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制造2025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改意义
范文 吴锡川
摘 要:大学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管理技术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但我们对管理技术与技能的认知与社会的需求总是存在偏差并导致某种教育失效。文章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针对三个主要症状与表象,从九个意识形态方面对长期存在的问题作根源分析,提出准事业部组织结构变革、CPIM与SAP式专业定位、教练式应用型教学、职业认证式课程体系、切合无缝式实践教学、亚文化教学的改革策略,并阐述这种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CPIM;物流管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练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miss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education in university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skills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society, unfortunately our cognition of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skills with the demand of the society is always bias and leads to substantial invalidation of education. Based on the logistics management specialty of Xiamen University Tan Kah Kee College as an example, pipelining out the three sticking main symptoms and appearances, this paper elaborates into nine ideological stratifications for the long-standing problems to make deep root cause analysis, puts forward the six strategies or initiatives of the quasi business unit organizational change, the SAP CPIM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coach-wa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ertified curriculum system, no gap and seamless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ubculture educational promotion, it also explains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the reform and its historic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PIM; logistics management; training scheme; course system; coach-way model
0 引 言
大學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学生管理技术和技能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但我们对管理技术与技能的认知与社会的需求总是存在偏差并导致教育某种失效。本文主要结合作者20多年来在行业龙头企业从事技术和中高层物流管理工作的切身体会感受和8年来一线教师与基层管理的经历,并查阅了美国、德国等在该领域高校的相关策略、举措与教育管理文献,以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针对三个主要症状与表象,从九个意识形态方面对长期存在的问题作根源分析,提出准事业部组织结构变革、CPIM与SAP 式专业定位、教练式应用型教学、职业认证式课程体系、切合无缝式实践教学、亚文化教学的改革策略,并阐述这种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历史意义。
1 物流管理专业的现状
