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转型 |
范文 | 摘要:随着公共图书馆内外环境的变化,图书馆界对图书馆在新环境下转型的呼声越来越多,纸质资源建设是公共图书馆的核心与基础业务,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将成为图书馆转型中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的现状和趋势分析,结合东莞市大岭山新图书馆开展的“主题化采访”纸质资源建设实践案例,对公共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转型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主题化采访;转型 中图分类号:G 259.25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产物,它保存着人类的经验与智慧,传承知识与文明。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图书出版业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图书馆正面临全新的内外环境变化。南开大学柯平教授将新环境概括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需求环境,二是技术环境,三是法治化环境。[1]新环境对图书馆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在新环境下转型的呼声越来越多,如何抓住转型的机会为社会贡献更多的知识和服务,是需要面对和重视的问题。陈传夫教授认为,图书馆转型不特指转变为某一种特定的形态,而是为适应环境的变化,对传统工作状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满足用户的信息需求,来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它可能是某一项具体业务的改进,也可能是组织机构的变化,或者是图书馆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2]吴建中先生将图书馆发展与实践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代图书馆以藏书为中心,第二代图书馆以图书开放外借为特征,第三代图书馆则以人为本,会成为知识中心、学习中心、交流中心。[3]在這三个阶段中,一、二代图书馆都是围绕“书”展开的,纸质资源建设的核心与基础地位显而易见,在当前第三代图书馆的建设发展与实践过程中,纸质资源建设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将成为新环境下图书馆转型中的重中之重。纸质资源建设转型过程将是实现从采访规划、决策、选择购买、馆藏再整理、服务方式及评价的整体转变的过程。公共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纸质资源建设转型亦势在必行。 1 新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现状与趋势 1.1 数字化环境下的纸质资源建设 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认为,随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图书馆已进入全面数字化转型时期,资源建设从纸质资源为主转向以数字资源为主,服务内容从过去的提供文献借阅服务为主转向提供数字内容为主。[4]中山大学图书馆馆长程焕文则认为,国际图书馆界经常讨论图书馆的发展趋势,重视纸质资源建设图书,突出特色资源的发展应是趋势之一。[5]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则指出了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的趋势。数字化出版、数字化阅读是大趋势,图书馆的纸质资源建设将会萎缩,并逐渐向数字化资源建设转化。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纸质图书是图书馆的特色资源,是图书馆一大服务基础,纸质资源建设仍将是未来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公共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应不有损于图书馆传统价值。本文认为,未来公共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从行业整体上而言宜采用图书馆分等级的方式进行转型,即为不同等级政府所属的公共图书馆,制定不同的馆藏规模,从而确立不同的纸质资源建设策略。如国家级、省级以及部分上规模的市级公共图书馆,应继续加大纸质资源建设的力度,做到“大而全”,走“资源为王”的道路,突出图书馆传承人类知识文明的重要地位。而更多的等级较低、较小规模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乃至镇、街道、阅读服务点的纸质资源建设应更加注重质量,走“纸电融合”的馆藏建设及阅读服务道路,即对纸质资源建设做到“少而精”。 1.2 需求环境下的纸质资源建设 第一、二代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强调的是“价值论”和“拥有论”,即依靠馆员去选书,追求大而全,馆员买书的依据就是买没有的、最新的,更多的品种,图书馆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购书经费花出去,而不是购书经费用的值不值。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图书馆需求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书店可以免费借书,并提供与图书馆同样的服务,甚至很多地区政府建设基层阅读空间多以书店为主体。近些年来,图书馆一直致力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却在一定程度上被数字资源牵着鼻子走,各馆资源同质化建设日趋严重,甚至有人提出疑问,“有了谷歌,我们还需要图书馆吗?”这些社会环境的变化,让图书馆面临着极大的“被需要”挑战,迫切要求图书馆要重视纸质资源建设,并适应需求及时调整,做好转型工作。原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指出,“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市民对图书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要适应改变。” “这也要求我们提升服务意识,从过去的‘没人看不要紧,转变为‘想办法满足市民的需求”。[6]未来的公共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应更强调以人为本,建立新的思维理念,以需求或问题驱动,围绕某一领域、专题或特定人群去进行采选,[7]开展高质量、更便捷、易获取的纸质资源建设,做到认真采选每一本书。 1.3 法治化环境下的纸质资源建设 《公共图书馆法》第26条规定“出版单位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图书馆和所在地省级公共图书馆交存正式出版物”。与出版法规体系不同, 《公共图书馆法>的颁布,突破了原先只向国家图书馆呈缴的规定,从立法上明确了接受呈缴本的图书馆,还包括省级公共图书馆。