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城市老年人精神养老问题研究 |
范文 | 王悦 柴晨曦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老年人的物质养老基本得以保障,但精神养老需求未能引起足够重视,并出现诸多社会问题。考察蚌埠市城市老年人精神养老现状后,发现存在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两极分化以及家庭精神养老载体功能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源于老年人精神养老自养能力弱、传统孝道文化作用衰落、社区缺乏专业的服务人员与团队等因素。唯有通过提高老年人精神自养意识与能力,督促子女关注老人的精神养老需求,完善社区精神养老服务,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精神养老以及加大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的途径,才能更好的提升老年人的精神养老质量。 关键词:城市社区; 精神养老;蚌埠市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01.068 我国城市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时常报道,有不少老年人因精神养老问题产生一些心理疾病,甚至表现出自杀倾向。如,2013年6月,沈阳市有三名老年人因不堪经受疾病的长期折磨,接连跳楼自杀。又如,2018年6月,上海市徐汇区有一名患抑郁症的老人欲跳河轻生。 《新京报》曾在报道中国老年人因心理问题而轻生时,用了“自杀如潮”的字样。另有数据显示,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自杀率是其他年龄段的4-5倍。这些报道和数据为我们关注城市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需求敲响了警钟。作为皖北发展最早的城市,同时也是安徽省老龄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之一。近年来,蚌埠市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城市老年人精神养老问题。截至2017年底,蚌埠市全市总人口381.25万人,其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60.99万人,65周岁及以上人口39.35万人,分别占全市总人口的16%、10.32%。为此,我们特地走访了蚌埠市的H社区和Y社区,就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问题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我们结合相关的访谈资料,就老年人精神养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为有关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1蚌埠市社区老年人精神养老现状 我们通过走访蚌埠市两所典型社区,详细考察这两个社区老年人的精神养老状况后,发现总体状况表现如下。 第一,城市老年人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出现两极分化。老人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与个人养老观念密切相关。那些对生活抱有积极态度,主动追求“老有所乐”的老年人,一般会更愿意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其精神生活比较丰富,充实有趣。而那些对精神生活质量要求不高,抱着“得过且过”心态的老年人,相比而言其精神生活质量不是太高。 第二,家庭精神养老的载体功能不足。在中国传统的养老理念中,家庭,尤其是子女在老人的精神养老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但调查发现,在两个社区老年人精神养老过程中,家庭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精神养老功能。两个社区的许多老人与子女分开居住,子女回家看望老人的次数有限,甚至个别家庭的子女还需要老人分担部分经济压力。如,子女外出打工,Y社区的一个66岁的李姓老人仍全年工作,同时承担着养育孙辈的任务,从而导致自身精神压力过大。 第三,社区精神养老服务设施不完善。如,H社区坐落于老城区,社区公共设施比较落后,缺少文化娱乐活动场所,不能有效满足社区老人的精神养老需求。Y 社区虽设有老年活动中心,但仅有形式单一的健身器材,缺少服务老年人精神需求的设施,因而很少有老年人到活动中心。此外,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普遍集中于节假日,且活动内容多为“送戏到社区”等等,以致于有些老年人对这些活动形式产生疲劳感。 2社区老年人精神养老困境溯源 通过走访两个社区,并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导致蚌埠市城市老年人精神养老陷入困境,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老年人的精神自养能力较弱。精神自养在城市老年人精神养老中具有重要地位,但调查发现,有许多老年人精神自养能力较弱,遇到一些精神困扰不能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而常常悲观失望。当遭遇严重疾病困扰、子女照顾不周等不良境遇时,往往内心自我封闭,自己默默承受,而不诉诸老伴,好友。久而久之,就陷于孤独压抑等负面情绪之中。另外,不少老年人退休之后,与原有的社会关系逐渐脱离,社会关系网络日益狭窄,加上子女忙于工作而无法长期陪伴,极易产生空虚感和孤独感。 第二,传统孝道文化在精神养老中的作用有所衰落。孝道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是老年人精神养老的重要支持。受市场经济的影响,部分年轻人比较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家庭中,对父母祖辈精神养老的关注度有所下降,对家中老年人的贍养多偏向于物质方面,忽视对老年人的精神养老需求。更有不孝者,对家中老人不敬,时常恶语相向,甚至虐待,导致家中老人精神痛苦。 第三,城市社区缺乏专业的精神养老服务人员与团队。受限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两个社区没有专业的老年精神养老服务团队,社区工作者也不具有专业的精神养老服务能力,对老年人心理需求的了解程度较差。如此一来,在服务社区老年人时,社区工作者更愿意提供物质养老服务,而不愿提供那些费时又费脑的精神养老服务。如,对社区老年人的养老服务多表现为节假日上门看望高龄老人,为一些生活困难老人提供日常生活用品,帮助一些老人申请政府低保。此外,社会志愿组织对老年人精神养老服务的参与度不高。调查发现,很少有社会敬老团体或者大学生社团参与两个社区的精神养老服务。 3提高蚌埠市社区老年人精神养老质量的对策 鉴于蚌埠市老年人精神养老现状的调查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认为要想提高他们的精神养老质量,一般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老年人应提高精神自养的意识与能力。社区老年人应积极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社区老年人还应自觉提高精神养老意识与精神养老能力,要学会自我进行心理调节或主动寻求社区工作者的帮助。另外,社区老年人还可以通过参加老年大学等形式不断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 第二,子女应关注家中老人的精神养老需求。子女在为家中老人提供物质养老的同时,还应关注他们的精神养老需求,平时尽量常回家看看,多陪老人说说话。如果发现家中老人出现精神孤独、抑郁等心理疾病时,应及时予以精神慰藉和开导,帮助他们尽快走出精神困境。 第三,社区应完善精神养老服务。社区不仅要完善有关精神养老设施,还应组建专门的养老服务团队。如,根据不同老年人的兴趣爱好,成立书法协会,广场舞团队等老年人自娱自乐组织。同时,社区应时常关注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供经常性的体检服务,并开展一些健康讲座。另外,针对老年人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社区工作者应经常走访那些心理上存在问题的老年人,对他们进行心理开导和精神安慰。 第四,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精神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在国外老年人的精神养老服务中表现比较突出,如,美国著名的红帽女士协会,主要工作便是陪伴老年人进行文娱活动,不定期集体运动、健身、聚餐、出行等,真正使老年人摆脱孤独。在我国城市的老年人精神养老服务中,相关社会组织可效仿此模式。同时,借助城市高校数量较多的优势,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利用闲暇时间走入社区,为老年人提供精神养老服务。 第五,政府应加大精神养老的政策支持力度。2017 年 8 月,财政部、民政部、人社部联合发布《关于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地方政府运用授权经营、资本金注入、土地入股、运营补贴、投资补助等方式对养老项目进行支持,允许社会资本配套建设符合规定的医院、康养中心、疗养院及附属设施等经营性项目,提高项目综合盈利能力。为此,政府应开放精神养老服务市场,鼓励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并为有关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精神养老服务提供便利(如,简化审批程序)以及政策优惠。 参考文献 [1]伍陆琪.有一半中国老人,生活在抑郁之中[EB/OL].http://news.163.com/18/0529/00/DIUDO1MR00018M4D.html. [2]蚌埠市將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EB/OL].http://www.ahwang.cn/bb/news/20180815/1798675.shtml. [3]刘建达.美国精神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经济纵横,2016,(2):108-111. [4]三部门力推养老PPP项目鼓励公办养老院交民资运营 [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8-21/doc-ifykcqaw0513919.shtml.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