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学科教研协同发展机制研究 |
范文 | 汪建+胡京慧+陶凌峰 摘要:长三角教育协同体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协同规模、力度和形式等方面存在着“小、弱、散”的现象。其中的原因有多个方面,包括协同平台建设,机制体制障碍等。通过对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学科的八所院校的调研分析,分析了学科实力、人才培养、产业对接、协同发展等方面的举措,针对如何扩大教研协同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创意学科 协同发展 长三角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124;G646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v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 Cultural and Creative Subjects in Yangtze River Wang Jian,Hu Jinghui,Tao Lingfeng (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1800,Shanghai,China) Abstract:Yangtze River Delta education synergy system has made great progress,But in the coordination of scale, intensity and form, there are "small, weak, scattered" phenomenon.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is,Including collaborative platform construction, institutional barriers and so 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eight institutions of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discipline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sures of the subject strength, personnel training, industry docking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how to expand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cooperation. Key words:Cultural and creative disciplines;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Yangtze River Delta; Case analysis 1.引言 長江三角洲是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三大增长极之一,长三角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发挥得益于文化教育事业的“软实力”。教育部在2014年颁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教发[2014]7号)[1],其中明确提出加快教育合作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创新区域教育合作体制机制的要求。这标志着长三角教育协作开始上升为国家教育层面的重要活动。教育的合作也是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其中文化创意产业被列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牵引力之一,对其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文化创意学科为对象,通过对长三角地区八所拥有文化创意相关学科的教研协同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构建长三角文化创意学科教研协同发展机制提出了建议。 2.相关制度及研究综述 教研协同发展是指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加强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利用彼此的互补性资源,推进协同创新,形成开放而又相互依赖的科研联合体的趋势。自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来,长三角各地区的高校积极开展教研协同发展。依据国家与上海市两个教育中长期《纲要》的部署要求、响应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基于现有教育及科研资源的整合利用,通过消除行政壁垒和区域分割,突破体制性障碍,通过加强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交流与合作,加大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力度,逐步形成长三角都市圈文化创意的教育及科研协作态势,提升长三角区域创新能力及竞争力。以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和安徽省为主的长三角教育协同体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到2014年签署了包括国际交流与合作、合作研究、研究生教育创新、教育现代化评价、教师培训合作等方面的三十多份份项目协议;成立了长三角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长三角教师教育联盟等协作组织(刘时玉,2014)[2]。自2009年开始,江浙沪两省一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在南京签署“建立长三角教育协作发展会商机制协议,到2015年,长三角教育协作会议已经举办了七届。2014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教发[2014]7号)。 在文化创意学科的教育及科研上,长三角集聚了国内多所重点院校及研究机构。除了教育部属院校之外,地方院校在文史哲等传统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方面各自都具有很强优势。但是,长三角区域高等教育在协作层次、内容和深度上仍显不足,尤其是在地方重点高校层面的合作和协调行动并未充分启动,这种不足也表现在创意文化产业的不完善上。