1.1 专业概况。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是国家教育改革一号国策下较早一批的独立院校,承载着国家高校改革的梦想与寄托。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是2004年开始招生,2009年被授予福建省特色专业,年均招生规模约150人,2009年建立了ERP实验室,2015年建立了仿真实验室,专任教师约10人,目前有副教授4人,双师型教师4人,校企合作企业约20家。
1.2 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上课出勤率不高,课堂纪律不好,课后很少有学生看书,考试突击,作业完成马虎。同行交流反应情况类似,似乎是现代高校的某种通病。
1.3 部分学生对就业环境不满。“其实很多物管专业毕业生都没从事对口工作,从事过仓管和快递工作的同学发誓他以后再也不会去搞物流了。”这是嘉庚物流管理专业2013界毕业生的原话,反映出部分毕业生对物流工作环境的不满。
1.4 专业与社会需求错位。主要表现在企业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岗位普遍紧迫需要有SAP使用经验和CPIM职业认证的人员,而高校的课程体系普遍长期滞后,ERP实验室建设普遍流于形式。与此同时,美国、德国、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高校却能紧紧围绕全球业界的主导需求开展教学工作。
2 物流管理专业问题分析
针对上述列举的三个主要现状,从专业战略偏差、管理兴国迭代与变迁、管理气质培养路径、教育者认识差异、专业培养方案定位分散、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专业教材背离、就业理想偏差和从业与学科特点九个方面做意识层面的根源分析。
2.1 专业战略偏差。愿景(vision)也称远景。为什么还有极少数高校把物流管理仅定位在“致力服务于大型制造企业”?这反映了不同的理解、观念与战略意识,也决定了对学生培养的不同层次、不同的推动力与影响力。自从20世纪60年代MRP计算机化辅助管理进入了研发、生产、营销三位一体的制造企业后,普遍成立了新的多功能集成化职能部门——“物料部”,主要负责生产计划、物料计划、作业计划、采购计划、能力计划,并负责订单处理、仓储与配送、客服服务、运输、报关报检等。这样一个职能部门上接营销部、研发部和公司战略,下接IT软件开发部,并与人力资源部,财会部,工业工程部和生产部相互衔接,构成了整个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心或中枢,就如MRP是ERP的核心。其中会计与财务管理在MRP环节全面实现了计算机自动化,使事后财务变成了与业务同步联动,在进一步完善的ERP管理中取得了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的有效联动和协同,力图使业务流程无缝链接、不断增值和不断标准化,以取得更大效率与效益。这是一个制造单元的现代管理,其各职能部门的链接可以称为内部供应链管理,当把集团企业各个业务单元依托MRP/ERP链接起来可以称内向供应链管理(Inner SCM);当把集团企业各个业务单元依托MRP/ERP与外部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等链接起来统称为供应链管理,并进一步在云计算平台与移动设备下实现移动、远程与虚拟办公。企业在物料部管理人才录用上与高校的物流管理对接,这种认识有助于高校经管类各专业的合理定位、资源分配与预算,如专业排次、招生分配、师资配备、ERP实验室建设等。
2.2 管理兴国迭代与变迁。科技兴国的首要在管理兴国,前者是树,后者是土壤,没有肥沃至深的土壤,就难有根深枝壮的大树。以前一国的管理人才培养主要通过高校的工商管理MBA专业,近年来,也普遍有种意识,围绕企业的人、财、物、信息,财落到了会计与财务管理专业,物落到了物流管理专业,信息落到了信息系统与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退守至人力资源管理方向或专业,一小部分还固守其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现在是MRP/ERP主导的制造企业的日常运营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者不断地快速成为了企业的各级管理者直至高层管理人员。此外,传统MBA专业也推出供应链管理专业。这是否意味着一国的管理人才构建已从传统的工商管理MBA走向现代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BA。
2.3 管理气质培养路径。当机器取代工人时,它解放了工人也解放了管理者,当实现“机器+工人”的作业模式时,它绑定了工人也缓解了管理者,进一步到“软件+职员”的业务运作时,它绑定了职员也一样缓解了管理者。MRP系统是生产、物料、作业、能力的计划中心,为高管决策提供保障,MRP运作容不得人浮于事、互相推诿和半点虚假,使得管理者和员工职责分明,有章可依。融入到科学管理的工作氛围中,从而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气质。
