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商品出口的增长效应分析
范文

    李蕾+李鸿磊

    摘要:文章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对我国商品出口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2005年以来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世界市场进口需求的变动是影响我国商品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金融危机以来,竞争力效应逐渐增强,成为我国出口规模扩大的最重要的促进因素。一般增长效应则趋于弱化,表明世界市场需求对我国出口增长的影响变小。商品构成效应和市场分布效应对出口增长的影响较弱,但近年来有所增强。对竞争力效应的分解表明,我国商品竞争力的提升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在欧盟、东盟、美国和香港四个国家和地区以及SITC7和SITC8两类商品上体现得最为明显。未来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重点是提升商品竞争力,扩大出口的优势地域范围和优势商品种类,从而打造多元化出口市场和高端出口产品。

    关键词:商品出口;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增长效应;竞争力效应

    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我国商品出口贸易在经历了加入WTO后的高速增长,金融危机中绝对规模的下降,以及之后两年的反弹式增长后,2012年出口规模增速放缓,2015年进入全面收缩期。2016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1%,形势严峻。那么,是什么因素带来了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又是什么因素导致近年来出口增速放缓,以及自2015年以来的负增长,弄清这些问题成为未来我国出口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国对特定市场农产品出口的分析层面(龚新蜀、张晓倩,2014;刘志雄、何忠伟,2013;张兵、刘丹,2012;何树全、周静杰、苏青娥,2009;李岳云、吴滢滢、赵明,2007;孙笑丹,2007;姚蕾、田志宏,2006;帅传敏、程国强、张金隆,2003),较少有学者对包含所有出口商品在内的我国出口增长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因此,本文基于CMS模型对我国商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 基于CMS模型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本文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中使用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Rev.3),将我国出口及世界出口商品细分到约260种三位代码商品,来分析我国2005年~2014年出口变化的影响因素。CMS模型中用到的数据均来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在市场目标的选则上,以我国对各国或各区域的出口贸易量为基础,选取美国、欧盟、东盟、日本、香港、韩国、俄罗斯、印度、拉美、大洋洲、非洲共11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其他国家归为一组。总体来看,2005年~2014年我国对这11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占比年均达到87%以上,基本能够反映我国的出口变化情况,出口目标市场的选择具有较大的合理性。

    分解结果显示,在2005年~2014年期间,一般增长效应和竞争力效应对我国出口贸易规模的变动影响最大。其中,除金融危机的2008年~2009年、危机后的2011年~2012年以及2013年~2014年,一般增长效应为负值外,其余年份均为正值,而竞争力效应在所有年份都为正值。这表明世界市场需求的增加及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对出口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商品构成效应和市场分布效应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相对要小很多,尤其是市场分布效应,两者在约占一半的年份里显示为负值,表明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及市场结构的变动对我国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不明显,相反在许多年份还阻碍了出口的增长。 具体来看:

    一般增长效应对出口增长的贡献非常大。在2004年~2005年、2005年~2006年、2006年~2007年、2007年~2008年各年度1 686亿美元、2 070亿美元、2 511亿美元和2 106亿美元的出口总效应中,一般增长效应分别为762亿美元、1 284亿美元、1 374亿美元和1 945亿美元,对出口增长的贡献分别为45.22%、62.04%、54.73%、92.36%,说明世界市场出口规模的扩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增长。同时,也正是由于世界市场对我国出口的重要影响,在2008年~2009年度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导致整个世界市场需求出现萎缩时,我国出口也大幅下降,绝对额减少2 290亿美元,而世界需求的下降使得出口下降3 175亿美元,对其产生的阻碍作用高达138.64%。同样地,在金融危机后世界迅速恢复的进口需求使得我国出口额出现反弹式增长,在2010年~2011年度,一般增长效应对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达到93.08%的历史新高水平,带动我国出口增加2 985亿美元。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2005年~2006年、2006年~2007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和2010年~2011年五个年度中,一般增长效应在四个分解效应中数值最大,成为促进我国出口增长最重要的因素。然而,从2011年~2012年度开始,虽然我国的商品出口规模仍然随着世界出口规模的增减而增减变化,但一般增长效应对出口增长的影响不仅在程度上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且在影响方向上也更多地表现为对出口的抑制作用。在2011年~2012年、2012年~2013年、2013年~2014年各年度中,一般增长效应分别为-310亿美元、671亿美元、-367亿美元,对我国出口增长的贡献大大减弱,我国出口增速也相应地大幅放缓。

