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城市群发展战略下人才市场体系工作机制探析
范文 摘 要:实践证明,城市群发展不仅是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作为人才的支撑,建立和完善适应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人才市场体系工作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区域性 人才市场体系 工作机制 资源共享
有专家指出,未来10年,将是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城市群加速成长的关键阶段。由于我国国情特点,必须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集约发展。因而,城市群或城市圈将是我国城市化的主体形式。而城市群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作为“第一资源”的人才的支撑,离不开适应城市群发展战略的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工作机制日趋紧迫和必要。
一、现实意义
一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迫切需要。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实现我国由人才资源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的转变。实现这一目标,促进区域性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具有城市群视野下的“大人才”战略思想,必须确保有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这必然要求人才市场体系及人才市场工作体制与之相适应、相跟进,整合资源优势,培育和创新与“大人才”相配套的区域性人才市场工作机制。
二是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客观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配置包括人才在内的社会资源的主体,人才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人力资源供求矛盾需要由市场来调节和合理配置。科学的人才观,促进了用人上由过去的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人才冲破地域、单位、所有制、户籍、身份等桎梏的自由流动、自主择业等,都催生和激活了人才市场的市场配置取向,并对其合理的规模、适应人才需要的业务范围、服务质量水准与潜质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是克服体制建设障碍的必然需要。我国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恢复发展以来,在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人力资源开发,维护正常合理的流动秩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但是,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组织,政府部门行政职能延伸、嬗变成了中介服务的业务源,有偿服务变为受利益驱动的竞争,从而引发了业务上的分割、肢解、重叠、交叉,甚至“婆婆”间的摩擦与掣肘,影响了人力资源中介服务组织的公正、公平竞争,造成管理上的无序与混乱。要加快治理整顿,规范发展,保障配置机制健康运行,推进人才市场向产业化发展。
四是做大做强人才市场的内在需要。谁把握住优质的人才资源,谁就能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城市群区域经济的融合,人才是关键。我国各级各地的人力资源中介服务机构,主要隶属于政府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教育部门和其他组织团体等,长期以来“山头”众多、布局散乱、业务分割、资源分散、管理失序、缺乏规范,产业聚集力较低,区域综合竞争力较差。城市群经济的融合发展需要一个管理规范、资源共享、流动通畅、政策相容的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和与之相配套的人才市场工作机制,以消除区域差异和政策壁垒,增强区域人才资源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二、制约因素
一是行政区划的限制。当前各地人才市场,分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划,致使人才市场受到人为分割,更为突出的是同一城区内,市区两级市场的分立,产生了许多业务的不良竞争等障碍。
二是政市不分的制约。现阶段我国主流人才市场大多是政府行政部门运用行政手段管理、运作的事业单位,管办一家,政事不分,利益一体,与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工作机制要求政策一致、相互开放、信息资源共享等相距甚远,从体制上制约了城市群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
三是规模聚集力不足。人才市场布局上政出多门,各自隶属于不同的部门,经营规模小而散,行业分割、交叉、重叠、掣肘现象比较突出,造成了政策、服务体系的衔接和贯通障碍,人为地提高了人才流动成本,降低了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作用。
四是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独立性程度较低,存有“法人”地位较难确立的问题,在参与区域协作的自主性较差。全国性的统一的、自律性的人才中介服务行业管理机制又尚需健全完善,行业协会作用发挥不够等,直接或间接的制约着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工作机制的建立与发展。
五是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滞后。作为为“第一资源”服务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构成“部件”,是市场的主体,其市场化、产业化程度不但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且也直接影响到以市场化手段运作为前提的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工作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三、对策建议
1、关于指导思想。要以促进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以破除行政、区域分割,建立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为取向,以市场化运作为纽带,以促进人才有序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为目的,因地制宜,逐步推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形成有分工、有合作、有重点的相对均衡的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格局和相互开放、有机配合、动态协调的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工作机制,为最终实现“人才一体化”铺平道路。
2、关于模式构想。从各地建立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工作机制的现状来分析,其形成与发展模式地大体有四种:一是中心辐射式。既以经济龙头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与经济相适应的人才一体化形式。上海、苏州、南京等22城市打造的“长三角一体化人才圈”是这种模式的代表。二是点线串连式。以某一地域与经济特征合作形成的区域性人才市场工作机制。如山东、河南等省市组成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才协作网是这种模式的雏形。三是城城联姻式。即地理位置虽远,但因共同发展的需要而优势互补,配合协作的一种方式。如山东省泰安市与西安市建立的“友好市场”,在人才培养方面成功地进行了合作。四是城内一体式。即在一个城市内,为消除市、区等行政障碍,以市场化纽带联接起来的城市区域内人才市场互动平台。
3、关于方式方法。一要因地制宜,夯实基础。要充分考虑到地理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基础及人才资源状况等差异,紧密结合实际,研究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加强和改善软硬件建设。加大投入,建立完善的符合联网贯通要求的人才市场网络,培养一支懂市场运作的人才中介服务队伍;探讨市场化运作的途径,可先从人才市场业务中分离出一部分竞争性业务做“试验田”等。二要政府推动,分步推进。加快实现由政府主导人才市场布局,向充分考虑区域发展空间拓展的转变。循序渐进,不贪大求全,稳步前进。先易后难,先单项或多项突破,再向全局推进;先小后大,先从小区域、小范围运作,然后逐步巩固扩大成果。“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人才圈”,就是上海市等政府部门倡导的逐步把“人才圈”由一城一市向22市逐步拓展完善起来的。三要市场拉动、各方联动。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人才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强化市场作用对要素合理流动和资源有效配置的追求,促使区域内或区域间建立合理、互补、互惠的分工与协作。以市场化运作为纽带,以共赢为目标,以股份制为主要表现形式,构建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工作机制,最终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和高水平的人才一体化。区域内不同隶属关系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通过主动融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和竞争效率最大化。
4、关于实施步骤。建立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工作机制应坚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的长期战略。一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共同宣言》签订以来,区域内城市在专业技术资格互认、人事争议仲裁等方面进行了政策对接,在高层次人才、继续教育、引进国外智力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在人力资源信息、网上人才交流等方面实现了服务贯通,政府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中所起的主体主导地位至关重要。二是制定相关倾斜性政策。要注重政策在区域内的贯通性,应将那些“优惠”“攀比”性的政策进行完善或废除,在区域内制定衔接性、贯通性强的人才培养、人才信息网络、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政策规定,逐步实现互联、互动、互认。三是由小及大,由易及难。可先在一个行政区域内如一个地市内建立起小范围的区域性人才市场体系工作机制,逐步摸索积累经验,之后再打破行政区划的障碍,逐步向周边推进;先单项或多项实施互通互认,创造条件,实现政策贯通,全面互联;先将一个区域内隶属关系相同的人才市场实现联网贯通,建立共享机制,再与隶属关系不同的其他人才中介机构实现联网贯通,资源共享,逐步由松散型合作过渡到紧密型、集约经营的人才中介区域“航母”。◆
作者简介:
付振河,男,山东省泰安市委党校(龙潭路24号),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才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11: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