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社交网络招聘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分析
范文

    许芹

    [摘 要]社交网络招聘是招聘的新渠道,如何有效利用好这一招聘渠道为企业招揽人才是既是企业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社交网络招聘有效性的各种因素,并从企业、社交网络、组织和流程等方面提出了改进策略,希望能够为企业更好地应用社交网络进行招聘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招聘;有效性;组织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8.045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18-00-0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求职者开始通过社交网络进行求职和选择就业岗位,因而企业也应该与时俱进,采用社交网络进行招聘,从而吸纳更多的人才,那么进行网络招聘时,首先应该保证和提高社交网络招聘的有效性。

    1 社交网络招聘的现状

    企业在社交网络里面发布职位信息,之后等待求职者应聘申请,继而开展具体的招聘行为,就是社交网络招聘。企业利用社交网络进行招聘的同时还可以与各类潜在的候选人才建立信任和维护关系。相关调查表明,50%的雇主会通过社交网站观察求职者,而社交平台透露的求职者信息会给雇主和猎头留下深刻印象,直接影响求职结果。相对于传统的简历式招聘,社交网络招聘的成功率更高,已经逐渐成为招揽人才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招聘的有效性方面还存在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了社交网络招聘的规模化。

    2 影响网络招聘有效性的具体因素

    2.1 企业角度

    企业品牌对于招聘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简单讲,好的企业品牌具有广泛的知名度,从而无形中增加了企业招聘的成功率。因为一个企业有自己的品牌,意味着得到了社会和行业的认可,有了良好的口碑,从而就会吸引和招揽更多的求职者,通过转发、评论乃至口耳相传,扩大了企业招聘信息的传播范围,能够捕获更多的潜在求职者,极大地提高了招聘的有效性。

    品牌是看得见的力量,而企业人力资源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是无形的力量。在进行社交网络招聘时,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着招聘效果的好坏。所以工作人员要时刻明确招聘的重点是为企业招聘合适的人才,在浏览求职者的信息主页时,要仔细认真,不能马马虎虎或者走马观花式地浏览,要逐条逐项地进行分析,以求了解求职者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行为能力等,在分析过程中,要独具慧眼,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另外,遇到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想进一步确认的话,社交网络也提供了对话渠道,方便工作人员就相关问题和求职者进行交流,可以消除一些误解,有利于提高招聘的有效性。

    在招聘信息设计方面,企业也要下足功夫,招聘信息是一面镜子,求职者可以通过招聘信息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生产规模、团队建设等情况,所以企业一定要保证招聘信息的准确和完整,让求职者一目了然,清楚岗位需要,有效减少了走歪路的情况。同时,现在各种非法企业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求职者在求职时很担心会上当受骗,所以企业应该根据求职者的这种心理,完善企业招聘信息,让求职者有安全感。另外,一些形式新颖的招聘信息也能够起到宣传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太花哨,要保持庄重性。

    企业在选择社交网络平台时,要结合自身情况,因为每个平台的人群和受众不一样,有的是精英,有的是草根,有的偏大众化,有的是小资党,不一而足。所以企业要根据自身要招聘的人才选择相应的社交網络平台,从而才能够有的放矢,做到切中要害。在企业内部,如果员工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加大宣传和推广,熟人之间直接零距离沟通,势必会提高招聘的有效性。

    2.2 平台角度

    社交网络平台的名气和企业的品牌是一致的,所以好的平台能够吸引更多的知名企业和优秀求职者加入,从而提升求职成功率。一个平台应该有鲜明的特征,从而才能方便求职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企业也能找到自己想要的人才。

    社交网络平台的管理水平也直接关系着招聘的效果,企业应对招聘信息进行筛选、审核、分类,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合法性,同时更新一些企业的招聘信息。对于已经招聘完成或者取消招聘的信息要及时删除,保证信息的有效性,这都关系着招聘的成功与否,从而能够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求职者提供更多的参考和选择。

    3 提高社交网络招聘有效性的策略

    3.1 从企业本身入手

    (1)打造品牌文化。企业应增强品牌意识,通过打造优质产品,提供便利的服务和参加公益活动,积极承担责任,树立良好的形象,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好的企业才能招到人才,才能留住人才。雇主品牌作为企业在人才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的基础性力量,对提升企业的招聘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企业在建立雇主品牌时需要基于内部品牌以及外部品牌两个层面进行考量,不仅需要在实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注重遵循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营造出优良、和谐的工作氛围,在员工心目中留下良好的企业印象,也需要合理择选以及应用社交平台的方式,宣扬企业文化以及发展背景等,将企业的价值取向以及雇佣关系等有关信息精准地传递出去,在社会公众心中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促使企业实施各种网络化行为,以更好地满足企业文化和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此外,企业也需要对目标人群的特点等进行有效研究和分析,有助于提升企业识别以及驱动人才的准确性以实效性,明晰雇主品牌的主要诉求,再经过实施合理的内外沟通的方式,吸引更多认同企业文化的人才,排除个别价值取向存在出入的个体,以提升招聘的准确率和成功率。