    相对于一般增长效应而言,不管是从积极贡献还是从消极影响来看,商品构成效应的影响程度都要小很多。在2005年~2006年、2006年~2007年、2007年~2008年各年度中,商品构成效应均为负值,但其绝对值较小,对出口增长的阻碍作用也较小,2007年~2008年度影响较大,达到32.7%,表明我国出口主要集中于世界需求增长较慢的产品上。然而,在2008年~2009年度金融危机期间,国际市场整体需求大幅下降,我国调整了出口贸易政策,出口商品转向世界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的商品上,商品构成效应成为促进我国当年出口增长首要的影响因素,带动出口增长534亿美元,但在巨大且为负值的一般增长效应的影响下,商品构成效应对出口增长23.3%的贡献杯水车薪,远不足以扭转我国出口下降的局势。在2009年~2010年和2010年~2011年两个年度中,商品构成效应又恢复到危机前的阻碍出口增长的状态,而自2011年~2012年度以来,出口商品构成的变化表现出对我国出口增长的积极影响,特别是2013年~2014年度,商品构成效应为700亿美元,对出口增长的贡献高达52.51%,表明我国出口商品在2014年主要集中于世界市场需求增长较快的商品集合上,有进一步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趋势。

    市场分布效应是四个分解效应中最小的一个,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微弱。2004年~2005年、2005年~2006、2006年~2007年度的市场分布效应仅分别为-10亿美元、-67亿美元、-10亿美元,其影响相对于上千亿美元的出口增加额微乎其微。从2007年~2008年度以来,市场分布效应呈现增加趋势。其中,2007年~2008年、2008年~2009年、2009年~2010年、2010年~2011年、2011年~2012年各年度的市场分布效应为正值,分别促进出口增加145亿美元、153亿美元、331亿美元、59亿美元、237亿美元,对出口增长的贡献分别为6.88%、6.68%、8.80%、1.85%、15.76%,表明这几年我国出口产品有向需求增长较快的市场集中的趋势。然而,2012年~2013年、2013年~2014年两个年度的市场分布效应又变为负值,对出口增长的消极作用分别为21.84%、15%,导致出口下降350亿美元和200亿美元,说明近两年我国出口商品又向需求增长率较慢的市场上集中。

    竞争力效应是一般增长效应之外对出口增长影响较大的另一重要因素,而且是唯一始终表现出对出口增长起积极作用的效应因素。在2004年~2005年、2005年~2006年、2006年~2007年各年度中,竞争力效应分别为1 010亿美元、1 070亿美元、1 290亿美元,对出口增长的贡献分别达到59.9%、51.7%、51.37%。其中,前一个时间段的竞争力效应在四个效应中对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最大,后两个时间段则仅次于一般增长效应,对经济增长也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2008年~2009年、2009年~2010年、2010年~2011年各年度中,竞争力效应对出口增长的影响程度出现明显减弱趋势,尤其是2008年~2009年期间,我国由于商品竞争力的提升而增加的出口额仅为199亿美元,竞争力效应的贡献度也降为历史最低水平(8.69%)。而自2011年~2012年度以来,竞争力效应出现飞跃式增长。2011年~2012年、2012年~2013年、2013年~2014年三个年度的竞争力效应分别为1 340亿美元、1 100亿美元、1 200亿美元,相应地带动出口增长占比89.1%、68.65%、90%,说明我国出口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带来了出口额的大幅增加,竞争力效应超越一般增长效应成为我国出口增长的第一大影响因素。

    基于CMS模型对我国出口增长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2005年以来我国快速增长的出口贸易主要得益于世界市场进口需求的增长和我国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除去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2008年~2009年度,在2006年~2007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0年~2011年各年度中,一般增长效应是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其次是竞争力效应,商品构成效应和市场分布效应对出口增长的影响较弱。在2004年~2005年、2012年~2013年、2013年~2014年各年度中,竞争力效应成为我国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一般增长效应是2004年~2005年度及2012年~2013年度带动我国出口增长的第二重要因素,而市场分布效应和商品构成效应则分别是2011年~2012年和2013年~2014年两个年度我国出口增长的第二大促进因素。可见,2005年以来,世界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我国出口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促进了我国出口的快速增长。在2008年~2009年度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际市场需求的收缩成为当年我国出口大幅下降的主导因素。2012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速的放缓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一般增长效应的大幅下降导致的,而同时产品竞争力的提升在我国出口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弥补了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度由于世界市场需求下降导致的出口增长负效应,使得我国出口增长绝对额仍达千亿元以上,产品竞争力的提升逐渐成为促进我国出口规模扩大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 出口商品竞争力效应分解

    1. 竞争力效应市场分解。从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效应的市场分解结果来看,欧盟、东盟、美国和香港四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效应整体来看在总竞争力效应中占比最大,表明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提升对出口规模的影响在这四个国家和地区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中,欧盟和美国的竞争力效应占比不断下降,东盟和香港的竞争力效应占比有所上升,这说明在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提升带来的总出口增长中,对欧盟和美国的出口增加规模相对缩小,而对东盟和香港的出口增加规模相对扩大,这意味着我国出口商品在欧盟和美国的相对竞争力出现下降,而在东盟和香港的相对竞争力有所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欧盟在2012年~2013年度、东盟在2007年~2008年度以及香港在2007年~2008年、2008年~2009年、2013年~2014年各年度中的竞争力效应占比为负值,表明在这些年份我国出口商品在这三个地区的竞争力出现下降,成为对其出口增长的抑制因素,尤其是对香港在2013年~2014年度的出口抑制作用相当明显。另外,非洲的竞争力效应占比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3年~2014年度达到较高水平,说明该时期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提升带动了对非洲较大规模的出口。

