾的局面,使我国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图1是近十年我国毕业人数的走势图,虽然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攀高只是造成就业压力的其中一个因素,但是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我国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二、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关系到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4],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相比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一直保持着强劲的上升趋势,并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从EPS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中提取了2005年—2014年度第三产业的有关数据,并从以下几方面对这些数据做了统计分析: (一)第一、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分析 国内外对三次产业发展状况的分析主要是通过两个指标,一个是产业占GDP的比重,一个是其增加值。图2揭示的是自2005-2014年以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份额从2005年的11.7%下降到2014年的9.2%;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在这一期间也呈下降趋势,从46.9%降为42.7%;只有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由41.4%增加到48.1%。说明我国的第三产业总体规模扩大,发展后劲增强,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 (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分析 伴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图3是我国自2005年以来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转移情况: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迅速从44.8%下降到29.5%,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第一产业中流出;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略有增加,由23.8%上升到29.9%;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增长最快,2005年仅占比31.4%,到2014年就发展到创造了近一半的就业。这說明,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于改变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就业方面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第三产业吸纳就业数量不断增加,第一产业吸纳就业数量则稳步下降。我国就业结构正从传统的以第一产业为主力向第三产业占大头的现代就业结构转变。 (三)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对比分析 图4中变量S6、S7、S8分别为第一、二、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结构偏离度越接近于0,表示该产业应吸纳更多劳动力以使产业发展与吸纳就业的能力保持一致;小于0表示该产业存在隐性失业,需要采取措施促使劳动力转移出去。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在近十年都呈负值,且与零值偏离较远,说明第一产业已经不能作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反而是输入劳动力的产业,这无疑加重了就业压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均呈现正值,且逐渐向零值靠近,与前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增加来看是相符的。且第三产业的结构偏离度非常靠近零值,并呈逐年稳定下降趋势,说明第三產业不仅吸纳了第一产业流出的劳动力,还具有吸纳更多劳动力的巨大潜力。 (四)第三产业主要行业GDP增加值分析 从图5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主要五大行业的GDP增加值一直呈稳定上升状态。其中,批发和零售业GDP增加值上升较快,对GDP贡献占主要地位,而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最少。房地产业发展迅猛,金融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传统交通运输业继续以较快速度发展,这说明我国传统服务业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在不断优化。所以,我国必须在保持并发挥传统服务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 三、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就业人员相关性 ![]() 采用EPS分析预测功能,选择第三产业增加值S0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S1数作变量,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来看它们的相关性,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如图6所示,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有很强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为0.98,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就业之间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即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会有显著的积极作用。 ![]() 四、结论 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攀高,我国的就业形势愈加严峻。并且,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其本身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通过EPS数据统计分析,可以看出虽然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不对等,但是我国第三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吸纳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并且具有吸纳更多劳动力的巨大潜力。为更好地缓解就业压力,我们应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在保持并发挥传统服务业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推进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过渡,跟上国际发展的步伐,这样才能利用第三产业这个新引擎,创造更多的就业,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樊秀峰,周文博,成静. 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吸纳能力的实证分析[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2):82- 88. [2] 麦可思研究院.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N].20150610 [3] 职业规划.2016年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N].2015- 11- 04 [4] 张海鹏,曲婷婷. 第三产业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 经济纵横,2013(5):99- 10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