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转型的内涵与发展趋势研究 |
范文 | [摘 要]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迈向更高的台阶,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进入“新常态”。文章在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概念辨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的内涵,即经济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要素禀赋投入来增加产量和产出转型升级为主要是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消费升级这四个方面协调驱动。结构调整由以重化工业转变为以高端技术服务业为主的“三产融合”新模式,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换挡转向中高速增长,增长动能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转换。并大胆预测产业结构转型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三产融合”;发展趋势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8. 11. 044 [中图分类号] F12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8)11- 0101- 03 1 “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概述 经济发展“新常态”是指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主导;发展模式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城乡关系由城乡分割转向城乡一体;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经济实力由中等收入转向中高收入;发展红利由传统红利转向新兴红利(谷建全,2018)[1]。 过去的五年是发展进程中极具挑战性的五年,面对更加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国际国内严峻形势,我国经济依然保持了较好的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增长进入新的发展周期即“新周期”(任泽平,2016)[2]。国内GDP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总产值从54万亿元增加到82.7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达到7.1%,其中,2017年GDP增长率达到6.9%,国民收入NI增长率达到7.3%。但是,也要清晰地看到,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阶段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3]的变化以及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常态”。 2 “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的内涵 2018年是全年貫彻执行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精神(中共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4],是全面推进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经济发展宏伟蓝图规划的关键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攻坚之年,中国经济发展已经由工业化中前期向中后期过度发展阶段(刘昕,2012)[5]全面进入后工业化时期这一“新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新常态)。这里所说的“新时期”主要是指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增速换挡、动能转换的“新常态”。 3 “新常态”产业结构转型的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宏观表现为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增速换挡、动能转换四个方面。 3.1 经济转型 在全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大约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工业化初期,由于工业化初期生产技术水平较低,总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处于较低的层次。这一阶段工业化的典型特点是主要依靠自然资源要素禀赋投入来增加产量和产出。这一时期,经济发展方式必然是粗放型不可持续的。 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经济发展达到了第二个阶段即工业化中期。这个阶段的发展依然是依靠自然资源投入来支持工业化的发展,不同的是有了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总供给的数量处于较高的水平,但质量和效益依然较低。这个时候的典型特点是自然资源严重浪费、有效利用水平较低、环境面源污染加剧,经济的发展明显受到资源环境供给的极大约束,“供需结构错配、要素配置扭曲”(刘昕,2017)[6]矛盾“凸显”,所以,就必然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刘昕,2011)[7]。 工业化的第三个阶段就是后工业化时期。这个时期经济发展主要是依靠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消费升级这四个方面协调驱动,单纯依靠自然资源的投入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一时期要求总供给的数量和质量都将处于一个较高层次,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要由野蛮式粗放式增长转型升级为资源集约环境友好型协同发展转变。站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转折点,全球性社会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不断凸显出来,紧随而来的就是一场科学技术革命,这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存生活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所以,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化解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性失衡难题和深层次矛盾问题。 3.2 结构调整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并完成“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实现“三产融合”式协调发展,不断完善供给的层次与质量,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以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供需动态平衡,彻底解决“供需结构错配、要素配置扭曲”的难题。 中国的经济发展既要用“发展”来解决“存量”难题,又要用“改革”来克服“流量”(“增量”)矛盾,尤其是要用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办法来“倒逼”经济结构资源配置的优化升级。在适度扩大社会总需求的同时,着力积极推进经济供给侧结构性(社会总供给)改革,重点是要减少低端无效无序供给,扩大中高端有效有序供给,着力增加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匹配,提高全社会最终产品和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社会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动态均衡,最终达到经济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协同发展良好局面(刘昕,2017)[6]。努力实现物质技术基础雄厚、产业技术体系完备、市场效益规模巨大、人力资源优势丰富、创业创新氛围活跃,综合优势驱动明显的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3.3 增速换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度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着力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体制变革。6.5%的经济增速能够很好地涵盖充分的就业,经济发展已经进如中高速增长换挡阶段。“增速换挡”的背后,其核心驱动力有两个,一是人力资本成本的“刘易斯拐点”;二是房地产投资的长周期峰值(任泽平,2016)[2]。 首先,人口红利时代已经过去,人力资本成本的“刘易斯拐点”(任泽平,2016)已经到来。人力资源非常重要,因为它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自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人口爆发式增长阶段集中出现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我国的主流人力资源出生的年份是在1962年到1976年,正是他们的努力贡献决定了过去十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结构动态优化的主要运行轨迹。到了七十年代末,由于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导致人口增长率出现断崖式的下降,人力资源红利释放的是更多的“外需”,即出口投资的高速增长。人口红利消失、人口老龄化正是这一批中坚力量年龄逐渐的变老并逐渐的开始退出劳动力市场,因此,“刘易斯拐点”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到来,人力资本成本的加速上升促使低成本竞争优势锐减,投资、出口增速换挡,未来中国的出口增长年均大约保持5%~10%左右的增长,这在现阶段的中国正在发生。 其次,房地产投资的长周期峰值已经过去。房地产既有投资品属性又有消费品属性,房地产市场投资与消费是一个最大的“内需”,人口红利的消失会极大地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投资与消费,我国的主流人群已经逐步退出劳动力市场,也就意味着房地产投资和消费的高潮已经过去。纵观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和德国近30多年的发展历史,都分别在其经济发展的增速换挡时期出现了房地产投资的长周期拐点。 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GDP年均增长9.8%,区间大约在8%~14%,未来新的增长平台主要将围绕4%~8%波动,这便是增速换挡它大都发生在住行向消费升级的转折阶段,表面上是增速从高速到中速转换,本质是经济结构产生了系统的变化,由要素投入到创新驱动,政府主导到市场主导的改革转型。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必须从重化工业逐步向高端智能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升级,这就需要深入进行大规模的减税、要素市场化、放松服务业管制、国企民企公平竞争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3.4 动能转换 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抓好“三去一降一补”,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也就是说,经济发展的动能转换序列依次经历创新驱动、协调平衡、绿色低碳、開放共赢、共享共富、劳资包容、虚实共生、公私混合、“两手”互济等发展过程。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化导向,积极去产能,尽早完成新旧动能转换。 新旧动能转换加速进行。利用新动能、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带动引领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进而做大做强;加快发展壮大新兴动能,开发新兴产业集群,全面实施大数据创新网络与云计算加密技术,不断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基地的基础创新作用;综合实施“互联网+”创新驱动,努力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维度多区域实现“互联网+”智能产业,带来更具体验式的智能生活;继续推动集成电路模块、第五代移动通信“5G”技术、大型综合性飞机发动机组装与应用、新能源汽车、高分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在未来,经济增长中对外贸易盈余的贡献比重将会下降,投资的贡献比例也会下降,消费升级和服务业创新驱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上升。 主要参考文献 [1]谷建全.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R/OL].http://kyc.zznu.edu.cn/xsjl/Article/20184/ArticleContent_11277.html, 2018-04-08. [2]任泽平.中国宏观经济分析框架(全文)[EB/OL].凤凰财经网,2018-02-09.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官网,2017-10-27. [4]李克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R/OL].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官网,2018-03-05. [5]刘昕.资源环境约束下河南省工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6]刘昕.经济“新常态”下产业分类结构性改革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7,2(1):17-25. [7]许圣道,刘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瓶颈与破解[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6-3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