    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效应占比相对较小,说明或许是由于地理位置、供给和需求因素等原因,导致我国出口商品在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商品出口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因此,我国出口贸易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在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目标的原则下,一方面保持我国出口商品在欧盟、东盟、美国和香港等地区相对较强的竞争力优势,另一方面努力提升对拉美、大洋洲和非洲等地区的相对竞争力,扩大出口商品的优势地域范围,而这些既需要良好的创新制度环境作为支撑,也需要中央政策层面的鼓励和引导。

    2. 竞争力效应商品分解。对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效应进行商品分解,发现前20大商品主要集中在工业制成品上,而且大多属于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和SITC8(杂项制品)类商品,说明这两类产品由于竞争力的提升而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出口增长,从而竞争力效应占比较大。其中,SITC7类商品竞争力效应占比排前20位的商品数大幅减少,从2004年~2005年度代码为752、764、763等共11种商品减少到2013年~2014年度代码为764、761、772等仅6种商品,竞争力效应占比也相应地从40.57%大幅下降为22.63%,意味着该类商品通过竞争力提升而促进出口增加的规模相对来说越来越小,或者也可以理解为SITC7类商品出口竞争力提升速度大幅放缓;SITC8类商品的竞争力效应占比呈现明显的波动变化,整体来看竞争力效应占比有所增加,从2004年~2005年度代码为845、821、894等7种商品的15.28%波动上升到2011年~2012年度代码为897、821、893等9种商品的44.25%和2013年~2014年度代码为842、897、851等5种商品的21.49%,说明竞争力提升对该类商品出口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同样也可以理解为SITC8类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出现加速提升态势。

    同时,SITC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类商品在总竞争力效应中的占比呈现大幅提升趋势,从2004年~2005年度仅有的代码为658和699两种商品的2.85%,增加到2013年~2014年度代码为676、675、653等7种商品的24.7%,说明近年来SITC6类商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加速提升带动了出口规模相对较快地增长。然而,高等技能和技术密集型商品集中的SITC5(化学品及有关产品)类商品很少出现在竞争力效应商品分解的前20大商品中,意味着该类商品缺乏竞争力而且竞争力提升不足,对出口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

    因此,同竞争力效应的市场分解结论大致相似,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调整方向应该是维持并恢复SITC7类商品的竞争优势,继续提升SITC8和SITC6类商品的竞争力,并积极主动打造高等技能和技术密集的SITC5类商品的竞争优势,而这些都需要科技创新来驱动,因此未来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核心仍然是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 结论

    第一,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市场的进口需求是影响我国商品出口增长的关键因素。以金融危机为分水岭,竞争力效应对出口增长的影响大致表现出先减弱后增强的趋势,是唯一对出口始终表现为积极影响的因素,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促进我国出口规模扩大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增长效应则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以2011年为界,之前整体上是我国出口的第一大影响因素,之后影响程度逐渐下降,在2013年~2014年度成为我国出口增长的第三大影响因素。

    第二,商品构成效应和市场分布效应对出口增长的影响较小,但两者的影响整体均呈增大趋势,其中,商品构成效应在2013年~2014年度超过一般增长效应成为出口增长的第二大促进因素,而市场分布效应则从2012年~2013年度开始成为出口增长的阻碍因素。

    第三,对竞争力效应的分解表明,我国出口商品竞争力的提升对出口规模的影响在欧盟、东盟、美国和香港四个国家和地区体现得最为明显。SITC7和SITC8类商品通过竞争力的提升实现了较大规模的出口增长。

    从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2015年和2016年上半年我国出口贸易出现持续性负增长可归结于以下原因:一是世界市场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各国需求不振,一般增长效应较小;二是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有效提升,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进度缓慢,无法弥补世界市场需求规模下降导致的总出口的减少。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逐渐增多的情况下,持续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提升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是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增长的必然选择。因此,未来我国商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关键,是在保持现有出口优势的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增加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多元化目标市场,从而扩大出口贸易的优势地域范围和优势商品种类,实现我国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 龚新蜀,张晓倩.中国对中亚五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因素分析——基于CMS模型[J].国际经贸探索,2014,(8).

    [2] 刘志雄,何忠伟.中国加工食品产业出口效应研究:基于恒定市场份额模型[J].管理世界,2013,(3).

    [3] 孙笑丹.国际农产品贸易的动态结构与增长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工作报告,2007.

    作者简介:李蕾(1987-),女,汉族,河南省安阳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李鸿磊(1982-),男,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企业控制与企业并购。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2: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