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通辽市农村牧区社会养老问题研究
范文 范永娜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城乡差异的扩大,如何发展和完善我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对内蒙古通辽市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借以解决通辽市农村牧区养老保障所面临的难题,为最终建立城乡一体的养老保障制度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通辽市 农村牧区 社会养老 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323.89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前提保障,建立健全农村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城镇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相比之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处于空白状态,这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养老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在于完善农村地区养老保障制度。
通辽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全市各个旗、县、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同一旗、县、区的农村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很大。此外,通辽市尚未针对居民养老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在通辽市的全面落实。
1 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
1.1农村牧区养老观念落后
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地区始终以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来解决养老问题,尤其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牧民形成的观念就是子女有责任和义务赡养老人,这是每个子女的天职。在“养儿防老”观念的驱使下,农牧民会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下一代的教育上,并以此来解决自己的后顾之忧,这也使得农牧民认为社会养老保险是多余的消费行为,只会增加自己的家庭负担。此外,由于中年农牧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获取公共信息资源的渠道较窄,对社会养老保险的认知程度较低,在既定生活现状的基础上,不愿意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投资晚年生活上。
1.2部分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需进一步发展
2009年,通辽市开始实施新农保,但实施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与通辽市的经济基础薄弱有很大的关系,农牧民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另外,通辽市在推行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的过程中,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档次的保险缴费标准,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农牧民选择的是低档保费,有一些中青年农牧民也没有参保意愿。毫无疑问,低档次的参保不仅无法达到养老保障预期的目标,反而还会导致农牧民对养老保险产生抵触心理,这与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初衷背道而驰。
1.3农牧民收入水平低且增长速度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就通辽市面言,虽然党和政府始终都在强调城乡一体化发展,但农村生产力不足、经济基础薄弱等问题始终存在。相比于城镇地区,部分农村牧区的家庭总收入甚至无法满足医疗、生活消费、子女教育等基本需求,这使得农牧民经常收不抵支,处于生存边缘,不具备参保能力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
1.4农村牧区养老服务业发展缓慢
一方面,农村牧区资金有限,公办养老机构少,集中供养率和床位使用率过低。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滞后。部分旗县根本就没有民办养老机构,有的旗县即使有民办养老机构,功能也不完善,层次较低。第三,农村牧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也不够完善。全市共有农村牧区“互助幸福院”80所,与农村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实际情况相比,覆盖面相对较低。第四,養老服务专业人才短缺。养老护理人员大多数文化层次不高,队伍极不稳定,专业护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普遍匮乏。第五,随着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不断发展,很多地区都尝试了社区老年服务和志愿者老年服务,但是在通辽市的一些农村牧区,基层政府能力不足使得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组织的发展非常滞后,这类组织能提供的老年服务十分匮乏。
2 完善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障的对策
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进入转型的关键时期,建立并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成为各地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作为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通辽市政府应该立足于经济发展实情,根据现有条件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建立并完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对策措施。
2.1更新观念,树立农牧民养老保障的意识
首先,引导农牧民摒弃“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养老价值观。一是利用宣传教育的形式,将我国优良的尊老观念以及孝道文化进行大规模推广,并借此来提升农牧民子女在养老以及敬老方面的意识,抨击不履行赡养义务等不当行为,使得农牧民能够在赡养老人上受到精神以及法律双重规范,有效提升农村牧区老年人的幸福感。二是应该合理运用媒体传播平台,对养老保险进行大力宣扬,借此来促进农牧民对其产生更为深入地理解。
其次,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在广大农村牧区开展“文明户”以及“五好家庭”的评选活动,通过这种评选活动达到表扬先进、鞭策落后的目的;塑造敬老、爱老优良美德的氛围,从幼儿园孩子教育抓起,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配合,树立全局观念,形成教育网,共同实施尊老、敬老、爱老教育。
2.2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
