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青年心理 |
范文 | 潘泽泉 唐珊 摘要:文章对中国后现代青年的概念與起源、群体特征与社会影响、群体内部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做出了辨析与讨论,从理论上阐述了中国后现代青年群体不被社会主流价值文化接纳的困境以及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之间的矛盾,并提出如何将中国后现代青年群体内部的自我认同衍生到社会认同上来,降低被边缘化对其造成的失落感与焦虑感的思考。 关键词:后现代青年;群体心理;自我认同;社会认同 中图分类号:C 91文献标识码:A 1 群体的建构一概念与起源 后现代性是在社会高度工业化之后,解构性与批判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精神领域各方面的一种文化形态,或将其理解为解释新的社会秩序的社会文化变迁代码[1]。在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充斥着建立在理论与证据上的怀疑,强调了人类理性的局限性、真理的复杂性以及社会的多元性。对不同价值、信念、生活方式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不同的传统与主义。在中国,传统、现代与后现代的时空聚变并存,在吸收西方国家的科技与人文话语的同时,也吸收其他社会科学诸如后现代主义这样具有解构性与消解性的思潮,形成一种开放多元的社会风气。在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风潮影响下,让中国青年们承受了巨大的冲击与裂变,一部分处于中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中的中国青年成为人们所认为的中国后现代青年。周晓虹将处在两种文化接壤处的特定人格称为共时态边际人[2],这种边缘人的描绘可以较好地勾勒出后现代青年的整体形象。参考罗伯特帕克提出的“边际人”[3]概念,我们可以将中国后现代青年视作处在两种文化接壤地带的特殊个体。其实正是由于这些人的存在,社会边界不再清晰,社会更为多元。然而在中国,怀疑、批判和否定被烙印为他们的主要标签,价值标准的多元化、虚无化被视作他们对后现代主义的最好诠释,在他人看来,文化理性层面上的缺失,行为方式的异化是他们的既定印象。如同鲍曼指出的,“在追求秩序、完美、和谐的现代社会中,陌生人始终处于一种被消灭的状态”[4]。人们源于社会秩序建构而生的这种对待陌生事物的排斥抵触感,让处在东西方、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中国青年更加矛盾与茫然,边缘感的强化很有可能导致“社会失范”“价值真空”等一系列问题。 2 个体诉求表达一特征与影响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具有边缘意识和反抗情结的青年人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形成一种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亚文化生态,极力反对以独断论和中心论为基础的等级制度或所谓的权威话语,主体意识增强、本位价值追求凸显、价值标准趋于功利、价值取向更加宽容等价值观念特征进一步凸显。这种让人感慨缺乏理想性、超越性,充斥功利性与世俗性的表现使得主流大众更多关注到后现代主义在中国青年群体中的负面影响,甚至于只纠缠于后现代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生态颠覆、价值冲突和信仰危机会否让年轻人成为迷茫的一代这些问题之中。诚然,多元的文化背景让青年的价值选择多样化,爆炸式的多元增长容易使得人们陷入一种对于价值选择迷惑、终极目标缺失的困顿之中。但与此对应的是,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也让青年们采取了相较于他们父辈更加宽容的接受态度。个体的自由与发展是他们最主要的目的,取向与选择上也更多的偏向于个人自身的利益与爱好。而在生活方式上,后现代青年们更加倾向于用自己特立独行的行为来彰显自身存在的价值,自我意识愈发强烈,渴望挣脱传统思想与体制束缚的压力,不屑于过去父辈们所秉承的生活方式与信仰,勇于展现自我、获得更多独立自主的发展机会来证明自身实力。但体现在人际交往上,这样的取向让青年们更加习惯于简单直接的人际关系,换言之,利益化的追求被扩大,而网络世界也加速形成了人们新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生活观念的生成。 后现代主义对中国青年的影响是一种精神空间上的迁移,不仅使得生活方式变化,也是对固有思维方式的消解与解构。后现代主义推崇不确定性与多元性的价值取向会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价值判断标准,构成当代青年的价值冲突,例如终极目的的消解、价值理想与生活世界的若即若离等[5]。在道德层面上,消解责任和去中心化的理念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市场,弱化了传统道德规范对人们精神、行为上的约束与控制力。这些负面的影响让部分青年,被思维相近的人群包围,观点想法因而被进一步强化变得更为极端,走出自己小群体与其他群体偶遇和互动的机会越来越少。我们不能否认以上这些后现代主义思想对部分青年带来的负面影响,的确使得他们价值标准走向多元化、文化理性走向缺失化、行为方式走向异质化。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现实抱有冷静清醒的态度,揭示社会负面现象有一定广度,开阔青年的视野;对科学和理性的反思,有助于广大青年正确认识科学和人类的关系,关注入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3 认同感的挣扎一自我与社会 自我认同源于自我反身性作用的结果,是个人对自己生存状态、生命意义的反复追问。吉登斯认为在极盛现代性情境之下,各种不同因素直接影响着自我认同与现代制度之间的关系,而现代性的反身性延伸至自我的核心部位,抽象体系不仅深深影响了现代性的制度秩序,而且也深深影响了自我的形成与延续[6]。