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公民参与下的社会治理创新
范文 杨静静+王成
摘要:随着我国法治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提高,并已经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为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应逐渐弱化,随着公民参与社会治理能力的加强,政府最终退出社会治理,仅负责社会治理的监督。本文以公民参与下的社会治理创新为研究内容,在分析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特点的同时,也从制度创新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巩固公民参与下的社会治理效果。
关键词:公民参与 社会治理 治理创新 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621.5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民主建设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在依法治国理念的指导下,我国政府鼓励人民参与到社会治理的各项事务中来。人民参与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基本内容,也是创新社会治理的另一有效途径。为充分发挥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作用,政府在此过程中需要完成自我转型,在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同时,也要适当引导,加强监督,从而保证公民参与下的社会治理创新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起到推动作用。
1 保证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畅通
早在1996年,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就通过了将依法治国写入宪法的决定,这也就标志着我国现代社会主义法制化建设的开始,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里程碑事件。依法治国这一基本国策确立之后的20年间里,公民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有了法律依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公民的思想日益开放,法律意识不断加强,参与社会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明显提高。
对公民来说,畅通的渠道是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前提,政府在鼓励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同时,还应不断拓宽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并扫除相关障碍。除此之外,为实现社会治理的创新,政府在保证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同时,也要加强监督,利用政府的引导作用,使社会治理的相关创新能够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要求,为此,政府在保证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渠道畅通的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政府应当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采取更加灵活的机制,根据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政府公共政策进行微调,尽管多元化的社会治理目标增加了公共政策制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听取专家、学者的建议,以及充分考虑普通公民的切身利益,与公民进行有效沟通,将使得政府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完善,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激情也将更加高涨。
第二,营造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社会氛围,培养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公共精神。社会治理关系到每一位公民的生活,单单依靠政府的社会治理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无法实现较为全面的公民权益保障。因此,通过引导公民参与社会治理,鼓励创新,使社会治理工作能够在解决公民生活问题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政府赢得最为广泛地信任与支持。
第三,完善政府监督体系。为实现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政府应加强监督体系建设,对内容进行完善,其中,既包括对政府行为监督,也包括对公民参与社会治理行为的监管,使公民参与设会治理创新的行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
2 加强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
截至2016年6月30日,我国登记在案的非政府组织约有300万家,非政府组织数量的不断增加,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的表现,并且,非政府组织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方面起到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根据非政府组织的服务内容可以将其归纳为教育、扶贫、妇女儿童保护、环保、动物保护等多种类型,非政府组织成员活跃在社会治理的各个方面,并成为我国社会治理中不可忽视的力量群体。以中国青少年基金会(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例,该组织成立于1983年,是以非政府、非盈利存在的民间组织,其目的在于通过资助服务、利益表达和社会倡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近年来,该基金会在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并积极联合其他非政府组织参与到该项活动中。
然而,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程较短,相关组织的活动依然需要在政府的监督、指导下完成,甚至某些非政府组织的建立依然需要政府的引导。导致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在行政框架内被严重束缚,缺少完善的法律体系也是主要原因之一,并且,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资金、成员存在明显的不稳定性,公民参与非政府组织的意识依然有待提高。因此,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情况下,社会自主管理的能力将不断提高,政府应转变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角色,鼓励公民以非政府组织成员的方式,在非政府组织的统一管理下,参与到社会治理创新中来。
3 利益集团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作用
所谓利益集团,是指通过参与政治过程来实现其共同的利益群体,虽然,这种利益群体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却也是社会民主进步的另一种表现。在西方国家,对于利益集团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但是,这并不能掩盖利益集团在影响政府决策。
为保障自身权益,利益集团通过各种合法途径表达自身诉求,使政府不得不考虑这一群体的利益,然而,通常来讲,利益集团所代表的利益集体并非集团内部成员所独有的,也是广大公民共同关心的。不仅如此,基于利益集团在政府政策制定方面的影响力,以及在广大公民切身利益保护方面的努力,使公民找到了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激发了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
利益集团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晚,计划经济时期,国家机器掌握绝对的政治自由,公民參与社会治理的条件并不成熟。改革开放之后,公民的自我意识不断争强,随着社会基础环境的变化,公民为实现共同的利益诉求而成立了利益集团。尽管我国利益集团在数量和质量方面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存在较大差距,但是国情所限,任由利益集团发展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我国政府部门相关决策的制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因此,即便利益集团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方面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其行为也要按照政府的要求进行,在赋予利益集团相关权力的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加强对利益集团的引导,在提高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意识的同时,也要灌输国家利益高于一起的思想,从而在公民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平衡点。
4 确保弱势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权益
社会治理是一项较为广泛的个人行为,因此,对于社会治理活动的参与者来说,也就没有了阶级的划分。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基于经济水平的差异,收入水平较低的群体也就被称作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的存在,是我国改革开放在一定时间段内造成的社会现象,因此,政府应从多方面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并鼓励弱势群体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并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相比较利益集团来说,弱势群体与公共权力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距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弱势群体无法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在此情况下,弱势群体的利益往往被忽视。
目前,弱势群体数量依然不容小视,量变到质变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政府部门应主动为弱势群体提供参与社会治理的空间与机会,其中,在政府政策制定、调整方面进行一定地倾斜,是增加弱势群体参与社会治理重要手段。不仅如此,政府部門应当对利益集团的相关行为进行约束,避免利益集团过度参与政治活动而压缩了弱势群体的活动空间。另外,在社会治理成本方面,政府部门应根据弱势群体的特点,建立低成本运行的民意检测体系,降低弱势群体参与社会治理活动的成本,提高了弱势群体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提高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性
随着我国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对于个人利益的保护已经深入人心。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应充分了解当前社会治理的实际情况,在相关政策的制定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采纳来自不同方面的建议和意见,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从而实现社会治理效率的提高。
为此,政府应在原有社会治理机制的体系上进行创新,在拓宽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渠道的同时,调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近年来,各地区政府逐渐确立了重大决策公示制度,为公民了解政府决策提供了方便,并通过民意调查等各种渠道,获取公民对于政府重大决策的相关意见与建议。在政府决策之前,按照要求,应举行听证会,由政府向公民代表做最后解释,对公民代表的提问进行回答,听证过程需要全程直播,保证听证过程的透明度,在监督政府行为的同时,也保证了广大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权力得到落实,使政府的各项决策能够较大程度地惠及不同群体。
6 网络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创新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政务已经成为当前政府政务改革的主要内容,电子政务的出现,构建了一个虚拟的线上政府,在推动公民参与社会治理创新方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电子政务平台的出现,不仅创新了政府工作的形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传统政府组织结构,使工作流程更加清晰。其次,以电子公务平台为代表的社会治理创新,实现了政府工作的透明化、制度化,便于公民监督,有利于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实现政府工作有效性的提高。最后,电子政务平台的出现,为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方便,也为社会治理创新奠定了基础。
公民参与社会治理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内容,加强公民参与下的社会治理创新也是新时期法治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公民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将不断提高,公民参与下的社会治理也将得到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松禄.民主党派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5):24- 28.
[2] 王红玉.基层协商民主在社会治理中的实践与意义[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2):43- 45.
[3] 李侑峰.关于社会治理视域下政协开展网络协商民主的若干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6):115- 118.
[4] 凌锐燕.社会治理与协商民主[J].科学社会主义,2014(3):104- 10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1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