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环境下农产品销售模式研究及展望 |
范文 | 孙玉杰 李金萌 [摘 要]为解决河南时有发生的农产品滞销现象,本文总结了大数据、可追溯系统、农产品品牌及电子商务的等农产品互联网的助推模式,分析了几种助推模式的现状,并针对本文涉及的互联网环境下农产品助推模式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数据;可追溯系统;农产品;品牌;电子商务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6.058 [中图分类号]F724.6;F3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6-0-02 近年来,经常发生农产品滞销的现象,比如2017年6月份河南汝州的洋葱、杞县的蒜薹、包菜到2017年12月份的白菜、萝卜等。如何改善这种状况、提高农民收入成了检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把尺子。2015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了“互联网+”的行动计划,之后互联网的春风沐浴了社会的各行各业。2017年第四届互联网大会上马云提出,过去20年的互联网是“从无到有”,未来三十年的互联网将“从有到无”,这个“无”是“无处不在”的无,没有人能够离开网络存在。 2017年12月“互联网+”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商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上提出互联网是农民生产经营的新工具,是农民全面发展的新载体,可对接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若能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有效地将传统农业中农产品的销售与互联网融合,不仅有助于农产品的快速销售,而且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 1 互联网助推农产品销售方式 1.1 以大数据分析为导向 天气因素的影响是农产品滞销的原因之一,但主要原因是供過于求,形成供过于求的原因一是市场信息过于闭塞,二是对市场行情的判断能力太低低,三是容易受到价格的错误引导而盲目地种植,以至于出现产品过剩、滞销等现象,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将发布到网络上的信息进行整合,并能被更多的需要者共享。农民和企业在种植农作物时将相关信息发布到网络上,互联网就会对这些信息整合。这样一来,农民就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技术分析全世界各地的种植情况,为下一年的生产计划做准备。同时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也可以从消费者的购买情况、年龄阶段等定位消费者的需求,按照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种植,可以准确地把握市场导向,不盲目种植。 1.2 利用可追溯系统生产有机农产品 农产品滞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尤其是最近几年,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事件在全球频频发生,在用产品生产过程中应用可追溯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机食品越来越受到欢迎,但在有机农产品销售过程中,消费者无法区分真正的有机农产品。还有部分商贩以次充好,损害消费者的利益,降低了人们对有机农产品的认可度。如果利用可追溯系统,将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下来,老百姓在购买农产品时,只要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就可了解农产品的生长、流通过程,更容易让人们相信农产品是有机的,可增加农产品的销售量。 1.3 对农产品进行再生产,打造品牌 农民在销售农产品时都是直接拉到市场上去卖或等着收购商前来收购,而且双方也只关心产品的质量、价格和是否缺斤少两等问题,农产品的再生产和品牌意识淡薄。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大部分消费者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产品的质量成了主要的考虑因素,而消费者判断产品质量的好坏是根据产品品牌的声誉是否良好。《阿里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6)》中发布的2016年农产品电商销售额最高的50县,其中河南新郑的好想你枣业位居第八名,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就是将枣再加工,研发生产的产品有去核鸡心枣、红枣醋饮、红枣人参茶等,现成为红枣销售网络覆盖最全的企业。农民收获农产品后对其进行再生产包装,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能够有效缓解农产品滞销现象。 1.4 利用电子商务销售 千百年来,中国农民都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土地承包关系将继续保持长久不变,土地承包期限将再延长三十年,我国的小农经营模式还会持续。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渠道也比较固定,主要是自己去市场零卖或直接对给收购商或等待中间商前来收购,导致农产品价格低廉,再加上农产品独具的季节性和空间分散性特征,导致产品滞销。电子商务就是基于电子信息网络,在一个广阔的市场中展示、查询和交易农产品的贸易活动。 互联网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网上团购农产品,消费者就可以直接在网上购买农产品,快递可以直接送到家,省去了中间商环节,可在短期内将所有的农产品销售出去;二是订单农业模式,消费者需要与农民沟通好后下订单,农民再根据消费者的具体要求采摘农产品;三是“抢先购”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农民首先让消费者提前品尝,如果可以就立下协议,并事先定好价格,可消除购买时的各种纠纷。 