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我国档案意识的演变和发展 |
范文 | 刘昆鹏++齐晶 [摘 要]社会意识是社会环境的内容构成,是档案事业发展必需的土壤和水分,构建档案意识和精神环境关系着档案事业的自身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的体现。本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档案意识体现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当今档案意识出现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同时尝试探讨了解决途径。 [关键词]档案意识;演变;信息时代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95 [中图分类号]G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档案意识主要指社会对档案及其价值、档案利用和保护的认识、重视和履行程度,是人们对于档案及其工作的敏感程度、认识水平,它包括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者的档案意识。档案者的档案意识直接影响档案事业的发展,它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档案事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全社会良好的档案意识是做好档案利用工作的关键。档案意识作为影响档案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其必需的土壤和水分,构建档案意识和精神环境关系着档案事业的自身发展及其社会价值的体现。 1 档案意识的发展演变 1.1 古代档案意识(19世纪40年代前) 在我国封建社会,档案被封建统治者所垄断,只有皇室贵族和官府衙门才有资格形成、保存和利用档案,而真正意义的档案意识应始于文字产生之后的商朝,古代档案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武器和工具,可视为帝王家族档案和“帝王之书”。 1.2 近代档案意识(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 鸦片战争后,国家机构性质发生改变,自此后人们对档案的价值和作用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档案成为政治管理的工具,在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管理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档案成为学术研究的资源,如民国时期史学家对史料的研究,扩大了档案的用途,促进了中国档案学的发展,初步显示出档案的历史凭证和工作参考价值。至民国后档案所有权由皇家变为国家所有,档案构成不再仅限于统治者各项活动的历史记录。近代档案意识最重要、最突出的变化是出现了档案公开的思想,如清末档案利用中一个显著的变化是档案汇编公布。 1.3 现代档案意识(20世纪50年代后) 首先,法国率先提出档案是国家文化财富的思想,明确了档案在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历史文明以及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遗产所无法替代的观点,这在我国20世纪70年代逐渐被认识到。其次,20世纪8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以法律形式赋予公民利用档案的权利。再次,信息化的发展使社会公众形成了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认识。最后,现代档案意识强调保护档案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同时每个人都有产生和形成档案的可能,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等不法行为。 从本质上看,现代档案意识在广度和深度、开放程度取得了极大进步,但由于我国现代化、信息化进程明显迟滞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公众对档案及其工作的重视、档案利用和自觉保护,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切实提高社会档案意识还任重道远。 2 我国档案意识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档案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档案教育、宣传、出版等广泛开展,档案学术研究活动增多,尤其是档案作为信息资源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行,社会档案意识和档案者意识在明显提高过程中。 然而,由于物质条件有限,档案管理水平不高,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尤其部分地方及领导对档案及其工作认识不足,甚至档案部门必要的工作条件、经费及待遇都无法保障;档案人员素质不均衡,存在对档案轻视心理,缺乏对档案事业的热爱、钻研、自觉献身精神。归根结底,这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是不协调的,它对整个社会文明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都形成阻滞,因此强化档案意识成为当务之急。 3 档案意识薄弱的原因分析 3.1 内部因素 3.1.1 档案本身因素 档案工作效果具有潜在性,其价值收效滞后,同时受档案自身形成过程及其管理特性的影响,其实际价值远低于理论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分散性。实践的过程性、地域性与部门性决定了反映同一主题活动的档案的分散性,这与人们利用需求相对集中之间存在矛盾。第二,封闭性。绝大多数档案在形成后初期,对外一般是封闭的,这与社会信息需求的新颖性、时效性之间构成了矛盾。第三,时空跨越性。档案形成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赋予档案以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需要利用者克服阅读障碍。档案工作效果的潜在性,利用者往往认为他们并没有利用或利用档案但获益不多,掩盖了档案工作的重要性。 3.1.2 档案队伍素质因素 历史上对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仍处于比较保守、落后的状态,对档案者各项素质要求不严,没有意识到档案作为信息资源的价值,看不到档案事业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特点,很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机关档案工作阶段,这极大限制今天档案事业的发展。 3.1.3 国民素质及认知因素。 当前档案工作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尤其是以前过分地强调档案的机要性和保密性,社会上档案知识普及不够,因此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后,档案宣传有了加强,但档案及其工作的作用无法得到彰显,社会档案意识不强也就不足为奇了。 3.2 外部因素 (1)政治因素。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保密性,服务只限于政府部门,因而多数人将档案部门视为神秘之地。(2)法治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颁布,极大促进了档案事业的发展,但有些具体内容由于监督执行机制缺乏、执法不力,长此以往档案意识不但得不到增强,反而会因某些现实利益关系而日渐削弱。(3)经济因素。档案事业投資大见效慢,基础设施、信息技术设备、珍贵档案资料的征集,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然而这种投资有时很长时间并无回报。 4 提高档案意识的途径 4.1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的技能型档案队伍 发展档案教育事业,加强档案专业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促进档案队伍更新档案知识,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档案人员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将封闭式服务转化为开放式服务,为社会利用需求营造良好精神环境。 4.2 进一步丰富馆藏 档案部门应将各种同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反映地方文化特色的档案纳入接收与征集范围,进一步优化馆藏结构,促进满足各种利用需求的能力得到提升。当前国家在三农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十分重视,强调加强“三农”和和谐社会建设档案工作,这对提高档案意识,振兴档案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4.3 开展广泛宣传,强化服务意识和公众意识 适时开展档案知识宣传,吸引更广大的人民群众。更新观念,转移服务重点,调查和了解社会需求,开展档案开发,扩大档案工作的影响。甚至动用公关艺术,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信任,为档案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4.4 依法治档,营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制意识 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档案普法教育,加大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促进法制意识增强。依法治档,促进社会档案意识增强,鼓励和动员社会保护人民的档案利用权益,自觉同损害档案权益的行为作斗争。 4.5 高度开放、面向社会,无障碍利用 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消除档案利用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全方位地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服务。档案部门要创新服务方式,开展编研,调查社会利用需求、掌握用户心理,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 增强档案意识是发展我国档案事业,保护、利用好档案资源,更好服务社会的重要思想基础,刻不容缓。提高档案意识,社会和档案者两方面都要强调,档案工作要被社会认知、认可就要以改革求加强,以创新求发展,塑造出自己的崭新形象,让全社会的档案意识都有显著的提高。 主要参考文献 [1]林真.论档案意识的发展与演变[J].山西档案,2001(6). [2]刘昆鹏.社会印象与价值传播——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与传播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 [3]李秀华.浅谈依法治档增强社会档案意识的必要性[J].安徽廣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