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
范文 | 刘诗洋++王倩++郑秋莹 摘要:目的:分析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对未来研究及管理实践提供启示。方法:对CNKI文献库中相关主题论文进行数量统计与内容分析。结果: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刚刚起步,网络舆情监测实践已有技术支持,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结论: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研究应进一步开阔思路,寻求理论支持并展开持续性研究。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网络舆情 界定 我国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开始于2005年,以此为开端,研究技术、资金、人才等各方面均不断增长,研究论文也在数量和质量上迅速发展。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真正意义上引起全民持续性关注是从2003年的SARS开始,随着近年来此类事件高发,相关研究也取得显著进展。作为两项新兴研究热点交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论文统计 2014 年2月7日, 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含“网络舆情”为主题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检索期刊文献共5篇,其中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直接相关的文献为2篇。从现有的5篇文献中可以看出,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较为系统专业的研究开始于2010年,研究论文发表情况为:2010年1篇,2011年2篇,2013年2篇。这说明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论的学术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亟需人员、资金、技术的各方面支持,有着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可参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网络舆情的定义。2003 年颁布实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指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2003)根据天津社科院刘毅对于网络舆情的定义,笔者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是公众将对上述事件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态度和意见通过网络表达出来,形成多种声音的交错总和[2](200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是:突发性、持续性、多变性、非理性和群体极化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备以下特征:第一,事件是突发的,主要表现为无先兆、无预警;第二,事件具有持续性,有一个相对完整的发展演变过程;第三,属于公共健康领域,与多数人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并伴随一定的社会影响[3](2005)。以上三点分别对应突发公共卫生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 突发公共卫生网络舆情的分类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类的影响。兰州大学杨兴荣认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分为自然突发型和由事故责任型。前者由病毒变异或环境恶化等自然原因导致,如SARS;后者则是因为相关部门或相关人员的不当行为,如三鹿奶粉事件[4](2011)。通过对两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社会心理研究,可以为相关网络舆情的情感偏向和阶段走向提供判断依据。自然突发型的公共卫生事件更容易使公众产生心理恐慌,这种恐慌主要是由于公众生理、病理方面的知识匮乏,因为“无知”所以害怕;而事故责任型的公共卫生事件则更容易导致信任危机。此时应对通过网络媒介恶意造谣、传播虚假信息的个人或组织的舆情监测和拦截。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与发展 根据天津社科院王来华的观点,网络舆情作为网民的政治态度,它的产生受到事件本身和网络传播的中介性事件信息两方面影响。但是,这两种情况下的舆情在不表达或诉求出来之前,仍然是舆情而不是舆论,因为此时它们还“散落”或“深藏”于网民们心里,有可能是公众意见,但还不是公开意见。当然,在网络信息传播的情况下,这两种舆情常常更快速地表达出来,并且迅速转化为公众和“公开”的意见,从而实现了舆情向舆论的转化。他还提出网络舆情向舆论转变后,又会受舆论的刺激而得到强化,进而再转变为新的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舆情与舆论两者之间高频率的相互转换[5](2008)。 广西贺州市委宣传部李勇认为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的转化其实质是“多种意见的总和”向“有影响力的意见”的转化。一般情况下,公共事件由于利益相关方较多,需要相对长的时间来完成转化;而特殊情况下,即“舆情危机”期,公众的意见可以在短时间内趋向一致[6](2012)。显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向舆论的转化属于后者。对于这种现象,“沉默的螺旋”假说或许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么,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向网络舆论转化的过程中,我们在重视螺旋顶端的“优势意见”(即被多数人认可的意见)的同时,也需要注意那些在趋同心态驱使下为避免孤独或恐惧感而被放弃的与所属群体或周围环境观念相背离的个人意见。对于前者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舆论形成的把控,应用得当将会使危机缩小或稳定;而对后者的把握则是对“潜在舆情”的认识,这种没有被主流媒体得到认可的“劣势意见”,极有可能在下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中再次浮出水面,并上升成为“优势意见”。 三、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分析 1.