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向趋同,重复建设和同业竞争现象严重,普遍存在“小、弱、散”的现象,区域联动与合作效应远未体现,严重影响了区域文化创意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形成(曹如中,2015)[3]。虽然创意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已经获得较多认同(徐耀东,邵晓峰,2015)[4],但是由于分科太细化,课程学分的简单堆积,孤立的大学校园文化、忽视知识转化为人才培养效益等原因,使得高等教育的落后严重制约了创意文化产业的发展(吴予敏, 2009)[5]。 具体到文化创意学科,教研协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面临不同的问题及挑战。其中体制机制问题往往会成为制约其他问题的关键环节,针对长三角都市圈文化创意教研的协同发展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教研协同发展机制的调研 本文通过对长三角地区的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上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八所拥有“文化创意学科”高校的教研协同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分析了各所高校在专业实力、人才培养、学科联动及产业对接等方面的基础和实力,调查了不同学校开展跨区域教研协同发展的举措和能力。 3.1专业实力方面 作为教育事业较为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八所高校均拥有全国排名前列的专业实力,雄厚的师资力量,并且均为国家级或者省级重点学科,相关专业拥有悠久的历史,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南京大学的戏剧戏曲学专业 ,其在“九五”期间和“十五”期间连续被江苏省政府评定为省重点学科,古典戏曲部分现代戏剧部分同时为国家重点学科;上海大学电影学院现任院长为著名导演陈凯歌,已形成了覆盖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3.2人才培养方面 通过对于六所高校艺术类专业的九种研究生培养方案(同专业的硕士和博士计为一种)开展了调研分析。其中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上海大学三所高校的培养方案是分专业的具体培养方案,其他高校的培养方案是艺术类的整体培养方案。这些培养方案的共同点包括:第一,培养目标方面,都对外语能力和计算机能力有所要求,这种要求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查阅文献资料,深入学习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知识;第二,在毕业要求方面,都要求学生在一定水平的刊物上发表论文,对毕业论文的撰写提出了格式和内容的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不同点在于课程和制度方面。例如,课程方面,由于艺术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性的人才,此类专门人才不仅要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更需要高水平的创作能力,艺术理论类专业课程理论课较多,而戏剧表演类、设计类专业的实操类课程较多。 3.3学科联动方面 各高校在教师互聘、协同创新平台打造、信息和数据库建设及共享方面都有举措。例如南京大学参与并打造了“南京仙林大学城本科教学联盟”,实施联合培养计划;东南大学于2013年成立“中国艺术国际传播战略协同创新中心”;南京艺术学院于2014年成功申报了文化创意协同中心的建设,同时于2015年联合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办第三届全国艺术学青年学者论坛;同济大学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建设了“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艺术学研究所于2015年11月共同主办了南京三校研究生艺术学论坛等。 3.4产业对接方面 通过与产业的对接,高校能够了解市场的需求,同时产业也给学生提供了锻炼的平台。各大学都有自己的对接渠道,例如南京大学于2015年成立亚洲影视与传媒研究中心,该中心是以亚洲影视和传媒研究、智库咨询和文化产品研发为主旨,面向未來的高校、媒体、影视机构三位一体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东南大学于2016年举办秦淮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大学生实习基地挂牌,为艺术类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创业基地,搭建了一个互动平台,从而实现资源共享;南京艺术学院与苏宁环球影业公司进行合作,双方在平等、自愿、诚实、信任的基础上,以现金及无形资产占股投入方式共同投资组建“苏宁环球影业投资有限公司”,南京艺术学院将在人才资源、平台资源及硬件资源上给予全力支持;上海大学电影学院成立了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实训平台用于对外对接;上海戏剧学院与盛大网络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使艺术创作与文化市场一步对接。 综上所述,各个高校相关专业均具备较强专业实力和专业影响力、具有教研协同发展的经验。这些实力和经验为构建长三角文化创意学科教研协同发展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4.教研协同发展机制的问题分析 虽然长三角地区相关院校在文化创意学科有着很好的资源与实力,但是省际之间跨区域高校协同发展还有待加强。各学校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活动时,目前比较局限于当地区域,例如江苏的3所高校(南大、东南、南艺)都是以南京市或者江苏省为范围,上海和浙江也存在着类似情况。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总结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4.1缺乏跨区域合作平台 从调研高校的产学研活动来看,其协同发展的形式都是以一个学校或者学院为主体单位开展合作,较少出现多个学校的联盟合作。虽然出现了长三角图书馆联盟,教师教育联盟等合作形式,但是在文化创意领域长三角地区还非常缺乏促进高校之间以及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也较少出现以长三角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跨区域的服务平台,例如文化创意产业信息网站等。