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融合 |
范文 | 王昊斐 摘 要:为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亲和力,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应当合理的发掘并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陕西省文化底蕴深厚且历史遗存灿烂、丰富,针对陕西省新时代的大学生,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在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之内可以合理地融入陕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以达到入脑、入心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陕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4.08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自2005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以来,“纲要”课便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的目的是通过讲授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召开近180年的历史,来帮助新时代的大学生认识本国的国史、国情,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是如何通过不懈努力争取民族独立的、中国共产党又是如何领导中国人民实现解放和共同富裕以及逐渐实现“中国梦”的,从而使学生深刻地领会“四个选择”,即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选择改革开放,让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因此,在“纲要”课的教学当中想做到理直气壮、以理服人,真正上到学生心坎里,就要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就要兼具显著的历史性和政治理论性,用丰厚的、正确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资料滋养先进的价值观念加强思政课的政治属性。 那么,如何在“纲要”课的教学当中兼具历史性和政治理论性的双重性质,同时将当地、本省的历史文化资源、材料融合进课堂教学,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真正做到内容为王、“润物细无声”,就非常有必要深入分析此问题,并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 1 将陕西省历史文化资源与“纲要”课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在高校本科思想理论政治课的教学当中,“纲要”课与其它四门思政政治理论课一样,都是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政治认同、国家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引导学生立德成人、立志成才,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当中。 由此可見,“纲要”课与其他四门思政课一样是高校本科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纲要”课程和其它四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整体,都从属于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但是它与其它四门课还是有着较为明确的界限的。从学科建设上来看,“纲要”课属于的二级学科是“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不同于《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等课程所属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在“纲要”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当中不仅仅大量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而且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了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和理论,比如说注重考据、收集史料同时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就是说,以“概论”课为代表的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二级学科的思政课程的重点是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是说理,讲的是“理论的逻辑”;而“纲要”课则重点讲授“四个选择”,侧重于叙事,讲的是“历史的逻辑”。 “纲要”课是一门以史带论的思政课,要想做到将历史与理论有机地相结合,就首先在授课的时候先懂得尊重历史,尽量挖掘史料,还原历史真相,这样才能更好地总结历史规律。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历史教育,尤其重视关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教育。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的场合强调了历史学习和历史教育的重要性。习近平认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2013年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要求学习历史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明确指出不仅仅要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还应该“注重学习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深入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经历的刻骨铭心磨难、我们伟大民族进行的感天动地奋斗,我们伟大人民创造的彪炳史册伟业,深刻认识近现代中国国情和中国社会发展规律,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选择共产党、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增强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和发扬前辈共产党人建树的优良革命传统,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持续奋斗。”所以,对于大学本科生来说,在课堂讲授“纲要”课时,就应积极地将教材语言转化成为课堂语言,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实际紧密结合,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使学生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 另外,为了使“纲要”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金课”,使学生毕生难忘、终身受益,就应积极推动“纲要”课程的改革创新,增强“纲要”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坚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增强《纲要》课程的亲和力,就更应该将历史资源与《纲要》课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共鸣,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要“讲好中国故事”。近些年,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存在着过度依赖理论性概念,弱化历史性的现象,部分老师会生硬地以抽象化的理论概念对历史进行解释和阐述,割裂了历史内在的逻辑性和联系性,因而在课堂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纲要》课变成了“木课”。 《纲要》课是兼具显著的历史性及政治性理论性的,体现了史论结合。《纲要》课教学的弱化历史性,必然会将“史”与“论”联系牵强,必然会导致缺乏有说服力的“论”,这就会使学生难以信服,失去亲和力亦失去了针对性。因此,在《纲要》课程的教学中,要坚持论从史出,从理论的高度对历史材料进行系统且正确、客观的梳理分析,使学生接触到客观且真实的历史,使学生产生兴趣和听课的欲望,再用理论对历史史实进行升华与提炼,真正地将《纲要》课变成一堂生动且深刻的思政课。 在《纲要》课的讲授过程当中,不仅要注重其历史性,在历史选材的过程当中,也应当发挥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高校所在地以及大学生出生地和成长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引用,可使得《纲要》课堂“活起来”,讲授内容“鲜起来”,也可使得教学活动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书本到现实的巨大转变,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责任感。陕西省作为一个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大省,是西北革命的重要阵地尤其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又是陕西省大学生朝夕相处、非常熟悉的地方,将陕西地方历史资源与《纲要》的课程内容因时因地制宜地相结合,使学生“近乡情深”,对学生有较强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较强的亲近感和认同感,加大、加深对国情、党情的理解,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时代责任感。 