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 我国公共卫生舆情监测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武汉大学徐夏娟对相应监测措施做了总结,其中国家级的有卫生部开展的12320 卫生舆情监测活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出的《全国卫生信息化舆情监测周报》;地方则以北京市公共卫生信息中心《北京卫生舆情监测周报》、四川省CDC《每日疾控网摘》和湖北省CDC《每日卫生新闻热点选摘》为代表。其中上海市CDC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舆情监测》以及针对世博会期间的公共卫生舆情监测属于突发公共卫生舆情监测。监测还涉及多个行业,“联盟中国舆情监测中心”发布《中国保健行业舆情监测月报告》,湖北省启动食品安全舆情监测等[7](2011)。 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已经有了自己的技术支持,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发展。目前在实际应用的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有Autonomy网络舆情聚成系统、乐思网络舆情监测系统、方正智思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和TRS互联网舆情信息监控系统;还包括军犬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九瑞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东蓝科技舆情监测系统(ES2Focus);Goonie互联网舆情监控系统等,这些系统大多通过对网站、新闻组、BBS、BLOG 等信息源开展实时监测[8](2011)。2010年,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了基于TRS(文本检索系统)技术为基础的广东省公共卫生舆情监测平台。该平台主要通过舆情采集、舆情检索、舆情分析、制作与情简报等方法获取有效信息,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进行预警、干预。以食品中毒事件为例,广东省上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的19起食物中毒事件中有7起是舆情平台首先检测到的,比媒体报道或卫生部门上报突发网的时间早2 ~ 3 h[9](2013)。而李伟等人设计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监测与恐慌度分析系统,虽然并未投入使用,但是所提出的对事件关注度指标与人群影响范围指标的计算使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的社会恐慌可度量,并为公众恐慌的判定提供了依据和标准[10](2010)。同时,他根据网络舆情监测与恐慌度系统分析模型建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监测与恐慌度分析系统[11](2006),以网络信息采集技术、舆情智能分析技术、自然语言智能处理技术为关键技术,使政府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由被动处置转化为主动引导。谈国新也给出五大网络舆情监测评价二级指标: 即舆情发布者指标、舆情要素指标、舆情受众指标、舆情传播指标以及区域和谐度指标[12](2008)。 2.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 景德镇陶瓷学院耿健等人针对高校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事件引发负面舆情传播而导致的舆论危机制定了应急处理机制:一是加强前期预警,防止事件发展蔓延;二是保持信息透明,做出快速处置;三是完善后期评价和反馈机制[13](2011)。虽然这种应急模式较为片面,不具有广泛适用性,但现今互联网使用人群呈现高学历、年轻化、城市化的特点,符合高校群体特征;而高校人群又自我认可度高,容易固守自我判断,而青少年易轻信网络谣言。所以,其主要治理思想——重视风险源头,实时预警监控,转堵为疏,积极问责——是可以跳出高校的局限,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带来启发。也有学者主张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从警源(包括政治事件、经济衰退、干部腐败及突发公共事件等)、警兆(牢骚言论、激进言论及政治争论等)、警情(集体上访、政治集会及民族冲突等)三方面进行评分[14](2013)。武汉大学徐夏娟则提出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网络信息传播,营造健康良好的网络舆情氛围[15](2011)。 四、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现状评析 1.研究角度局限 耿健等人的《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应急处理机制》以高校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讨论如何正确利用网络舆情,因势利导,实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学高效的处置与管理;郑秋莹等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发展现状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从政府实践和学术研究两个角度探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的发展现状;宋铁等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建立与应用》通过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平台,跟踪事件发展动态,及时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展开风险评估;李伟等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监测与恐慌度分析系统的设计》从分析互联网上公众恐慌机理入手,通过网络舆情监测,采用基于Web的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公众恐慌的度量,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监测与公众恐慌度实时监测与度量提供了新的工具与思路;李静等人的《医院与社会媒体沟通原则探讨》则主要探讨医院如何与社会媒体建立良性沟通,其中涉及网络舆情的及时处理。 虽然上述研究理论层面与技术层面均有涉及,但主要还是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监测和治理两个角度入手开展研究。其中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在技术、指标、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已初具规模,但对网络舆情的治理主要还是从传播谣言、语言暴力等恶性事件入手,事实上并不是每一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都伴随这种情况,对此可以再做分类研究。