2.4 教育者认识差异。专业内教师间也因专业领域不同存在认识差异,即便同是有几十年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之间,由于所属行业不同,企业层次与管理平台不同,企业的管理类型不同(运营型与项目型)等,认识的差异是很大的,且很难改变。比如项目型企业经历者,因为没有在基于MRP/ERP的运作型管理的制造企业的经历,就非常难理解到底什么是物流管理的核心,也很难理解这个核心的意义和作用,更谈不上针对这个核心该配备怎样的最佳课程组?长期项目型的工作倾向会对专业热点比较敏感,于是每个热点都想开一门课,意识不到通常的做法是把前沿与热点合并成一门高年级课程,导致宝贵的有限学分被占用了,更意识不到因核心课程组的缺失导致专业核心竞争力的长期缺失,使得因缺失核心课程将导致我国企业长期低端思维的恶性与低效竞争,也意识不到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在高校教育的紧迫感。结果是,一方面业界广泛呼吁物流领域不缺中、低端人才,缺的是高端物流管理人才;另一方面高校物流管理却培养大量的中低端人才。
2.5 专业培养方案定位分散。绝大部分高校本科物流管理专业都笼统定位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包括985、211、独立学院和部分大专院校。课程体系设置上,差异很明显,从宽泛的物流经济到功能单一的第三方物流;在学分设置上,高、低不等;专业定位上,从含糊到具体不等,如华中科大、天津大学具体定位到“服务于大型国际制造企业”。从物流领域涉及企业来看,有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海陆空运输企业、仓储与配送企业、货代、码头、机场、汽运站、火运站、物流中心、第四方物流等。从高校物流相关管理类专业上,有采购管理、物流管理、运输管理、国际航运、物流工程、工业工程等。一个设计、制造与营销三位一体的企业都基本上包含或涉及了物流的各功能领域,同时所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其实是围绕着具有设计、制造与营销三位一体的第一、第二方企业的物流功能提供和展开服务的。核心相当于网络的节点或人体的脉点与穴位,要使全社会物流网络健康而有竞争力,必须努力做好各制造企业的核心节点,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参与到第一、第二方制造企业的物流管理核心计划环节。因此,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缺乏重点定位和配套教学体系,对专业发展、业界紧迫需求、学生生涯,甚至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都带来很大的影响。
2.6 专业课程体系滞后。就制造业MRP计划环节的核心岗位而言,目前绝大部分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是《生产运作管理》或《运营管理》和《ERP原理与应用》。《运营管理》是国际国内经管类各专业普遍开设的,《ERP原理与应用》的定位主要是面对信管与其它非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管理专业仅开设这些课是难以胜任MRP计划环节的核心岗位。从该领域的国际职业认证APICS/CPIM来看,共是五个模块,培训按10个学分,考试涉及的全套培训资料、历届考试资料、参考书近30本,不少美国高校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专业把APICS的资格考试成绩作为大学同等学科的学分对待,韩国大部分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则要求学生先通过CPIM考试才能毕业,新加坡则是采取政府补贴方式鼓励学生与从业人员参加APICS多个职业认证等。而我国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相对滞后,需要更多高校管理者与教育者根据我国现有的具体情况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差距。
2.7 專业教材背离。主要有两个背离:一个是应用性背离,经管类的国际与全球化教材的预设与基点是为设计、制造与营销三位一体的国际大型企业或500强服务的,教师与学生都很难有机会得到全面实践与训练。另一个是准确性背离,教材一定程度上有章节杂乱,顺序不一;主次不明,层次不分等问题。
2.8 就业理想偏差。研发、制造与营销三位一体的MRP/ERP管理型制造企业的组织功能或岗位按管理难度可分三类:第一类是需求预测、生产计划、物料计划、作业计划、能力计划、全球采购、库存控制;第二类是客户服务、呼叫中心、订单处理;第三类是仓储、配送、运输、货代、船务、报关、商检、保险、装卸、搬运、包装和回收等,这三类都是企业不可缺失的主要和重要职能,是客户、营销和生产的重要保障。其中,运输、船务、货代、报关、商检和保险等单一、简单功能,通常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代办,第三方物流公司则要无条件的随时、随处按照第一和第二方企业相应的要求提供优质服务,做到与第一和第二方企业无缝、无滞、标准化、高效益、高效率的协同。这些岗位按形态也可分三类,第一类是“大脑+软件”,有思想,有交流。第二类是“体力+软件”,少思想,少交流。第三类是“体力+设备”,类似“工人+机器”。目前嘉庚学院物流专业的历界毕业生在物流领域的就业岗位多在二、三类,少数进入第一类。制造企业紧迫需要的是第一类核心计划类人才,高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很难满足这样的需求。
