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用政策关怀打开教育资源分配中弱势群体的上升通道
范文 王曦+王辉+刘鹤
摘要:国家专项计划自2012年开始实施,意在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进入优质大学的机会。本研究针对近五年来吉林大学来自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生源,从录取人数、入学渠道,比例变化等角度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2年以来,吉林大学来自832个贫困县的新生数量显著提升,国家专项计划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的考生进入该校的主要渠道,说明该项政策的实施对提升贫困地区考生入学机会、促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公平分配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入学机会 优质教育资源 弱势群体 公平分配 专项计划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已实现由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阶段的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要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要达到40%。
2016年,我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40万,各部委直属及地方高校本科招生计划数为3,253,900人[1],本科录取率达到34.62%。从总体录取比例上看,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已经得到极大的缓解,并且正在向着《纲要》中提出的战略目标稳步迈进。对于多数考生来说,大学的门槛不再是遥不可及。不过,通过对各项数据的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仍然“稀缺”。对于何种高等教育资源能被划归入优质范畴,并无统一评价标准,但通常情况下,中央部属高校以及“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因其拥有较好的育人条件和较高的学术研究水平,社会认可度高,毕业生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可以认为这些高校属于优质高教资源。目前我国共有教育部直属高校76所,“985工程”高校39所,“211工程”高校112所。以教育部直属高校为例,2007~2016十年间,我国高考每年报名人数在912万~1010万之间波动,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招生计划数保持在每年31万~34万,录取率稳定保持在3%~4%之间。
激烈和获得入学资格的艰难。1977年恢复高考的当年,考生数量570万,录取新生27万,录取率为4.74%; 1978年录取人数约40万,录取率为6.8%。[2] 转眼之间,已经进入高考恢复后的第四十个年头,普通高校的录取率相较当年已经有了大幅提升。但是,研究发现,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竞争激烈程度并没有减缓。从表1 数据可知,近十年来,教育部直属高校录取率最高的年份是在2013年,为3.78%;最低的2008年,录取率仅有3.04%。也就是说,每100个考生之中,只有不到4个考生能够获得直属高校的入学资格,而在“985工程”高校中,这个比例会更低。
1 研究现状——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中的阶层差异现象
优质资源稀缺引发的争夺必然激烈,高校入学机会的阶层差异也随之体现出来。这一现象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引发了关于高等教育公平性问题的探讨。
刘云杉以1978-2005年北京大学录取新生的家庭出身作为统计对象,发现来自农村学生的比例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2000年至2005年仅为10%-15%。[3]杨东平承担的国家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发现,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农村以及弱势阶层的学生数量增加了,但我国重点高校的农村生源比例却明显下降,它是高中阶段教育分层状况的积累和延续。[4]金成林对分属不同层次的高校新生进行抽样调查,发现农村籍新生主要分布在地方高校。[5]刘精明通过对 GSS2003数据的分析,认为高等教育机会质量的不均等程度正在持续,优质高等教育机会更多地被强势群体占据。[6]丁小浩以家庭背景为考查指标,认为在扩招以后,家庭阶层背景与考生所接受高等教育质量的相关性随时间增强,弱势阶层子女在获得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方面更加困难。[7]其实,通过以往的研究可以发现,所谓阶层强势或弱势的标准,很大程度上是以经济基础作为区分依据。从整体角度区分,则直接以城乡二元结构差异作为研究样本;从个体角度区分,则以家庭背景差異作为研究样本。但是,对于由区域性经济差距引发的入学机会不均等现象,则少有涉及。
2 经济基础联动教育基础——由区域性经济差距导致的入学机会不均等
一般认为,教育公平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起点均等,即入学机会均等。二是过程均等,即教学内容与师生互动均等。三是结果均等,即学业成就及教育对日后生活机会影响的均等。[8]在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中,教学过程和学业成就方面的均等基本可以依靠进入高校后的自身努力实现,而起点均等则是现实中面临困难最大的。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应该是入学权利上的平等,即每个人不论性别、民族、家庭背景、经济情况如何,都平等地享有通过某种选拔方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权利。而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所面临的,恰恰是区域经济因素直接影响了考生进入优质大学的机会。
