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东盟经济贸易区启动后的广西本土化的零售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
范文 | 董常亮 陈丽金 [收稿日期] 2009-01-21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教科所“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东盟经济贸易区启动后广西零售业提升竞争能力研究”的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董常亮(1975-),男,湖南衡阳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系讲师,硕士, 主要研究方向:企业营销战略管理;陈丽金 (1965-),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科学系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摘 要] 东盟经济贸易区的启动,给广西本土零售企业发展带来了的机遇和挑战。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区内本土零售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旨在为区内零售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东盟经济贸易区;广西零售企业;影响因素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09.18.025 [中图分类号] F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194(2009)18-0077-04 东盟经济贸易区在广西成立以来,对广西零售企业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同时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通过对广西本土零售企业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影响区内本土零售企业发展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具体表现如下: 一、促进广西零售企业快速发展的积极因素 (一)消费者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 目前,我区宏观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东盟经济贸易区落户南宁,泛北部湾经济区的成立,带来了大量的外来大中型零售企业,极大地促进了广西经济的发展,也刺激了居民的消费热情。其中消费者的经济水平是影响消费者购物习惯和购物方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南宁梦之岛星湖分店的成功就是由于设在消费者收入水平高、凭卡消费者居多的地段。2007年广西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 899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2 7705元,增长111%,增幅创1996年以来新高,为居民消费热情进一步释放提供了条件。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水平和购买能力的增强,以前习惯于在一些便利店购物的居民现在越来越趋向于去大型的综合商场购物。另据调查,南宁梦之岛、南宁百货大楼、柳州五星商厦、柳州工贸大厦、桂林百货大楼、桂林微笑堂等20家大型零售商场的家电、服装类商品销售有近三成来自周边各县、乡、村百姓,同比增长了10%以上。充分说明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同时,广西主要城市的零售企业的消费对象不仅仅是城市的居民,同时还包括大量的城市周边的消费者。 (二)消费品市场规模迅速扩大 据中国投资咨询网讯统计显示,2008年1-10月,广西全区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 661亿元,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6%,同比增长234%。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188亿元,增长216%,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实现零售额1 2422亿元,增长24%,其中个体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1 0512亿元,增长247%,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业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主力。另外由表1可以看出,广西的零售市场呈现出勃勃生机,消费品需求总额高速增长。 从表2的数据来看,在广西主要城市的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的比较中,南宁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所占比重比较高。表3的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占有的比重最大。从中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增长越快,意味着零售业的需求也会呈增长趋势。 (三)政府加大对零售企业的大力扶持 广西区政府目前也加大了对区内的零售企业的扶持力度,对零售企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极大地鼓舞了零售业的发展创新热情。2001年入世以后,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并按照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等有关条款对待外商投资,这使得大量外来零售巨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广西零售市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也使得广西由国内的边陲弱区变成了国际通道和枢纽。区内政府把吸引更多外商作为自己的政绩,给外来大型零售巨头给予了很多“超国民待遇”,比如沃尔玛2003年进入南宁,就准予其进入南宁市最繁华地段——朝阳广场,并提供了很多税收优惠政策。外来零售巨头进入广西,虽然对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但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以及经营模式为本土零售企业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同时也激发了消费者的购物热情。促进广西零售企业的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此外还有许多对零售企业发展有利的至关重要的如文化、资源、政策等因素。 二、制约广西本土零售企业发展的消极因素 虽然广西本土零售业快速增长,但广西零售业的发展仍任重道远。本文认为,广西零售业发展滞后于外来零售企业,竞争力弱的主要原因在于: (一)规模小,连锁化程度低 我们从2008年5月到8月对广西本土零售企业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调查。本次调查的主要对象是广西本土的零售企业,如利客隆、易乐多、南宁百货、梦之岛等区内大型零售企业,调查的地区有南宁、柳州、桂林等。在调查过程中采用了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和网上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这些零售企业样本的资料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本土零售企业的门店数量非常少,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据统计,广西2004年限额以上连锁零售企业数量仅14家,门店676家,且业态结构很不合理,都集中在超级市场和专业店,而同期广东分别为96家和2 974家,国际零售巨头沃尔玛拥有的店铺数为4 000多家,2001年的销售额2 121亿美元;我国零售业排名第一的上海联华超市拥有店铺数有1 000多家[1] 。