2.9 从业与学科主要特点。清晰认识从业与学科主要特点有助于把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一线教学、就业辅导等。以下是笔者多年来的工作体会。
(1)管理高:从微观企业角度,横向跨度大,涵盖多职能部门一体化跨部门组织,纵向战略管理、运营管理、作业管理、一线作业四位一体;从宏观上,物流联系一国经济的所有领域。要求物流管理的知识水平、实践经验、系统能力、概念能力和协调能力很高,同时要有一定的作业和管理经验。
(2)职能多:采购部、仓储部、库存控制部、物料部、订单部、维修部、呼叫中心部、配送部、海路空运输、保险、通关、商检等多个职能部门和跨企业的及其复杂、多功能的虚拟组织和复杂的系统管理。
(3)学科广: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地理、交通运输、经济、工商管理、项目管理、物流工程(管理、工学类)、电子商务(经济、管理、工学类)、计算机与信息科学、通信、卫星、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管理等多学科的、发展的、动态的综合应用。
(4)变化多:多学科微小的改进折射到物流系统就可能产生很大的效果。
(5)服务广: 宏观上,服务于其他一切行业;微观上,服务于生产、营销、客户和工程。
(6)权利大:可以给企业任何人、供应商、扩展组织、虚拟组织、第三方、第四方派发工作单,建立KPI考核指标。
(7)考核广:职能部门多,KPI的考核面广,是最多KPI的部门。
(8)差异大:基层作业人员至高层管理人员工作强度与相应报酬差距很大。
(9)微妙深:复杂系统微小的调整就可能产生巨大的效益。
(10)平台异:有实力的企业各种业务平台越优越并不断谋求改善,不断促进业务发展,相反实力差的企业,发展较为困难。
(11)潜力大:是企业利润的源泉。
(12)工资高:物流部门中高层管理人员可以有很高的工资,所有职能部门中通常是最高的。
(13)升职快:成为企业总经理的概率高、速度快。
(14)高时效:各环节都有不同的时间要求,造成时间延误,常常导致严重问题。
(15)高即时:所有需求信息和作业数据要求作业人员在第一时点输入或传递。
(16)高准确:所有需求信息和作业数据输入要求作业准确,错误有时是致命的。
(17)高细致:有些环节工作要求非常细致、准确,错误常常是致命的。
(18)高协同:横向直线各环节高度协同、不可闪失,纵向管理协同与横向直线运营和作业协同缺一不可,主辅有别。
(19)高重视:微观上董事长、总经理高度重视和参与。宏观上行业协会积极引导,区域经济有效协同,国家纳入战略规划,成为国家竞争力的象征。
(20)教材乱:国内教材存在多种版本。
(21)定位难:涉及领域多,权重不同,顾此失彼,标准不一。
(22)战役性:物流行业竞争激烈,市场争夺战,客户争夺战,价格战等不停,好比一起永不停息的,没有硝烟的战争。
综上所述,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学生就业不满、专业与社会需求错位的现状是跟专业战略偏差、管理兴国迭代与变迁、管理气质培养路径、教育者认识差异、专业培养方案定位分散、专业课程体系滞后、专业教材背离、就业理想偏差和从业与学科特点等九个方面的意识层面有相当大的关系。
3 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教改思路与策略
3.1 准事业部组织结构变革。本科应用型物流管理专业的建设,离不开学术与应用并举,在专业建设前期,专业带头人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也应具备多年的企业实践经验,了解现代企业的实际需求,积极听取业界资深人士的建议,带领团队构建合适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构建有机、有效的实践教学平台;在学术推进上,可以任命一位有教学经验、理论知识渊博的教师作为专业学术主任。在高校组织结构上,针对专业发展初期与成长期阶段,在原有高校的组织架构上适当倾向事业部组织类型,配备专职业务与数据分析员兼行政秘书,密切协助专业主任的开拓与发展,主要业务领域是行业需求分析与定位、培养方案定位、理论课程体系构建、实践与实验课体系构建、教学实施、教学效果分析、社会效果分析、差异与改进。在成熟阶段,可以恢复到原高校的传统组织模式。
3.2 CPIM与SAP式专业定位。本科应用型管理专业要更多的定位在服务于制造企业,满足核心岗位的需求。这些岗位在企业的准入资格培训与培养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和很长的时间,非常需要有更多高校的投入。需要高校嫁接APICS CPIM的知识体系与模块,同时建设SAP ERP教学实验室,这两者都是定位在企业核心岗位,目前业界普遍要求有CPIM资格证书和SAP经验。
