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理论基础研究 |
范文 | 杨彩荣 摘 要:为了更好地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实践,必须对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为促进涉农信息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可行之策。文章首先对涉农信息资源的基本内容进行阐述,然后就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重点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与市场均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有效需求不足理论等对于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的依据性意义。 关键词:涉农信息资源 开发服务 理论基础 自2004年以来,我国就解决“三农”问题连续颁布了九个“中央一号文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也强调了要“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些文件的颁布具有明显的现实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它直接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的主要内容 为了更好地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进步,农村发展,农民富裕,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的基本内容,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技信息:包括提供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信息,良种良法推广信息,疫病虫害防控信息,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等信息,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信息等;[1] 1.2农产品市场信息:包括农资和主要农产品的供求、价格、贸易、加工、监测预警等信息; 1.3农业标准化信息:包含农业标准的制订、实施、检验方法标准、农产品质量标准、农产品安全标准、农业生产经营标准、农业信息系统建设的软硬件技术标准、数据标准等; 1.4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信息:主要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检测、产地环境监控、投入品质量监管、生产技术规范、市场准入、市场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等信息; 1.5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包括农村“三废”资源化处理、测土配方施肥等信息,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外来农业有害生物治理等信息以及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信息等; 1.6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信息:包括村民自治、村务公开、民主议事制度、民主管理、农村集体财务、农民负担等信息; 1.7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信息:主要包括农民生活信息、农村文化信息、农村环境信息、农村管理信息、农村教育培训信息等; 1.8社区信息:主要包括社区公民服务体系信息,医疗卫生信息,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社区人口信息,社会基础设施信息,电子政务信息等。[2] 2.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服务的理论基础 涉农信息资源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在推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开发涉农信息资源有着充分的理论基础及必要性。 2.1不完全信息与市场均衡理论 所谓不完全信息,是指市场参与者不拥有某种经济环境状态的全部知识。信息不完全不仅是指那种绝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由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不可能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发生任何情况,而且还指“相对“意义上的不完全,即市场经济本身不能够生产出足够的信息并有效地配置它们。[3] 在农业领域,两种意义上的涉农信息不完全的情况皆存在,即由于人们认识能力有限,对涉农信息了解得并不周到以及市场经济本身的配置作用并不能生产出足够的涉农信息供涉农主体有效地利用。 在新凯恩斯学派的理论中,市场均衡只能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均衡,并且由于存在信息成本,达到均衡的主要调节机制只能是实物形式,而不是价格形式。这样,一般均衡所要求的市场参与者之间信息无差别条件就被差别信息普遍存在于市场参与者之中的条件所取代。在信息不完全的市场中,仅依赖于“看不见的手”来规范市场秩序,使其达到均衡状态是很困难的,因此,在涉农信息领域,使用政府的宏观调控手段来有效开发涉农信息资源必不可少。 2.2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该理论认为:市场中卖方比买方更了解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掌握更多信息的一方可以通过向信息贫乏的一方传递可靠信息而在市场中获益。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弊病,要想减少信息不对称对经济产生的危害,政府应在市场体系中发挥强有力的作用。[4] 在涉农信息资源领域,无论是对涉农知识进行配置的教育、科研、文化产业,还是对特定时间和地点的涉农信息进行配置的广播、电信、传媒(包括互联网)产业,抑或是对涉农信息资源进行配置的工具产业以及对涉农信息资源本身的开发服务这些方面,在整个经济系统运行中一直处于最为薄弱的环节。而农业作为一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要使其在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成为最有力的支撑,就必须改变当前涉农信息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分配状况。 2.3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1820年,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发表《政治经济学原理》,提出由于社会有效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存在产生经济危机的可能。1936年,凯恩斯发表《就业、利息及货币通论》,重提有效需求不足,并建立起比较完整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该理论认为: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业是由于总需求不足造成的。由于总需求不足,商品滞销;存货充实,引起生产缩减;解雇工人,造成失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增加。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增加。但后者增加不如前者增加那么多,这就使两者之间出现一个差额。因此,在消费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只有通过增加投资人为地增加社会需求,才能扩大就业。[5]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要求,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由此表明: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重点是扩大内需。扩大内需,即增加国民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我国是一个有着6.7i亿农村人口的人口大国,提高农民的消费需求与扩大对涉农领域的投资力度必然能在很大程度上扩大内需,而依据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增长也必将提高就业率,就业增加,农民的收入也相应增加,收入增加又将更大力度的刺激消费需求,从而为我国整个经济体的良性运行提供了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http://www.xfc.gov.cn/html/ncjy/2006-8/4/14_28_59_776.html [2]曾文武.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服务及其特征[J].情报科学,2010(5):662-665. [3][4].保罗·塞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第十七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 [5]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商务印书馆,1999年.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