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课堂干预方案设计 |
范文 | 王世伟+周淑慧+林静 摘要:基于已广泛应用于健康行为干预领域的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从了解自己是否需要专业性心理帮助、未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可能带来的后果、专业性心理帮助的作用、专业性心理帮助可能带来的不舒服以及提高自身尋求专业性心理帮助获得成功的信心五个方面,以心理课堂(160分钟)为干预形式,设计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干预方案。 关键词: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 干预策略 健康信念模型 干预方案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是指当人遇到一定的心理困扰,求助于专业的心理服务机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或心理服务工作者(心理健康老师)的行为。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各种压力之下,存在各种形式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主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人所占比例很小。因此,如何使大学生在需要的时候主动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成为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有途径包括心理健康类课程、文字资料的发放、团体辅导、朋辈心理信息员的培训以及其他主题性心理健康活动等。其中随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开设和普及,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干预策略的优势逐渐显现。本研究就基于已广泛应用于健康行为干预领域的健康信念模型,设计课堂干预策略。 1 健康信念模型 健康信念模型(Health Belief Model,HBM)又称健康信念理论,它认为人对于健康的相关态度和信念对健康行为有重要影响,此模型是通过干预人们的知觉、态度和信念等心理活动,从而干预人们行为的一个健康教育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同时会意识到某个和健康有关的行为会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以及他本身可能付出的成本或代价,个体是在综合评价衡量健康行为利弊以及自身实现可能性后做出决策的,获得信息是形成健康行为相关信念的重要基础。此模型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ochbaum于1952年提出,后经Backer等不断发展和完善。该理论涉及全面且对于干预策略有较强的指导性,在健康行为干预领域的广泛应用。概括来说,健康信念模型中影响健康行为主要包含以下5个因素。 第一,知觉到疾病或危害的易感性:指如果个体不开始更积极的健康行为或停止某项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对自己易患某种疾病的可能性的认知。个体感受危险的可能性越高,个体也就越倾向于开始更积极健康的行为或改变以往某些不健康的行为。 第二,知觉到疾病的严重性:指个体个体对不从事更积极的健康行为或停止某项不利于健康的行为而带来的疾病的严重性以及其后果的认知。如治疗的难度、身体上的痛苦、不可能逆转的伤害或残疾、对家庭经济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这些痛苦和影响对其个人自我认知等的心理影响。当个体感知疾病的后果越严重,越倾向于行为的改变。 第三,知觉到采取行动的益处:指个体开始从事更积极的健康行为或停止某项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后对个体带来可能的益处,主要既包括降低相关疾病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发生的后果也包括可能的更高的生活质量和给积极的自我认知等。当个体评估,做出某行为或停止某行为可以降低疾病发生的可能或使自己的生活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第四,知觉到行为的成本可能付出的代价:指个体开始从事更积极的健康行为或停止某项不利于健康的行为可能的损失。比如,过程的辛苦和所带来的痛苦体验、损失的时间、对其他事情可能的影响、周围可能的负面评价以及更低的自我评价等。 第五,自我效能:在健康信念模型中,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在认为自己可以成功实施某健康行为或可以从此行为中获得预期收获的自信心。 2 给予健康信念模型的认知调整策略 基于健康信念模型中影响个体实施健康行为的五个重要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课堂干预策略设计可以增加大学生对以下五方面的认知作为切入点。 第一,了解自己是否需要专业性的心理帮助(易感性)。这其中包括:正确认识专业性心理服务的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也就是什么情况应该寻求心理帮助的问题;让大学生能通过一定渠道或自助的方法来判断自己是否存在相应心理问题及程度如何。 第二,明确当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应该寻求心理帮助时而未寻求帮助可能带来的后果(严重性)。这其中包括:心理健康有一定问题如不及时解决也可能和身体健康问题一样变得越来越严重,越来越棘手;心理健康问题不但会影响个体自信心等心理状况,严重时也会损害个体的身体以及社会功能。 第三,理解专业性心理帮助的作用和可能的效果(获益)。这其中包括:专业性心理帮助对个体心理状况可能的改善和原理;专业性心理帮助对个体社会功能可能的改善和原理;专业性心理帮助对个体生活质量与效率提高可能的作用和原理。 第四,争取认识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可能地带来的不舒服(成本和代价)。这其中包括: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基本工作方式(心理咨询师的尊重、接纳和非价值评判等),认识到勇于面对问题寻求帮助,而非逃避拖延是强者的体现,从而对抗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社会污名和个体自我污名;介绍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专业性心理帮助的保密性等从而减少同学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可能代价的预期。 第五,相信自己可能通过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自我效能)。这其中包括:通过榜样作用,让同学们相信,这个同学情况和自己相似通过勇敢地面对问题,最终问题得到了解决,从而对自己行为的效果产生以较好的预期;通过一定渠道让同学们对学校心理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更加了解,尤其是专业性和人格特征两个要素,从而使同学对专业性心理服务建立信任。 3 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态度课堂干预方案设计 大学生普遍接受过12年的课堂教育,可以说课堂是大学生熟知和接受的教育方式。今年来,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使得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课堂干预模式具备成本低、覆盖面广和易于普及的特点。基于健康信念理论,结合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操作条件,配合课堂特点,设计干预方案(约160分钟)。 第一部分:实施测试SCL-90,评分并讲解。通过数据或实例讲解心理健康问题的普遍性、合理性。 第二部分:讲解心理健康问题的分类和等级划分,以及我们如何判断自己目前的状况处于哪种状态。其中哪种状态同学们如何自助调节,到什么情况同学们需要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 第三部分:介绍专业性心理帮助中的工作原则。可通过教学视频或现场演示,仔细讲解咨询过程中的保密性、心理工作者对来访者的尊重、非价值判断和接纳等。 第四部分:通过人本主义、精神分析或行为主义等主要心理学流派介绍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治疗体系和模型,从而让同学们了解到心理老师提供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工作方法、理论假设和可能的效果。 第五部分:举成功案例具体说明,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工作过程,其中重点介绍来访者如何在心理老师的帮助下一步步解决自己的问题得到生活质量和生活效率的提高的。多用正面语言,给同学们树立榜样。现场答疑,解决解释一些同学们对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基本困惑。 第六部分:介绍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基本设置、预约方式、日常接待情况、师资配备等。其中师资配备可详细介绍各心理健康教师背景、风格和特点,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展示心理健康老师的照片或视频。 第七部分:鼓励公布同学如有需要积极预约心理咨询并现场调查意向。 第八部分:老师在结束前,表达自己个人作为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看法,并真诚表达鼓励。 此外,授课老师本人也是同学们能接触到的专业性心理帮助工作者的代表。授课老师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专业程度、自信心和一些其他人格特征也将对同学们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安莉娟.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与安全感及社会领悟支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6):656- 657,659. [2] 陈喆,杨曦.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高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探索论卷(14),2012: 223- 225. [3] 郝志红.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预测模型与干预实验[D].天津师范大学,2009. [4] 郝志红,梁宝勇.关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问卷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1): 1- 3. [5] 郝志红,梁宝勇,邵秀巧.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预测因素研究的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 2005(1): 70-75. [6] 刘立新、金冬梅、董竹娟.针对大学生求助心理特点建构心理援助体系[J].教育与职业, 2008(23): 142- 144. [7] 李强,高文珺.营销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专业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的应用分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版),2011(5): 124- 132. [8] 王进,李强.当前大学生心理求助倾向及影響因素探析[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08(3):56- 59. [9] 江光荣,夏勉.心理求助行为:研究现状及阶段一决策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 2006(5): 444- 445. [10]江光荣,王铭.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3): 180- 18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