3.3 教练式应用型教学。科研与创新带来加速度与跳跃式的发展,规范与标准化带来速度与效率。第一个问题APICS用了60年,锻造了自有的知识体系,推出了职业认证,成就了全球业界标准化,成为了全球业界工作与交流的语言,贏得了国际的广泛认可与崇敬,成为全球行业第一。第二个问题SAP用了44年,同样建立了知识体系、职业认证、标准化、工作语言,同样获得了全球广泛的认可与崇敬,也成为全球行业第一。管理有二重性,科学性和艺术性,也可简单分成技术和技能。管理技术包含一切概念、分类、模式、系统、理论、方法、途径、技巧、计算等,难度从高到低,计算是最低的水平,概念是最高的水平,训练是从低到高;管理技能是对技术的透彻理解、准确应用、坚定实施。它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历练。APICS和SAP对理论与应用的“最佳实践”和“教练”式教学是值得思考的。
3.4 职业认证式课程体系。针对核心岗位的准入资格需求,《物料管理》、《高级生产计划与控制》、《SAP ERP实验与应用》是最重要的三门核心课程,我国高校几十年来基本都没有开设。其次是《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三门,相当部分高校是有的。推荐APICS CFPIM人士J. R. Tony Arnold, Stephen N. Chapman, Lloyld M. Clive著的《物料管理》,Pearson出版。参考德国某高校最高学时的三门课依次是《物料管理》(240学时)、《信息系统》(210学时)、《物料管理中的过程设计》(180学时)。厦大嘉庚物流管理专业可能是我国第一个开设《物料管理》课程的高校,于2012年推出,目前还没看到其它国内高校开设此课程。《高级生产计划与控制》建议采用Thomas E. Vollmann等合著的版本、Mc Graw Hill出版的《制造计划与控制》,也是APICS CIRM、CPIM、CFPIM的首选教材。
3.5 切合无缝式实践教学。大学一年级学生通常学了《管理学》,可以结合本专业教务部数据、考勤数据、图书馆出入数据、学工部社团活动数据等做参与式学业管理与分析,实践JDA, SDA, JBA, SBA四个管理岗位角色,体会科学管理与管理科学的应用;二年级通常完成了《生产运作管理》或《运营管理》和《物料管理》学习,对各类型制造企业(ETO、MTO、ATO、MTS等)和其MRP的通用管理架构有了系统的学习,可以安排学生系统化参观这些类别的制造企业,现场感受他们的管理,结合SAP ERP实验室思考通用MRP下的特殊性与最佳选型,同时为《高级生产计划与控制》这门课做好预备。三年级学生可以考虑充分利用ERP实验室、运筹学实验室和仿真实验室做一些老师安排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专题;四年级学生已进入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阶段,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实习企业或行业热点选定毕业论文题目做深入调研与分析。
3.6 亚文化教学促进。首先要深刻理解学校的愿景、校训、价值观、办学理念等,在此基础上有机构建本专业的二级愿景、系训、价值观、治学作风,这是必要的。本专业是学校的子系统,同时具有其独特性,有不同的社會利益相关者和群体与文化,不断给本专业注入明晰、坚定、见效的专业亚文化也是治学的重要战略,需要各级管理者、全体师生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与推动。
4 结 论
制造企业长期缺乏高端物流管理人才,高校长期缺乏对应的课程体系,严重影响科学管理与管理科学的氛围与气质,影响管理兴国、科技兴国,影响“中国制造2025”的有力推行。学生的积极性没有有效调动,就业岗位普遍偏低。在制造领域的管理与德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有相当大的差距。本文力图引起各界广泛重视。
参考文献:
[1] 戴小廷.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考察及启示——以德国代根多夫应用技术大学为例[J]. 物流技术,2016(3):177-180.
[2] 杨跃辉. 应用型物流管理本科人才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150-151.
[3] 刘小卉. 美国大学供应链管理/物流专业本科教育探析[J].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5(2):156-162.
[4] L. Drew Rosen, Stephen Mahar, Thomas Janicki. Survey Results on the State of the Operations Management Profession for 2010[J]. Product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2011(2):79-88.
[5] 李秉光,刘伯钧. APICS体系及CPIM认证在中国的发展[N]. 现代物流报,2007-05-1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19:5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