2 不同助推方式现状及建议 2.1 大数据现状及建议 农业大数据是融合了农业的地域性、周期性、季节性等自身的特征后产生的,来源广泛、结构复杂、具有潜在的价值的数据。目前,农业大数据的应用领域之一就是农业市场,包括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行情、流通市场等信息。例如:中国农业大数据平台,汇聚的农产品的相关信息非常丰富全面,可以为现代化种植作出科学的决策,用电子商务平台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等。 类似的网站还有很多,如社员网大数据、农业大数据应用云平台等,但是由于不同网站利益等的原因,这些数据之间不能关联互补、信息也不能共享互换,数据分割严重,为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不能提供切实完整的信息。为了加快推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和销售必须依托大数据以及相关的大数据分析技术。 2.2 可追溯系统发展现状及建议 可追溯系统的实现需要物联网技术的支持,该系统采用GPS定位技术,红外感应器实时监控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通过信息传感器设备将相应的信息传递给互联网,互联网通过分析、统计作出决策,并可以对种植、生长、物流过程的信息做记录,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这些记录信息也可被消费者查看。例如:农信通的物联网运作方式,利用传感器随时获取农产品种植、生长的相关信息,并通过互联网传递出去,然后利用云计算等智能技术,对传递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实现农产品的智能化控制,并将这些信息记录在一个二维码中,方便消费者扫描查询农产品的质量是否合格。 可追溯系统的实现需要投资大量的资金购买互联网设备,资金的回笼周期长,由于我国农民的经营模式大多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对于高额设备的投入是无法接受的。再加上现有的互联网设备大多数处于研究阶段,规模小而且分散。未来需要加快可追溯系统设备的研发,降低设备的成本。另外,政府部门也可出台购置互联网设备的补贴政策,加快设备的普及。同时,也需要提供互联网知识和设备使用的培训课程,使技术尽快转换成价值。 2.3 农产品品牌现状及建议 农产品品牌的创建就是对收获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按照《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农产品包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例如:洛阳新安县五头镇村民的仝润霞,在每年的麦黄时节,把刚刚灌完浆的青麦麦子割下来,经过清洗、蒸制、脱皮、辗制等工序加工后制作成捻馔,每亩地增收了4 000余元。随着知名度增加,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前去购买,现在还需要收购小麦加工制作,帮助同村人致富。 大多农民对于产品再加工,创造品牌的意识淡薄,而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了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农产品的开发就越高,增值程度越大,品牌的知名度越高,产品越容易销售出去。因此将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包装,打造属于自己品牌,对于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的增收有很大益处。同时,政府对于农民创造的品牌,应该予以保护和奖励,鼓励农民打造农产品品牌。 2.4 电子商务销售现状及建议 如果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可以开拓销售市场,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将产品卖往全世界。同时,可以直接省去中间经销商的环节,农产品直接到达消费者,农产品中间的流通时间也可减少。目前,也有很多的网站,如B2B的农资电商平台,如“云农场”“草帽网”等,农民通过这些网站可以直接从厂家购买农资产品,省去了中间经销商环节,价格更加透明。到2017年6月中国网民共7.51亿,其中农村网民26.7%,非网民中,因不懂网络不上网的比例是52.6%,因不懂拼音不上网的比例为26.9%,因没有电脑或互联网不上网的比例为15.5%。从中可以看出,农民不上网的主要原因是知识水平限制或者没有上网的条件,因此政府应加快推进农村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早日实现“村村通”宽带,让农民方便接触到互联网。同時,对于农业的从业者,要加大培训力度,全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农业的发展改革做准备。 3 总结与展望 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数量全国第一,耕地面积全国第三,如何实现农民的增收,是各级政府、学者的首要解决的问题。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若能将互联网与农产品的营销有机结合,必能改善农产品滞销现象,为农民增收。 主要参考文献 [1][作者不详]“互联网+”引领创新2.0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J].办公自动化,2015(6). [2]搜狐网.马云在2017乌镇互联网大会讲了这三个观点[EB/OL].(2017-12-03)[2018-01-10].http://www.sohu.com/a/ 208173999_6616633. [3]段坪利.我国农产品互联网营销模式分析——以陕西省黄陵县为例[J].新西部:理论版,2015(18). [4]王超,郑海新.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4(4). [5]刘韵.通过产品质量维护大品牌企业声誉及消费安全的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3(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