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草原文化视域下绿色内蒙古的建设思路
范文 王立媛+荆浩然
摘要:草原文化是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弘扬草原文化,有利于树立并践行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正处于生态保护与建设的关键时期。可以说,草原文化在观念与实践领域都对内蒙古的绿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弘扬草原文化,建设绿色内蒙古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关键词:草原文化 生态 绿色 内蒙古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草原文化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形态之一。也正因为如此,草原文化才日渐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光明日报》对此表示,“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是“宣布了新的史学观: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三大主源之一。这一论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我国文化史在进入21世纪最具突破性理论创新成果。······站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视野下研究草原文化,用大历史观认识看待草原文化,使草原文化上升到中华文化主源的层面,其‘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产生出无法估量的时代活力”[1]。
1 草原文化的含义
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极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有了草原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的灿烂源头,中华文化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并且能够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
那么,什么是草原文化呢?吴团英指出,“草原文化,就是世代生息在草原这一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的历代不同族群的人们共同创造的文化。” [2]换句话说,草原文化就是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所创造的文化,是草原人民的智慧结晶,是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为重要的文化形态之一。
遍布祖国各地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分布最广的区域文化当属北方地区的草原文化。中原地区建立的是统一的农业政权,而北方草原上的各游牧民族建立的是统一的游牧政权。具体到各朝代来看,战国到秦汉时期,匈奴族日渐崛起并统一北方草原。西晋以后,以匈奴、羯、鲜卑、羌及氐为主的五胡在北方相继建立国家,我国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东晋时,鲜卑族日渐强大,在首领拓跋珪的带领下,在北方建立了北魏政权。到了五代时期,在首领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契丹族统一了北方各民族,建立了辽政权。之后的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金政权。在草原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元、清两朝。元朝是蒙古族首领忽必烈所建,其前身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元朝疆域之辽阔为后世所称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所建立的清朝(后金)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纵观历史,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始终是不可分割的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长期不断地碰撞、排斥,但对立的同时又相互交流、融合,统一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体系之中,是多元一体、丰富耀眼的中华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陈寅恪在《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一书中曾说过,“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3]。这说明的不仅是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唐朝繁荣发展的重要作用,更是北方草原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2 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无论什么国度,不管什么种族,生态问题始终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尤其是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开始日渐增强,清新的空气质量,干净的饮水环境,优质安全的食品都是人们所迫切需求的。对此,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又明确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绿色发展着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问题。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一种文明形态,也是一种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基本内涵,
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途径。
内蒙古历来重视对生态環境的保护,因为生态环境不仅是人们的生活家园,更是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说在生态文明建设这场绿色变革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内蒙古始终追求的目标,是各族人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业。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祖国北疆生态文明风景线,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的重要嘱托。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建设工程以及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生态环境得以持续改善。像三北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卓越的成效,全区森林面积在“十一五”末3.6亿亩的基础上又提高了0.2亿亩,而林木蓄积量也提高了1.2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1.03%。实施重点区域绿化工程,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使荒漠化、沙化面积大大减少,增加草原植被覆盖率,全区总体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就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来说,2015年全年,全区12个盟市达到了80.9%。2015年,国务院明确了未来中长期的水体治理目标,发布了“水十条”。内蒙古在此基础上对地级城市黑臭水进行排查,初步划定了8处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达到100%的水源保护区。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绿色发展有序推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取得一定成效。实施“九大重点节能工程”,不断提升企业能源利用效率,“十二五”期间,全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31.85%。同时,对全区640余户企业清洁生产开展审核,多方面促进能源清洁再生产、再利用。