国务院扶贫办对我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贫困人口数为8249万。[9]贫困人口的分布具有典型的区域特征,他们大多集中在中西部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832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尤其在湖南、河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6个省份,贫困人口都在600万以上。[10]
不同区域经济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有充足的财力物力投资各类教学设施建设,引进高水平师资力量,并支持他们定期完成培训和深造,其对于优秀师资力量的吸引远远高于经济落后地区。而一个地区基础教育的教学水平的高低,必然影响该地区考生在高等教育入学竞争中的实力。所以,即使来自同一个省区,执行相同的录取线,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比贫困地区的考生能够受到更好的基础教育,有更大的机会在高考——这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入学机会的竞争中取得胜利,这是不争的事实。
以我国贫困地区占比最高的贵州省为例。贵州省共有9个地级市,分别为贵阳市、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地区、铜仁地区、黔南、黔西南和黔东南自治州,除贵阳市外,其他8个地区分布着66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由于毕节、铜仁、黔南、黔西南和黔东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当地考生在参加高考时享有少数民族加分、预科班录取等较多的优惠政策,所以选取其他四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用2008年初中毕业生和201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计算出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进入高中教育阶段的学生比例。
由图1可以发现,四个地级市的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与该市贫困程度呈反比,即当地贫困地区占比越高,从九年义务教育转入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相对越少。在832个贫困县占比为零的贵阳市,初中毕业生后续能够完成高中教育的比例为43.95%,在所辖6个县区全部为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的安顺市,这一比例为23.92%。而且,即使能够完成高中教育,由地区经济差异引发的基础教育水平差距在高考中一样显露无余。2011年,国家专项计划开始实施的前一年,在吉林大学当年的贵州省新生录取名单中,只有一名新生来自上述四个地级市中的贫困县——六盘水市水城县,其余新生则全部来自非贫困地区。这一现象说明,区域性经济水平落后引起的基础教育水平落后,已经严重影响了贫困地区考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的机会。
3.国家专项计划的实施——从政策层面对弱势群体的补偿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全社会要共同促进教育公平。在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加强落后地区基础教育建设的同时,中央政府对于教育中的弱势群体——经济相对落后及贫困地区考生,给予了极大的政策关怀。
2012年3月,国家专项计划开始实施,教育部引导各省区一本类高校单独划出部分招生計划,面向贫困地区考生单独招生,生源范围为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2013年5月,招生区域扩大为832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2014年,招生规模提高到5万名。到2016年,这一计划数已增至6万名,其中仅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国家专项招生计划就达到21,600名。[11] 自实施以来,国家专项计划一直被认为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新阶段扶贫宏观战略部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4 贫困地区考生入学机会的提升——以吉林大学为例
截至2016年,国家专项计划已经实施了五年,对于贫困地区考生获得优质高教资源的帮助到底如何。在以往研究中,多从城乡二元户籍角度或者考生的家庭背景层面作为区分依据,而单独将832个贫困县生源入学机会作为分析对象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吉林大学来自832个贫困县的生源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国家专项计划对贫困地区考生进入优质大学机会的提升程度。
表3将吉林大学2007-2016年十年间来自832个贫困县的生源人数和录取比例做了统计。可以看出,2007-2011年,832个贫困县生源比例处于8.48-8.71%之间,较为平稳。2012年国家专项计划实施开始,这一比例升高至9.81%,2013年升高至12.10%。截至2016年,录取比例一直稳定保持在12-13%之间,相较专项计划实施之前,提高了4个百分点。
将这些生源的具体入学渠道分为普通计划录取、国家专项计划录取和高校专项计划录取,对比发现,五年来,国家专项计划共录取考生1780人,在来自832个贫困县的考生总数中占比28.88%;高校专项计划由于实施时间较短,共录取102人,占比1.66%。普通计划录取的贫困县生源数量在2013年达到最高,而后逐年回落,国家专项计划和高校专项计划录取的考生数量和占比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专项计划录取人数在2016年首次超过普通计划,占比达到48.01%,成为贫困地区考生入学的主要渠道。但是,两个专项计划在第一年实施的时候都出现了大量的缺额,说明考生对一项新政策的实施存在认知周期。