2 陕西省历史文化资源在《纲要》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纲要》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了解自近代以来近180年的中国国史与国情,从而让学生深刻地领会“四个选择”。要做到“以理服人”,就需要把学生的小“我”放到历史中去,为了拉近学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作为陕西高校因当充分挖掘陕西本省的历史文化资源,并与课堂讲述内容进行相融合。 举例来说,可引入教學资源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陕西省灿烂的古代文明。 陕西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早在110万年以前,也就是在原始社会时期,在陕西蓝田的公主岭一带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了。还包括享誉世界的西安半坡文化遗址以及轩辕黄帝的人文始创、仓颉创造的文化象征——汉字、张骞的“凿空”丝绸之路包括司马迁“史家之绝唱”的《史记》,都是这片广袤的黄土大地上的人文历史杰作。另外,陕西西安被称为是“十三朝古都”,自秦开始,有十数个统一王朝和政权在这里建都,也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比如高大巍峨的大明宫、壮观森严的秦始皇兵马俑以及巍峨的关中十八帝陵等历史遗迹,还有在我们的唐诗中很多著名的诗句都可以找到他们的身影,如“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又如“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这些都反映了陕西省古代文明的博大精深。这一部分,可以在综述“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中客观形象地描绘,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插入相关的图片和发掘视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尤其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陕西人民在辛亥革命前后所作贡献。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开始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双重压迫之下,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穷困潦倒,陕西省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亦愈演愈烈。广大老百姓与封建王朝的斗争也愈加激烈。尤其是“庚子赔款”后,生活负担本已是异常沉重的陕西人民每年还要另担负60余万的摊派,再加上地方官吏层层盘剥、贪污肥私,最终陕西人民掀起了激烈地反抗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的斗争,如在同治年间长达7年的回民起义和捻回联合抗清的斗争;义和团时期,陕西人民在三边、燕子砭等地掀起的反抗教会的斗争以及自1907年起,陕西老百姓自发组织的刀会、哥老会、义和拳等“遍布渭河一带”等东西数十三县。同时,在辛亥革命之前,陕西的旅日学生就已为革命而奔走呼号,他们或是联合各方势力或是创办报纸杂志、学会宣传革命思想,如井勿幕等人他们多次来往于东京和西安,并于1908年在西安创办了同盟会陕西分会,甚至还联合哥老会以及刀客和地方新军,在武昌起义后发动了西安起义促成了整个陕西的光复,就在西安城墙中人们为了纪念“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特将其中一个城门更名为“勿幕门”。 关于陕西辛亥革命的历史资料可以与《纲要》课的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相结合,分析陕西辛亥革命前的社会背景和主观条件的形成,即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到推翻封建王朝的紧迫性和革命的必要性。在讲授的过程当中可以使用一手文献资料和图片视频资料,比如清末各省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对比表格、井勿幕的亲笔信、陕西留学生创办革命刊物的图片和部分文章摘要以及“易俗社”创立的过程和趣闻。 (3)陕西的红色革命历史文化资源。 近代的陕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35年10月19日,红军结束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自此中共中央就在陕北落脚、战斗并生活了整整13个春秋。由此,陕西省是一个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独特的省份。延安是中国的革命圣地,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地方,在这里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八年全面抗战和解放战争。在延安,我们党培育并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思想的延安精神。据统计调查,陕西省的革命遗址多达2051个,国家级的爱国教育基地19个,数量全国名列前茅,而且时间跨度之久也是全国唯一的,涵盖了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 那么,如此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就需要我们去充分挖掘并且融入课堂讲解。例如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延安已经成世界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窗口,而且也成为了国统区众多有志青年“理想的乐园”,为了让学生在第六章·第四节更好地让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课堂上和课件中,我们可以引用埃德加·斯诺等外国记者和当时美国观察员的回忆录及日记,还可以直接引用当时有志青年和一些红色作家的日记、书籍,让大学生更贴近当时的历史背景,建立对历史的亲密感,从而使得理论导入更加深入。 陕西省的历史资源还有很多,如中条山抗战时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部队开进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坚守近3年时间,粉碎日均11次大扫荡,将日本军队阻击于潼关外,粉碎了日军进入关中掠占西北的妄想。诸如此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还需我们在课堂准备的过程中不断地挖掘和梳理。 3 运用陕西历史文化资源应注意的问题 《纲要》课程教材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领导小组领导下,组织国内一流党史、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编写的,是最权威、最系统、最高质量的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首先在尊重教材内容、尊重教材理论的基础上补充适当的陕西地方历史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其次,由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时间跨度较长且陕西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涉及面较广,内容豐富,我们在引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做到精挑细选、有的放矢,本着政治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原则去挑选,并且要将客观且真实的历史文化资料引用课堂,做到去伪存真。 再者,《纲要》是对新时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课程,虽然在讲授过程中以客观、真实的历史事实为基础,但是我们的课堂绝不能成为“故事会”,我们始终要把持本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要体现思想性和理论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时注重“情与理”的有机结合,拒绝照本宣科的说教,同时也杜绝生搬硬套的故事罗列,要引导学生建立情感共鸣,由内而外、自然而然地实现升华。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人民日报,2019-08-15(01). [2]周倩倩.利用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推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建设[J].高教学刊,2018,(24). [3]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同志关于学习党史国史的重要论述摘编[J].文献与研究,2013,(14). [4]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1年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学习时报,2011-09-05(01). [5]《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编写组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3).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 [7]杨鹏.陕西历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的探索[J].黑龙江教育,2012,(10):27. [8]韦雅莉.陕西本土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运行机制创新研究[J].高教学刊,2019,(13):3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