以自我认同作为考察后现代青年群体现象的社会心理变量来阐明该群体产生、界定、发展和维持的机制,关系到如何理解中国后现代青年的生存状况、日常生活情境,也关系到如何实现社会融合、塑造和谐社会伦理观,引导该群体获得社会认同等问题。 归属感是对群体关系产生认同和维系的心理表现,这种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让人们在一个群体中获得被主流价值观所接纳与认可的权利。而目前的情况是,中国后现代青年这一群体被边缘化、排除在主流社会的经济、文化之外,认同感的疏离与悬置、游离在主流社会力量之外的不安全感、归属感缺失所导致的责任感匮乏,使得该青年群体寻求一种非理性的方式来获取社会的关注与认同。然而非理性方式的存在又被主流社会形塑成一种负面的方式方法,使得在充满着矛盾与冲突的社会结构中后现代青年建构出一套独立的群体秩序。矛盾冲突爆发的原因在于,一是主流社会对亚群体所设的排斥性壁垒。在缺乏深入了解与探寻的基础上简单粗暴的认为后现代就是对一切现代性的批判,就是无处不在的挑战人类理性的力量和宏观叙事话语[7],就是认为真理遥不可及,这是极其片面与狭隘的思想观念。来自现代化社会的文化观念通过这种动态过程将后现代青年的真实面貌刻板印象化,掩盖其实际特征,这是处于强势一方的“贴标签”行为。相对应的也使得后现代青年强烈觉察到来自外部强加到他们身上的标签身份,于是绝大部分青年会形成一个“自愿的封闭区”或交往的隔离群体。与此同时,主流社会的空间边界也越来越封闭。二是中国后现代青年群体内存在的身份的焦虑、认同感的缺失。作为主流社会文化的“他者”,他们经历着身份认同的困惑,体会着文化的冲突、焦虑、难以实现的融合以及精神上的孤独。后现代青年特立独行的边缘意识与反抗情节让他们在表达自身个性与诉求的同时也在身份认知的困惑、不安与惶恐中挣扎。身份上的不确定性、与生活世界联系的障碍、本体性的存在焦虑让不安感与孤独感被进一步扩大。这两个因素让中国后现代青年逐步形成一个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独立社会结构单元” 主流社会文化的观点、“他者”局外人的自我认知,让中国后现代青年群体陷入无方向、迷茫的生存状态之中,认同危机的处境形成一种巨大的孤独感与彷徨感。为了克服这种负面情绪,群体内部产生一种团结力量使得群体内的个体得到精神上的支持。这种类似于内部小团体的相互认可在很大程度上给中国后现代青年群体基本的精神归属感和积极的心理体验,但仍旧与主流社会之间存在格格不入的情况,缺乏社会认同的这个最大现实让矛盾与冲突在“认同感”这个层面上不断爆发。譬如信仰危机、价值冲突、亚文化对文化生态的颠覆。社会冲突的分裂性、破坏性、动荡性让人们思考如何打破后现代青年群体与主流社会之间的排斥与壁垒,在理解与发展后现代性的同时消解主流社会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立场,实现沟通与对话,打破支配型的话语权,将中国后现代青年群体内部的自我认同衍生到社会认同上来,降低被边缘化所带来的失落与焦虑。矛盾冲突的存在并不是直接简单的表明中国后现代青年完全失去了社会认同,而是一种对新鲜的、更为多元化的信仰与价值模式的探索,这是一种后现代性的书写与谋划的阵痛。毕竟,西方后现代社会学对于解决社会建设中诸多重大问题仍具有现实意义:对经济发展模式和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关注;对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和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的关注;复兴公共领域和恢复个体公民权的关注等等[8]。对待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中国青年自我认同与社会认同的困境问题,除了从青年自身寻求解决之道,更多的是主流文化需要在对亚文化加以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对亚文化中的积极因素予以引导强化,倡导一种社会与个人、集体与个体的和谐统一,创造有利于青年亚文化的社会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潘泽泉.社会学视野中的后现代社会理论[J].天府新论,2005 (1):86- 90. [2]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一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 Park R E.H um an M igration and th eM argin al M an [J].Am e rican Jou rn al ofSo cio lo gy,1928,33 (6):881- 893. [4] Sm art B,B aum an Z.P o strn od e rn ityand Its D isco n t:n ts[J].C ontem po rarySociology, 1997, 27(2): 213. [5l王芳.交织的张力 后现代主义思潮与青年价值冲突[J].当代青年研究,2003 (1):9-12. [6][英]安东尼.吉登斯,夏璐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7] Jean-F rancois Lyo tard,TheP o strn od ern C ond itio n.in StevenSeidm an (ed .),T he P o strn od e rn T urn(C am b rid ge:C am b rid ge U nive rsityP fe ss, 1994),27. [8]李麗纯.西方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及其现实意义[C]后现代哲学与生态文明,2011. 作者简介:潘泽泉(1970-),男,籍贯:湖南武冈,学历:博士,职称:教授,研究方向:社会学理论与方法。 唐珊(1992-),女,籍贯:湖南长沙,学历:硕士,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管理。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