此外,突发公共卫生网络舆情研究的切入点有很多,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演变的阶段及特征、舆情向舆论转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自然突发型和事故责任型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分类研究等等,通过对这些研究的把握可以为政府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提供理论指导,影响甚至控制舆情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另一个研究角度则是中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研究情况的对比研究,虽然我国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欧美等发达国家公共事业的发展整体较先进,相关学术研究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此类研究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极具启发性和指导性。 2.缺乏理论支撑 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现状的研究中,笔者发现可借鉴的研究理论多、可应用的研究理论少。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定义为例,对比网络舆情的定义,后者在以其为研究主题的文献中多多少少都有提到,华中科技大学曾润喜则在《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中做了系统梳理;而另一方面,在百度百科上搜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甚至没有相应的词条,已有文献中对理论性的概念、特征、传播方式等多是个人看法,点到即止,没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科学体系支撑,不具有权威性。而由于该方面的研究本身还未进入到蓬勃发展的阶段,所以也就不存在某种观点被引频次较高或经过多次讨论得到完善而被广泛接受为理论的情况。 3.缺乏持续性研究 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成果多是研究者的个人或团队看法,而缺乏持续性的研究又决定了这些看法只停留在在问题的表面或初级阶段,随着问题的深入发展以及新问题的暴露,这些研究成果多多少少都不足以用来解决问题,不能成为“一家之言”,那我们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又怎能有“百家争鸣”的期待呢?比如在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中,研究者基本上都谈到了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也都强调了信息公开透明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但对于如何建立、应用什么技术建立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讨论。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作为新兴研究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等硬件尚未到位,另一方面则是很多学者并不是以纯粹的学术研究目的进行研究,所以研究多以论文发表草草结束。 五、结语 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恐慌是从始至终的,我们都害怕成为下一个受害者。那么当恐慌暴露的时候,我们如何利用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民众的社会心理将积极科学的应对方法推广,在网络舆情阶段感知隐患、排除危机、降低风险,提升人们的安全感和应对危机的信心,是相关研究共同努力的方向。虽然我国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但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项利关公健康的事业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我们相信它会迎来自己的春天。 * 本课题受“北京市支持中央高校共建项目——青年英才计划项目(YETP080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2013-JYBZZ-JS-018)”资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EB/OL]. http://www.gov.cn/zwgk/2005-05/20/content_145.htm [2]刘毅.网络舆情与政府治理范式的转变[J].前沿,2006(10)140-143 [3]张自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中的媒体策略[J].中国记者,2005(10)19-19 [4]杨兴荣.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研究[D].甘肃省,兰州大学,2011 [5]王来华.论网络舆情与舆论的转换及其影响[J].天津社会科学,2008(4)66-69 [6]李勇.网络舆情与网络舆论的转化及作用[J].新闻前哨,2012(05)99-101 [7][8][15]徐夏娟.公共卫生舆情监测与风险研究综述[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5)72-77 [9]宋铁,叶永隆,刘国恒,郭汝宁,李灵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监测平台的建立与应用[J].华南预防医学,2013(3). [10]李伟,李燕,江其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监测与恐慌度分析系统的设计[J].医疗卫生装备,2010(1)53-58 [11]邹声听,谢盛元,冷朝阳.野战条件下实施跨区卫生防疫保障的特点与体会[J].海军医学杂志, 2006,27(4)379-379 [12]谈国新,方一.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9(3)66-70 [13]耿健,许远平.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应急处理机制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21-22 [14]郑秋莹,姚唐,邱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舆情治理发展现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07)12-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