通辽市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维持生活。这主要是因为当地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产生一种中坚产业,资源不够丰富,同时地理位置上也较为偏远。针对当下的境况,应该进一步推动农村牧区的城镇化建设。第一,摒弃城乡二元化的就业制度,从本质上改进优化劳动力市场,使其逐步趋于规范化,提升农牧民的就业率。制定劳保制度,站在法律层面维护小城镇就业工作者的法定权益。第二,废除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对所有户籍都采取统一化管理,降低农村居民进入城市生活的标准,推动农村牧区的城镇化。第三,对科技下乡活动进一步深入推广,增加农业产量,提升农村地区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针对城乡经济发展,做出统一规划,增加资金投入量,用于在农村牧区建设相关基础设施,借助这一形式,来推动农村牧区的经济发展,有效降低城乡差距。
2.3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基于居家这一目的,借助社区的支持,将机构当做其后盾来构建起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综合性的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利用股权合作以及购买服务等形式,来推动各种市场主体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和产品供给量。”
2.3.1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虽然在通辽市农村牧区之中,养老保障的主体依旧为家庭养老,但是不可忽视社会养老保险所具有的保障作用。中国长期以来都属于二元经济结构,而通辽市农村牧区经济发展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等相关原则,循序渐进的推动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进优化。针对缴费所采取的方式,不应一成不变,需要充分结合农牧民的实际需求。在管理以及运用保险金的过程中,健全的监督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必不可少的基础部分,借此能够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发挥其应有效能。从根本上抵制擅用、恶意使用等违法行为,保障养老保险基金能够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保值增值,在这一基础上,还需要强化农村牧区社会养老保险的队伍建设,构建起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度敬业的人才队伍。
2.3.2健全农村牧区老年人福利制度
对于当下农牧区所存在的敬老院,需要最大程度发挥出其应有效能。同时在养老对象上也需要进一步拓展范围,在农牧区达到敬老院结合家庭的双重养老作用。尽最大努力,在全市苏木乡镇之中,对敬老院的建设进行推广,改进敬老院环境;对于当下农村牧区之中所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制度、高龄补贴制度等社会救助制度进行健全优化;通辽市应在本级财政中安排专项补助经费, 提高津贴标准,规范发放程序,从财政层面支持老年人入住敬老院或者接受社区养老服务等。
2.3.3大力提倡社会化居家养老
考虑到不同老年群体所存在的差异,对其提供适应性的居家养老服务,这样的形式也就代表信息化社会个性化服务。如对于年龄过高或是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主要形式应为上门照料服务,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进行综合性料理。而对低龄、独自居住的老人,通常有着稳定收入,身体状况也较为乐观,此时所需要的上门服务就为家务助力以及旅游服务等。同时,在社会化居家养老之中,相关服务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家政服务以及护理医疗等知识,服务的形式需要充分考虑到老人的实际情况,具备一定的多样性。
2.3.4继续推进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的建设
2012年在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开始并逐步推广“农村互助养老幸福院”建设工程,实践证明,这是一条在欠发达地区解决农牧区老龄人口集中供养、加快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的有效途径。在农村互助幸福院之中,主要构成部分就是村民委员会,本质上属于一种公益性活动场所,在其中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多种日间照料服务,主要有生活起居、饮食、休息以及娱乐等。主要特点为“村级主办、政府扶持、群众参与、老人互助”,专门针对农村高龄独居、五保、特困老人提供服务,也代表未来农村养老服务业的发展趋向。首先,通过“互助幸福院”的建立,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空巢”老人以及困难老人在养老上所暴露出的不足,从而让农村老年人达到“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居、老有所依”的新型农村养老目标。其次,对于贫困地区政府在财政上所承担的巨大压力也可以有效减轻,并且能够缓解老年人亲人的经济压力,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伟大的中国梦实现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借助农村“互助幸福院”这一机构,可以让进城务工子女对家中老人的生活保障放心,这也能够促进农村人口转移,甚至可以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第四,通过构建农村“互助幸福院”,使得农村大量闲置房产、土地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利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变废为宝的作用。
最近几年,对于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重大会议和重要文件之中都有所涉及,其中明确指出应该对其进行优化完善,同时颁布了提升农民收入、加快城乡发展步伐、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等相关文件。在这样背景条件下,通辽市只有借鉴发达地区在此之上所产生的经验,构建起长效可靠的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和合适的养老保障模式,并广泛地贯彻落实,才能从本质上解决全市农村牧区的老人由于养老保障缺陷而造成的贫困问题,促进城乡养老保障一体化,保持通辽市经济社会的积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书鹤.农村社会保障的若干问题[J].人口研究,2001,25(5):35- 42.
[2] 梁鸿,赵德余.人口老龄化与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3] 王绘春.我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研究(硕士论文)[D].山东大学,2009.
[4] 邵鹏霏.关于欠发达地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 2010,(6):15.
[5] 呂红平,张呈踪,陆杰华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状况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 李利.内蒙古农村牧区养老保障制度研究(硕士论文)[D].内蒙古大学,201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