通常来说,高校录取时,在同一个省区的国家专项计划的录取线要低于普通计划的录取线。以2016年的录取数据为例:图2为2016年各省份理科录取线,除了吉林省由于国家专项计划投放的人数较少——仅有两人,所以导致录取线略高于普通计划之外,其他各省份贫困专项计划的录取线均低于普通计划。其中,线差在20分以内的有黑龙江、河南、湖北、四川4个省份,线差在20-50分的有河北、安徽、江西、广西、贵州、陕西、宁夏7个省份,线差在50分以上的有山西、湖南、重庆、云南、西藏、甘肃、青海、新疆8个省份。其中青海省录取线差最大,为88分。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专项计划录取的所有考生的分数都低于普通计划录取线。将5年来各省分数没有达到普通计划录取线但是通过国家专项计划进入吉林大学的考生人数进行统计。
表5显示,共有1341名考生以低于本省普通计划录取线的成绩入学,占国家专项计划录取新生总数的75.34%,其中超过100人的有甘肃、安徽、四川三个省区。可以说,这些考生是国家专项计划最大的受益人,由于这项政策的实施,使他们获得了原本无法拥有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而通过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可以改变当前这些弱势群体的不利状况,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向上的社会流动机会,给予他们进步的希望。正如2015年12月3日,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谈到一次考察工作中的见闻:“我在贵州一个村寨看到,虽然破旧贫穷,但老百姓都觉得日子有了希望。因为最近两三年,村里出了20多个大学生。整个村子的年轻人、孩子们都感到有了上升的通道和向上的希望,全村的‘心气都不一样了。”
不可否认,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基础教育资源不充分等因素的制约,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均等情况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彻底消除。但是,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都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总量的基础上,为增加社会弱势群体的入学机会,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发展,促进社会底层群体的命运变革进行着不懈努力。除了国家专项计划外,教育部还落实了一系列面向教育资源分配中弱势群体的政策补偿机制,包括:启动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行动计划,将教育经费向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等。可以预见,这些政策的推广将会进一步打开来自贫困地区学子的上升通道,使他们和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考生一样,拥有起点均等的竞争机会。这不仅表明了我国政府在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决心和力度,更是社会主义公平、公正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Z].2016- 4- 22.
[2] 教育改革开放30年成就--恢复高考[EL/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 10- 6].http://www.moe.gov.cn/ s78/A15/moe_781/tnull_39894.html.
[3] 刘云彬,王志明,杨晓芳.精英的选拔:身份、地域与资本的视角——跨入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1978- 2005)[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5):42- 59.
[4] 杨东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扩大之中的阶层差距[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19- 25.
[5] 金成林.二元教育背景下农村籍大学生数量变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
[6] 刘精明.高等教育扩展与入学机会差异:1978-2003[J].社会,2006(3):158- 178.
[7] 丁小浩,梁彦.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化程度的变化[J].高等教育研究,2010(2):1- 5.
[8]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2.
[9] 刘永富.多措并举推进扶贫开发[EL/ OL].新华网[2014- 10- 16].http:// news.xinhuanet.com/live/2014-10/16/c_127103183.htm.
[10]国务院扶贫办.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印发《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的通知[Z].2014- 4- 2.
[11]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下达2016年部直属高校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計划的通知[Z].2016- 7- 18.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7: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