高校之间缺乏协作平台也影响到跨地域企业之间的协作发展。 4.2相关高校对产学研合作的主观意识不强烈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论文,轻效益”等现象,这导致了相关高校的科研工作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不能迎合市场的需要。虽然高校的培养方案中对这个问题有所重视,但是与产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还非常明显。文化艺术领域具有应用性强的特点,需要高校树立理论与实践、科研与市场相结合的观念。通过与产业的对接,高校不仅可以获得科研资金,更能直观地看到科研成果的转化。这不仅能够激发师生的研发热情,也能够鼓励企业从高校获得创意科研产品的热情(时伟康,2016)[7]。高校和企业也可以共同成立文化创意公司,促进科研成果和文化创意的市场化(宁滨,2011)[8]。 4.3缺乏政策投入和法律法规的保护 文化创意学科的一个特点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以往的产学研合作项目中,存在着科研成果或者文化创意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不周的情况,这造成了高校不愿与企业合作或者对企业存有戒心,这需要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 在过去,存在政府有关部门对于文化创意学科及其相关产业的重视度不高,相关投入明显不足的问题(张文峰,2009)[6]。目前这种局面正在改变,但是还需要相关部门从资金、政策、平台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支持以促进文化创意学科的协同发展。 5.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研分析,发现长三角地区文化创意学科的相关高校具备较强的学科实力,但在教研协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发展余地。为了加强长三角地区在文化创意领域的教研协作,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对接产业需求,发挥互联网优势,凝聚长三角在文化创意领域的优势力量,支持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大战略。协作发展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其目的是解决实际的问题,特别是重大的战略性问题。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文化软实力”建设等重大战略,亟待发挥文化创意领域的力量。仅仅靠任何一所高校,或者任何一个区域的高校都无法实现这个战略。长三角地区高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具有很强的实力,因此也具有协同发展从而支持国家战略实现的责任。 5.1加强“官产学研”纵向协作平台建设 在文化创意领域,如何解决教学研究与产业对接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是促进“官产学研”协作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文化创意学科在人才培养上已经关注到通过与产业的对接来提升人才适应产业需求的能力,但是在操作过程中需要针对高校的特点进行有效的规划。例如在电影方面,大型制作不适合于高校学生,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提升微电影的影响力来促进高校学生的参与并提升高校与产业的对接能力。上海大学参与的“第二届上海国际科普微电影大赛”就是一种尝试,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长三角各个地区都注重本地文化渊源的发掘与彰显,例如上海有“海派文化”,其他地域也有当地的文化。为了促进长三角的创意文化协同是否可以挖掘能够影响世界的长三角文化要素,并培养形成影响世界的产业。 5.2加强跨区域的横向协作机制 调研发现虽然已经存在各种跨地域的教研合作形式,但是在形式和力度上都有待于扩大。文化创意学科的产品注重创意,交流是产生创意火花的重要方式。相关高校之间可以通过举办文化创意论坛、讲座、大赛等形式促进相关高校学科之间的共同发展。例如“高校纪录片巡演活动”、跨地域的研究生论坛等都是有效地尝试。 5.3加强政府对协作发展的支持和引导 从政府的角度,可以为高校之间在文化创意学科的合作提供支持和引导,特别是制定和贯彻相关的政策,例如科技创新券制度在文化创意领域的应用,文化创意领域的知识产权制度的落实等。此外,建议在长三角层面上设立关于文化创意学科的高校智库,加强针对文化创意学科及产业的协同创新开展政策研究。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Z].教发[2014]7号.2014-06- 06。 [2] 刘时玉.八大问题“解密”第六届长三角教育协作会议[EB/OL].http:// www.shedunews.com/zixun/shanghai/ zonghe/2014/07/09/657674.html,2014- 07- 09. [3] 曹如中.专家学者聚焦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完善产业链条 提高关联度[EB/OL].http://www.cssn.cn/ skyskl/201506/t20150615_2034625. shtml,2015- 06- 15. [4] 徐耀东,邵晓峰.创意人才培养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关键-以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为例[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130- 133. [5] 吴予敏.高等教育的滞后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會科学版),2009,(4):65- 66. [6] 张文峰.产学研联合对策建议:高校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09,(04):104- 106. [7] 时伟康.芜湖文化创意产业园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6,(10):157- 158. [8] 宁滨.行业特色型高校产学联合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11,(1):6- 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