此外,一些地方公共图书馆法规或规章,对呈缴本制度进行了相关规定,包括北京、深圳、广州、上海、浙江等。[8]这对科学合理且最大效率地发挥公共图书馆保存纸质资源这一国家文化遗产的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图书馆应努力去促使这项制度的完善,法治化环境的变化将有利于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走上新台阶。另外公共图书馆评估对于馆藏质量的评价也有明确的指向,即从强调数量的保障,转向更加追求质量的指标,同时也不排除电子书将会纳入评估指标的可能,这也会影响各等级公共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 2 大岭山新图书馆主题化纸质资源建设方案及实践 2.1 大岭山新图书馆概况 大岭山图书馆是东莞图书馆大岭山分馆,在行政等级上属镇属公共图书馆,大岭山新图书馆建筑面积39884平方米,为当前可知全国最大规模镇级公共图书馆,全馆现有纸质文献约5万册,历年来常规购书经费每年5万元,年新增纸质馆藏2000册左右。2018年,为满足新馆开放需求,镇财政拨款4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采购纸质文献。 2.2 纸质资源建设目标与原则 2.2.1 建设目标 大岭山新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馆藏量规划约30万册,拟从2018年起,用3年时间完成此项工作。围绕这个数量上的目标,具体从以下方面入手,着重提高馆藏质量和经费使用效益。一是深入了解读者所需,为其提供吸引力较强、读本内容和质量较高的书籍;二是充分利用馆舍的空间优势,打造整体协调的“主题化”阅读空间和体验空间,提高本馆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三是充分运用专项购书经费,为新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奠定坚实基础,即使后期无大量的购书经费持续投入,馆藏仍有较高价值。 2.2.2 建设原则 考虑到此前历年来财政购书经费的拨款情况,大岭山新图书馆开展纸质资源建设之初即设定了以下原则:一是充分发挥图书购置经费的效益;二是精挑细选每一本书,让图书馆的每一本书都是好书。 2.3 主题化纸质资源建设方案及实践 2018年初,为顺利实现新图书馆建设目标,大岭山新图书馆拟对传统的纸质资源建设进行转型,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紧密围绕读者及其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化采访”,并投入实际操作。 2.3.1 制订主题化采访资源建设方案 根据纸质资源建设的目标,结合大岭山图书馆的实际情况,重点对图书采购的流程、供应商能力的保障、书目信息来源、重点读者群体及其阅读需求主题进行研究、評估,提出具备可行性的“主题化采访”纸质资源建设方案。 2.3.2 成立图书采购专项工作小组 从技术、流通、财务等多部门抽调工作人员,组成图书采购专项工作小组,使用思维导图工具对全体小组成员进行培训和统一思路,由于没有成熟的可借鉴的范例参照,小组成员建立微信讨论工作群,可随时进行交流,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2.3.3 重新制订采访流程 传统的公共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流程一般为,先招标选取供应商资格,确定供应商资格后,通过到供应商样本库、大型书市等场地现采,或者由供应商提供书目信息进行勾选,或者通过供应商的网站采访库进行在线选择等这些方式进行,选书的原则一般多为选新书、选图书馆没有的书,基本都有固定的复本限制。大岭山新图书馆的“主题化采访”对传统的采购流程调整,见图1。 2.3.4 读者群体及阅读主题倾向调查与分析 调查主要从现有读者借阅情况、潜在读者群体需求分析等方面进行,并设计制作了调查表,通过现场发放填写和微信公众号网上填写,圈定出新图书馆将要重点服务的读者群体,并初步分析出重点读者群体的主要阅读主题倾向,见表1。 2.3.5 确立入选书目信息的主要来源 为保障每一本采购图书的质量,订立了入选“主题书目”的基本标准,让每一本入选书都有一个“推荐理由”,这个入选理由主要通过网络搜索等途径产生。通过前期的书目数据搜集与整理,基本确立入选“主题”的书目主要来源有5个,见图2。 2.3.6 在供应商配合下进行主题化采访 一是在用户需求书中明确主题化采访的流程,以及相关工作要求,要求供应商在投标书中围绕主题化采购明确服务方案。二是提供新的书目订购清单样本给供应商,请供应商配合完成主题化采访书目清单。三是中标的3家图书供应商均实力较强,虽都没有接触过这种图书采购方式,但也均表示出了很大的兴趣,表示愿意积极配合,与图书馆共同完成“主题化采访”的书单制作。目前已按上述格式完成少儿类书目清单16124种。“主题化采访”书目订购清单格式样本,见表2。 3 结束语 大岭山新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主题化采访”实践过程,是对传统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的一次流程再造,由于没有成熟的案例与经验,是在反复不断的调整中逐步前行的。进行到目前阶段,过程完整,流程顺畅,具备较强的可执行性,也有可复制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希望有更多的图书馆界专业人士关心纸质资源建设“主题化采访”的思路,让图书馆在面对新环境的转型过程中,将挑战化为机遇,进一步提升图书馆作为人类文明传承机构的社会地位,挖掘出更多图书馆从业者在阅读服务、出版物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核心专业价值。 参考文献: [1]柯平.新环境下图书馆资源重新定义与馆藏质量评价[N].图书馆报2018-7—18 (4). [2]陈传夫,陈一.图书馆转型及其风险前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7):32- 50. [3]吴建中.走向第三代图书馆[J].图书馆杂志,2016 (6):4-9. [4]朱强.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转型——以北大图书馆为例田.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7 (3):5一12. [5]程焕文.浅谈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J].图书馆论坛,2018 (7):58- 61. [6]浙江新闻网,网上借书,快递到家杭州图书馆推出在线“悦借”服务[EB/OL].~016- 12- 12].h ttp://zjnew s.zjo l.com .cn /zjn ew s/h zn ew s/20 1612/t20161212_2178493.sh rmL [7]陈益君.互联网思维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转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7 (1):46- 51. [8]任宋洁,金武刚.呈缴本制度完善之路 ——《公共图书馆法》“交存”制度研究田.图书馆,2018 (5):11- 16. 作者简介:藕海云(1978-),女,汉族,籍贯:安徽桐城,学历:硕士,职称: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信息素质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