门店越多,越能形成规模效益,而广西零售企业的规模普遍都偏小,缺少跨区域的零售企业。20世纪90年代前后,连锁经营开始在国内得到推广,对推动国内零售业的规模化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所以广西的零售企业要有所发展,必须走连锁化经营道路。从表5可以看出,南宁在广西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最大,应该充分发挥南宁这个首府城市的中心地位和作用,以此来带动周边城市的零售业的快速发展。 (二)零售企业经营理念落后 区内的零售企业都是一些中小型企业,由于自身经营和管理水平的限制,在目标消费者心目中的信誉度较低。这种较低的信誉度一方面来自于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理念,另一方面来自于对企业低认可度的员工。区内大型零售企业普遍缺乏现代营销理念,其表现为:本土零售企业为了扩大销售、减少库存、提高市场份额,纷纷采取让利、打折等促销手段,致使商家把利润降到最低限度。激烈的价格竞争,一方面使消费者得到实惠;另一方面是企业效益不断下降,经营困难,许多企业处于苦苦支撑和勉强经营的状态,企业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例如南宁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虽长期占据南宁市百货零售行业龙头老大的地位,但2005年10月开业的金湖广场地下商场,由于身处地下负一楼,而且周边配套的商业设施较少,开业第一年一直惨淡经营,每月仅有600多万元的营业额。梦之岛金朝阳店、梦之岛南宁饭店精品店也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商家普遍采取的价格战只是暂时应急手段,从长远的发展来看,绝对不是简单的价格战所能应对的,应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 (三)零售企业信息化管理中不足 正如沃尔玛在招聘哈佛大学MBA学员时打出的广告所言,“零售企业是高科技企业”。随着我国买方市场的逐渐形成和零售业内竞争的加剧,广西零售业必然会朝着低成本、低利润率、大作业量的方向发展,信息化必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尽管部分零售企业在这方面不遗余力,大都建立起了自己的POS/MIS系统,在提高工作效率,完善业务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从根本上提高了人们对计算机管理的认识以及对信息化的信心,但与跨国零售企业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广西零售企业信息化投资占零售总额的比例还不到02%,而国际化大型零售企业的该比例一般都在2%以上。目前广西区只有不到56%的零售企业实现了电子商务,而发达国家零售企业大都建立了网上交易平台,并将电子商务作为自己的发展战略核心。大多数零售企业的科技含量比较低,仍采用传统人力方式进行低效的采购、销售、财务等管理工作,即便有的企业拥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但其作用和优势远远没用发挥出来。另外,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是连锁经营的核心。国外成功的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已经形成采购、库存、商品加工、集配等一系列标准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生产流程,成为化解产销差异、提高物流管理效率、降低经营成本、适应规模化经营的最关键的环节。而目前我区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仓储管理自动化等硬件设施的不完善,统一配送率不高,配送规模较小,配送技术落后,离国外以机电一体化、无纸化为特征的配送自动化、现代化相差甚远,已成为制约连锁企业发展的瓶颈。可以说,信息管理技术的落后是制约广西本土零售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管理水平不高 本土零售企业的管理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区连锁经营状况是实践在前,理论在后。一些从事连锁经营管理的人员甚至认为连锁就是联购分销。二是人才缺乏的现实制约着区内连锁经营的发展。目前区内不少连锁店“形似而神不似”,对连锁经营的本质及其利弊缺乏深入了解,对组织结构、单店管理、配送中心功能、人员培训、营销体系及制度化建设重视不够,随着连锁网点增加,沟通困难、组织混乱、单店失控等问题日益明显。三是规范化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一些连锁企业的连锁经营只侧重于统一店名、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广告上,而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及正规连锁中的统一核算等还是薄弱环节。四是缺乏经营特色。对连锁企业而言,企业统一形象设计显得非常重要,很多网点没有有效地发挥改造前的经营特长,所经营的商品也没有突出特色和重点。五是区内的教育水平还有待提高。以下是广西与其他主要省份的经济指标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广西区的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及素质与经济发达的地区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五)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趋理性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理念、消费偏好的个性化、多元化、异质化趋向明显,消费者从过去单纯重视使用价值演变为既重视使用价值,又重视消费价值,即追求消费者福利剩余最大化。由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日趋理性化,很多消费者宁愿多花钱去外来零售企业购物,因为消费者已经不仅仅是为了购物而去消费,更多的消费者把购物看作是一种享受,去体验零售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文化。区内零售企业却未能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变化,未能将优质服务与企业的命运联系起来,“顾客是上帝”还只是表面现象。消费观念支配者人们的消费行为,而消费观念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消费者的受教育水平程度。当前,我区的零售企业仍以中小企业居多,缺少龙头型大型零售企业集团。由于实力和素质上的差距,中小型零售企业由于受到条件限制、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在项目策划、资金筹措、资本运营、组织实施等方面无法与外来大型零售相比,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 总之,对于广西本土零售企业的发展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区内零售企业应该既要看到发展的积极因素,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这样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唐建民,王小爱.广西零售业现状及发展战略分析[J].学术论坛,2006(3). [2] 张仲芳.国际零售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零售业发展的对策[J].商业研究,2007(7). [3]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广西发展报告2005[R].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 盛亚.零售创新——基于系统的思想与方法[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