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析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和填报工作的重要性 |
范文 | 朱雪莲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的发展由最初的精英教育已逐渐转型为大众教育,并已经初步建立起以本科教学评估为核心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将全社会带入到了信息时代,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迫切需要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全面监控教学管理过程,掌握教学管理现状,适时作出科学的测评和合理的分析,给出坚实的决策依据和有效的整改方案。 [关键词]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填报;重要性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33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早在1994年和1998年教育部就先后两次下文提到要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状态数据的统计和公布制度。2007年,为了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过程的意见》文件精神,教育部启动了全国高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系统建设项目。 1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的现状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目前主要分为两个层级的建设,一是国家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由教育部评估中心主导;二是校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建设,由各高校自愿实施。国家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已经投入使用,最早的试用单位是参加教育部审核评估试点的高校。教育部在审核评估文件中明确要求高校要建设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在审核评估的考察要素中,其中就有关于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情况的审核项目,但是文件并没有硬性要求所有高校必须建设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长春工业大学的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自2013年开始建设,在2014年审核评估前投入使用,截至目前已经正式应用到长春工业大学的国家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以及院级教学单位本专科教学工作评估中,未来还将依托此系统进行专业认证、专业评估等系列专项评估工作。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按省份有计划地逐步展开,吉林省首次采集工作是在2014年9月份。 2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由于教育部未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建设作明确的要求,因此国家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与各高校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几乎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系统按照各自的需求和标准进行建设。 2.1 国家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第一,《教育部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建设就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十二五”规划已经收官,国家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已顺利投入使用并不断完善,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的审核评估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教育部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信息化建设,把教学状态数据库作为改进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未来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建立完善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體系,大数据背景下使质量保障体系必须加入信息化的行列,才能使管理更加有效及时。 第三,是教育部全面改进管理方式的用心之举,开发监测分析系统和面向社会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质量与发展报告定期发布制度。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完善高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 2.2 校内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第一,学校教学管理决策的依据。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基于大量数据采集整理基础上,覆盖整个教学管理过程和教学管理全部环节,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基础上,为学校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第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信息化的需要。高校内部传统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大量的文件制度方法文件堆积而成,不具有整体直观性,操作程序繁琐,改进效果差强人意,并且缺乏考核和改进机制。 第三,对全校教学管理情况进行常态监测,促进教学单位间比较和竞争机制的建立。传统教学管理在学校内部各个教学单位单打独斗,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横向纵向之间都无比较,也无比较的平台和标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建设将所有教学单位的所有教学相关数据放在统一的平台上,增加了各教学单位教学情况比较的直观性。 3 长春工业大学对于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填报工作的认识和体会 长春工业大学作为全国首批吉林省首家接受教育部正式审核评估的高校,于2013年首次进行了教育部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填报工作。目前数据采集工作已经持续开展了三年,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填报工作有了一些理解,下面就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数据库的数据填报工作的重要性。 第一,每一年度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完整采集直观反映了本科教学计划的实施情况。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设计具有极强的内部关联性,各部分看似关联性不强的表格其实具有相互校验的功能,数据填报的不合理或者内涵理解的不正确都将导致数据校验无法通过或者数据出错。对于高校来讲,目前需要向上级部门上报的数据较多,涉及学校整体工作的方方面面,这些数据在学校内部几乎又是分别由不同的对口部门报出,学校对于数据出口监管并不严格和到位,甚至有些数据没有经过对内涵的认真仔细研究就按照惯例进行了上报,这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其实存在巨大隐患。教育部目前已经在全国大部分省份普通高等本科院校中广泛进行了填报。据了解,在填报的过程中,很多高校并未针对数据库内涵和数据的关联性进行过全面系统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基本上是按照填报指南和惯例加上推测就将数据填入了数据库。如果系统对填报数据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关联的课程代码,就能很容易分析出该校培养计划执行情况,如培养计划所列课程是否全部开出,专业生师比是否合理,教授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比例,外聘教师是否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班级授课规模,实验课程是否全部开出,实践教学计划是否全部完成等。 第二,数据库中数据存储量达到一定量,就能够对学校之间进行横向或者纵向的比较。 数据库使用初期,仅仅针对参加本科审核评估的高校提供了数据分析报告,就是评估专家进校前拿到的三份报告之一。其他高校,尽管开展了数据录入工作,但是并未提供数据分析报告。数据累积到能够分析的量,教育主管部门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高校个体、高校之间进行分析,例如:同等级同类别高校之间进行比较,不同省份同等级院校之间进行比较等,许多学校在填报初期如果没有对指标内涵进行深入研究,或者对填报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都将体现在数据的分析结果上。每年度填入到国家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中的数据,一旦提交是不允许进行修改的,等到这些比较分析报告出来的时候,再意识到任何问题都是无法进行补救和修复的。 第三,数据库的填报将成为常态性工作,表明国家将持续对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之所以要特别强调数据填报工作将成为常态性工作,是因为在第一次填报数据时,对于数据库来讲属于基础数据,对于以后的数据填报起到参考和比照的作用,也会对学校今后工作方向起到指向性作用。例如:教学经费投入变化应该是逐年递增,那么在填报教学经费这一项时,应该认真研究教学专项经费的指标内涵,确保填入的教学经费是准确的,这样下一年度制订财务计划的时候才能作为准确的参考和基础,确保教学专项经费投入保持良性态势。如果没有认真研究指标内涵,如第一年统计教学专项经费项目没有全面覆盖,少了个别项目没有统计进来,填报进入数据库之后,明年再进行填报,对教学经费有了新的认识,增加了以前遗漏的项目,就会使两年的同一数据发生较大差异,数据分析报告就会直观反映出问题。那么作为填报的主体高校,就需要对出现较大差异的变动作出合理的解释和说明。 4 结 语 教育部已经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填报工作列为常态性工作,全国的普通本科高校每年都将进行此项工作。充分重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填报工作,不但有利于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更能依据数据分析报告查找问题,提出整改方案,在大数据时代来临的今天,对数据的充分重视是取得决胜的关键,因此,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本身的重视以及对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和填报工作的重视,是未来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的必然要求。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