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状况研究 |
范文 | 摘 要: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承担着特殊民族历史使命,他们对保持学校的稳定、维护民族的平等与团结、培养高素质人才、促进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民族地区 青年老师 道德素质 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年龄相近、思想相通、心理相融,有共同爱好和语言,不仅在学术上对青年学生有很大影响,而且在思想观念和人格魅力上对大学生也有号召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加强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建设,促进青年教师全面发展,是提高民族地区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1、政治观念淡薄 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具有高学历或高学位,他们满怀一腔服务民族地区的热情,献身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他们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很强的业务能力,但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政治上不够成熟,许多人对各种政治学习、政治活动不甚关心,缺乏热情,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与真理性,不同程度地表示怀疑,问题出在立场、观点、态度层面,确须尽快解决,否则遗害无穷。 2、敬业意识不强 有些青年教师认为,能够来到民族地区工作本身就够奉献的了,还奢谈什么责任不责任的问题。这些青年加入高校教师队伍并不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而是现实的无奈,仅仅是为了获取一个谋生的手段。他们不愿意去谈论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更不愿意去承担作为一名教师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自嘲为“山珍海味认不全”的“九等公民”。不少青年教师不满工资待遇低的现状,不安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的以此作为跳板向其他福利待遇优厚的行业转行,要么着手搞起“第二职业”来,严重影响了学校日常教学工作运转。 3、人文素养缺乏 有些青年教师看到东部的繁华,再比较西部的苍凉之后,心理的天平开始失衡。他们把不满宣泄到学生身上,对待学生缺乏爱心与耐心,缺乏应有的理解与尊重,不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而是简单粗暴、态度生硬,缺乏作为教师应有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他们缺乏事业心和责任感、不认真备课、知识陈旧、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新观点,没有启发,更没有互动。 二、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原因 1、对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模糊 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对党的领导,对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的本质没有完全弄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有部分领导干部经受不住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诱惑,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腐败之风滋长菱延,严重破坏了党和群众得血肉联系。部分青年教师错误的认为这些丑陋现象的出现是由党的领导造成的,因而呼唤所谓的“多党制”,呼吁“民主选举”。他们被“多党制”的魅力外衣所迷惑,没有看到其实质只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巧妙的工具。他们更没有深刻认识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青年教师不能明辨是非,人云亦云,因而产生了错误的认识。 2、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 市场经济在我国的建立使青年教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愿望日益强烈,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事方式、精神心理和观念意识都随之发生改变。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教师的劳动能以商品价值的形式得到认同,教师的价值观也渐趋功利性,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民教师的“主体性”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教师现有的收入和地位与其职业彰显的价值不符。现实的迷茫,使得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难以确定自己的社会价值、地位与作用,在缺乏足够的理性把握和有效制约机制的约束的情况下,他们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容易陷入狂热追求个人价值的迷途。 民族地区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两者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容易引起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失衡,他们在追求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注重眼前实惠和个人利益,在付出与索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有时陷入误区,影响了钻研业务、加强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有时还产生了消极情绪。 3、人才度量标准失衡 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各高校都非常重视人才在提高学校整体实力、提高办学水平和创造办学效益等方面的作用,纷纷把引进和培养人才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当前民族地区多数高校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都有详细的考核与管理政策,规定了德才兼备的要求,但在具体实施中,仍然把重点放在“才”能方面,对“德”能重视不够,规定的比较笼统,可操作性不强。 我国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学历,轻思想,缺乏德才全面培养,注重工具价值,坚持功利主义或实用主义,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开发,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与道德价值的教育,忽视了人整体素质的提升,从而造成了大部分青年教师的“先天不足”。青年教师由中学到大学直至参加工作的成长成才,基本上都是在学校的“温室”里成长起来的,“过强的功利主义、过窄的专业设置、过弱的文化底蕴”成为青年教师接受教育的一个主要特点。很多青年教师一味追求高学历、高学位,业务学习能力强化、文化素质弱化;工具(外语、计算机)意识强化、综合素质弱化;经济实惠强化、人文素质弱化。 三、解决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存在问题的对策 1、加强对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观教育 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是广大青年队伍中的特殊群体,是民族地区社会变革的“晴雨表”,社会前进的“温度计”。对青年教师的变革热情和巨大能量,更需要积极的引导,以防止其热情破坏性释放。 政治观对于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具有“导航仪”的作用,具备什么样的政治观,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一个人的发展道路。高校青年教师作为国家的才俊,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但是能否最终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关键在于他们能否把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加强对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观教育,帮助青年教师树立科学的政治观,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确保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的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2、加强对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建设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的内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民族地区高校地处西部,拥有的各项教育资源相对稀缺,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各高校片面注重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教学成绩,忽视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更不用说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冲击,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显得苍白无力,解释不了、解决不了现实问题,必然遭致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反感和排斥,最终会导致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的下滑。 青年教师是民族地区高校的生力军。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决定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和发展方向。青年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言行规范对学生产生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学生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接受教师在思想、情操、作风等方面的示范作用的影响。高尚的职业道德是保证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对青年学生的道德面貌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有深刻的影响。 3、为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和社会要为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方面,国家应大力提高民族地区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特别是尊重献身西部高等教育事业青年教师的良好风尚,为他们提供优越的生活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民族地区高校本身也应积极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良好发展空间,要为青年教师多方筹措、想方设法创造优良的科研条件,对那些学生喜爱、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教学水平的青年教师,要给与重奖;对那些在科研以及师德建设方面有突出贡献的青年教师,要在工资、职称待遇、工作条件等方面予以奖励。要把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调动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既是国家、民族地区和高校发展的需要,也是青年教师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它对于促进教育公平,培养高素质的懂民族政策的新型人才,实现民族大团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简介: 宋清华,男,汉族,硕士,湖南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