    (2)加强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企业应该组织招聘人员进行培训,切实根据社交网络招聘的要求和网络交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人才进行招聘,同时工作人员要提高信息分辨能力和掌握沟通技巧,确保在与求职者进行交流的时候,能够准确获取信息。

    (3)合理设计和发布招聘信息。由于大部分求职者在找工作的时候都是先看招聘信息,对于企业的工作情况了解很少,因此要想提升求职者对职位的兴趣,促使其可以对填补企业职位空缺产生强烈的欲望,就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信息方式。鉴于此,企业应该明确招聘要求,比如年龄、性别、学历、工作经验等,同时在描述岗位时,要采用图文并茂的叙述方式,别出心裁,以赢得求职者的好感和青睐。

    (4)锁定适合的社交网络平台。企业应该根据岗位职责,在适合的人群中招聘求职者,所以要选择特定人群的社交网络平台,能够提高招聘的精准度,减少无用功。

    (5)鼓励员工进行宣传。企业可以建立规范的奖励制度,对宣传到位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从而能够提高员工宣传的积极性。

    3.2 从社交网络入手

    与其他招聘方式相比,利用社交网络实施招聘操作具有明显的优势,具体而言,这种方式有助于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转移至网络中,可以促使招聘信息在发布以后,在短时间内进行大范围扩散,更有效地吸引目标人群的注意,具有的准确性更高。基于此,有效择选社交网站对提升招聘的效率以及实效性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以确保招聘系统更稳定、有效地运行,也可以对用户的信息实施科学保护。同时,企业也应注重实时调查目标人群与社交网站之间具有的黏性大小,以及社交网站积累的社会资本等。究其原因,具有较多社会资本累积的社交网站普遍会促使求职人员产生更高的依赖性,对其的信任程度更高,利用这种社交平台,企业可以更快地达到扩散招聘信息的目的,且通常可以取得较好的招聘效果。

    基于此,利用社交网络平台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第一方面,加大对社交网络平台的分析,充分了解其特征,并与其他平台进行比较,找出差异,并就突出的特点进行评价,综合各自因素,找到最适合企业进行招聘的平台。第二方面,优先选用那些热门的社交网络平台,因为庞大的用户群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线的用户多,活跃度高,从而提高了招聘的成功率。第三方面,企业应该借助社交网络平台,拉近与求职者的距离,提供有效的信息,让求职者感到企业招聘的真诚,同时多方面与求职者进行互动,增进相互交流,提升求职者对企业的好感。

    3.3 组织层面

    (1)创设实效性较高的社交网络平台招聘体系。其中,有效的招聘体系可以促使企业招聘的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基于此,为了招聘到更符合企业发展现实需求的人才,企业需要基于所招聘的岗位、信息等建立起实效性更高的社交网络平台招聘体系,有助提升招聘信息发布、人才简历筛选以及招聘结果处理等操作的规范性以及有效性。

    (2)提升胜任力。在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招聘时,企业及相关的招聘人员需要注重尽可能地招聘与企业匹配度较高的人才。基于此,招聘人员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并提升自身的判断以及观察能力,并可以经由多种网络渠道与求职人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同时,也需要提升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助于充分发挥社交网络平台招聘工作的实效性。

    (3)创新招聘测评方法。此类方式有助于提升测评的实效性,对提升企业的招聘整体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此,企业在合理应用传统测评方法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心理测试等的方式,对求职人员进行测评,并判断其所提交的信息是否正确。

    3.4 优化招聘流程

    以往所实施的网络招聘,普遍采用的为单向沟通模式,但基于社交网络平台提供的解决方案,存在的主要特点为求职人员可以与招聘者进行实时、有效的良性互动。社交网络体现出来的这种互动性优势,有助于提升招聘信息的准确度以及招聘的实际效率和质量。基于此,企业理应注重为求职人员提供多元化且具备较高快捷性以及实时性的信息交流渠道,促使求职人员可以通过在线提问的方式,与招聘者进行良好互动。招聘人员也可以经由微博、微信等方式为求职者提供多种反馈信息,有助于促使求职人員获得更为优良的求职体验,不断提升招聘的匹配度。

    主要参考文献

    [1]杨倩,行金玲,李明.员工招聘[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赵玥.基于心理契约的企业员工招聘有效性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9: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