十八大以来,内蒙古各族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大大增强。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保,注重节能节水,内蒙古还将每年7月的第一周设为自治区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周,推进形成崇尚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对于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也有着明确的表述:“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和文化培育;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更加绿色低碳,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全国前列,我国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4]
总之,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理念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要全面推进绿色发展,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5]自治区党委书记李纪恒在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上还指出,“我们一定要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使内蒙古的草原林海、沙漠雪原、湖泊湿地成为聚宝盆,让内蒙古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人民更开心。”[5]这不仅是对全区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更是对内蒙古绿色发展的美好愿景。
3 草原文化对内蒙古绿色发展的重要意义
对于生态环境与文化的关系问题,包玉山教授曾说过,“不同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适应并保护着不同的生态环境。”[6]草原文化就是草原民族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态类型的文化。从地域上看,今天的草原文化主要是以内蒙古为集聚地,以蒙古族文化为典型代表,特色鲜明的文化体系。从古至今,草原文化的生成、发展都离不开对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甚至可以说,草原文化是与草原生态环境共生存共繁荣共发展的文化成果。
在外地人的想象中,内蒙古应该就是歌中所唱的那样,“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甚至在他们的眼里,内蒙古就是大草原,大草原就是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就是草原文化,草原文化就是内蒙古文化,两者是等同的。正是因为有了崇尚自然、注重生态的草原文化这条红线,内蒙古地区各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才能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并保持其内在统一性。
历来的草原民族都以崇尚自然、敬畏自然著称,重视对草原的生态保护,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深知,对待自然讲究的就是礼尚往来,一味索取换来的将是生态的恶化以及大自然的报复。草原文化研究学者乌恩曾指出,“草原民族‘天人相谐的自然观及其实践,标志着草原文化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已上升到自觉高度。”[7]
内蒙古秉承草原文化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态理念主要植根于这样两个方面的社会生活体系:一是教育体系。无论是幼儿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的内容都是十分丰富的。不断接受生态文化教育,自觉养成保护环境、尊重自然的好习惯。二是制度保障体系。内蒙古通过制定各种法律、法规来限制破坏草原生态的行为,用强制手段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草原平衡。
内蒙古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比如,为恢复生态、保护环境,草原各族群众创造和实践了“围封转移”、“轮牧休牧”、“生态移民”等多项举措,内蒙古甚至一度有8个字的流行语——禁牧、休牧、轮牧、舍饲。应该说这8个字是被沙尘暴吹出来的,是被大面积的草原沙化逼出来的理性选择。草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与行动为不断提升内蒙古的美丽“颜值”,实现内蒙古草原的“绿色梦”做出贡献。
草原文化不仅对内蒙古的绿色生态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就是对内蒙古的绿色产业发展也同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拿内蒙古的一些龙头企业和品牌产品的成功来说,仰赖的就是深厚的草原文化底蕴,正所谓“品牌的一半是文化”。正是在草原文化的生态旗帜下,在“绿色品牌”的正确引领下,内蒙古的产品才得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应该就是蒙牛、伊利等乳品企业了,它们正是利用草原文化的豐富资源和无限商机的成功案例。
在消费者心里,一提到牛奶,首先想到并毫不犹豫的就会选择来自内蒙古的牛奶,每年还有众多的游客去蒙牛、伊利生产基地进行参观。伊利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符合奥运及世博标准,并先后为奥运会及世博会提供乳制品的企业。就在2017年4月5日,亚洲乳业第一、全球乳业8强的伊利集团又正式成为第十三届全运会指定乳制品供应商。正是内蒙古草原独特的生态禀赋,始终坚持的绿色、无污染的价值理念,才得以充分发挥其绿色品牌效应,内蒙古的绿色产业也得以蓬勃发展,焕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总之,注重生态的草原文化对“绿色梦”的内蒙古,乃至“中国梦”的内蒙古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弘扬草原文化,建设绿色内蒙古意义深远、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高平.草原文化的“骏马效应”——看内蒙古如何推进民族文化大区建[N].光明日报,2009- 07- 13(01).
[2] 吴团英.草原文化与游牧文化[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6(5):1- 6.
[3] 陈寅恪.李唐氏族之推测后记[M].陈寅恪.春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344.
[4] 施佳丽. 绿色在内蒙古有多尊贵?[N].内蒙古日报(汉), 2016- 12-16(001).
[5] 李纪恒. 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 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N].内蒙古日报(汉), 2016- 12- 02(001).
[6] 包玉山.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碰撞·结果·反思——文化生存与文化平等的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07(04):241- 246.
[7] 乌恩.论草原文化的价值系统[C]//论草原文化:第二辑.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4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9:4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