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建构的原则 |
范文 | 周少斌 摘要: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政治社会化进程有序推进,需要确立以下八个原则:远与近相统一的原则、虚与实相统一的原则、整体与个体相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漫灌”与“滴灌”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教育与心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中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与强力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 政治社会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治信仰 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内化政治文化,形成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信念的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就是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和指导大学生政治信仰塑造,使大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这实际上就是一次政治社会化的过程。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社会化进程有序推进,需要确立以下八个原则:远与近相统一的原则、虚与实相统一的原则、整体与个体相统一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漫灌”与“滴灌”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教育与心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集中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与强力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1 远和近相统一的原则 “远”指的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目标是远大的,最终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的重要建设力量,大学生要有崇高的觉悟,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并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近”指的是大学生政治信仰的目标要一步一步来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大学生政治信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紧密结合在一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引导大学生树立对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这是当前一个时期的目标,也就是近期目标。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建构需要实现“远”和“近”的统一,既坚定“远”的共产主义伟大理想,又树立“近”的社会主义阶段性理想,将远大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有机联系起来。本质上,“远”和“近”在逻辑上是一致的,“近”是“远”的基石,“远”是“近”的努力方向,由“近”及“远”正是大学生信仰塑造的运行轨迹。 2 虚与实相统一的原则 “虚”是指大学生政治信仰是一个属于精神领域的概念,更多体现为大学生的政治或社会理想追求和信念。“实”是指大学生政治信仰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指导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并努力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而努力。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建构需要实现“虚”与“实”的统一,既讲究价值观、精神、信仰等“虚”理念的内化与培育,又强调在信仰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实”行动,“虚实”结合,全面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3 整体与个体相统一的原则 “整体”是指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着眼的教育对象是大学生群体的信仰教育状况,从整体层面、从全局层面、从系统层面运用一系列信仰教育政策和策略对大学生进行政治信仰教育,推动大学生整体层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塑造。“个体”指的是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过程中,大学生群体的整体性政治信仰不是一个抽样的概念,也不是凭空出现的,其与大学生个体的政治信仰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整体是个体基础上的整体,个体是整体影响下的个体,整体凝聚个体,一个个个体又汇聚成整体。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建构过程中,教育主体要处理好整体与个体的关系,一方面,加强对大学生群体政治信仰教育的宏观引导,注重培育大学生群体对国家、民族命运以及共产主义理想的认同,凝聚群体力量;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个体政治信仰的微观培育,注重激发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通过将大学生政治信仰塑造宏观引导和微观培育进行紧密结合,我们可以将整体与个体连成一体,最终汇聚成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4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建构首先离不开的理论的教育,教育主体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教育学生,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来武装大学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聚大学生,使大学生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理论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建构同样离不开实践的锤炼和感悟,教育主体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在实践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感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设的伟大成就,从而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对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建构大学生政治信仰要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为舞台,实现政治认知、政治行动、政治情感的有机融合。 5 “漫灌”与“滴灌”相结合的原则 “漫灌”是指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教育主体对大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思想教化的过程。“漫灌”教育的群体广,强调普遍性,强调无差别对待,突出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我国长期以来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主要方式。其优点是教育涉及面宽,教育效率高。缺点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且没有考虑到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导致教育效果受到影响。“滴灌”则是指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教育主体在认真分析大学生的个体特点以及教育反馈的基础上,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开展教育的过程。 “滴灌”的优点是强调教育者要因材施教,要结合大学生个体个性化特点,根据学生个体需求适时做出教育方法和策略调整,同时也强调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在互动中增强教育实效性。缺点是对教育主体的能力、素质、耐心和精力要求很高,教育资源的投入相对较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建构离不开灌输,然而单一的灌输方式无法取得良好成效,因此,在实践中,我们要将“大水漫灌”與“精准滴灌”相结合,既强调一般性教育,又突出针对性教育,二者相得益彰,全面提升政治信仰教育实效。 6 思想教育与心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思想教育是指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教育主体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等思想教育和引导,以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和精神境界,解决大学生信仰建构的思想认知和意识问题的过程。心灵教育是指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教育主体关注大学生个体的心灵成长,通过一对一的交流谈心以及帮助大学生个体解决影响其生活学习工作的相关问题,解决大学生信仰建构的情感共鸣问题的过程。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建构不仅要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而且要做好大学生的心灵教育,从“生活世界”着手进行心灵引导,激发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共鸣。我们要努力将思想教育与心灵教育结合起来,互相补充,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 7 集中教育与渗透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集中教育是指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教育主体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知识和理念的集中教育,以引导大学生初步建构起信仰体系的过程。渗透教育是指在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中,教育主体通过利用环境、文化、舆论、榜样等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立体化渗透性教育的过程。集中教育主要體现为直接性的、正式的、显性的教育。渗透教育主要体现为间接性的、隐性的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是一个体系化的教育,不仅要有集中教育,而且要有非集中性的渗透教育,将集中教育与渗透教育结合起来,实现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全方位覆盖,形成合力,提升信仰教育实效。 8 循序渐进与强力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循序渐进是指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中,教育者要遵循一般性教育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大学生逐步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塑造。强力推进是指在大学生信仰教育中,在一些推进难度比较大但是又尤为关键的环节,运用一般性的循序渐进手段无法奏效时,需要教育者动员各方力量,强有力地突破关键难点,确保信仰教育有序开展的过程。 循序渐进和强力推进是相辅相成的,循序渐进是主体,是一般性的推进方式,强力推进是补充,是重点难点突破的非常规方式,二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够使大学生政治信仰建构始终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之下稳妥、有效的推进。 总之,在政治社会化视阈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政治信仰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处理好各种关系,要将远与近、虚与实、整体与个体、理论与实践、“漫灌”与“滴灌”、思想教育与心灵教育、集中教育与渗透教育、循序渐进与强力推进结合起来,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着眼于信仰教育这个主题。 参考文献: [1] 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2] 李蓉蓉.试论政治信仰[J].理论探索 ,2004 (4) :77- 78 . [3] 徐秦法. 当代青年大学生政治信仰问题研究[J].理论月刊,2011 (3):181- 184. [4] 张天华,周歆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 38 (6) :103- 106. [5] 高姗姗,王素芬.对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6(22). [6] 周强,黄发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培育路径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32- 13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