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的路径探析 |
范文 | 摘要: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它更加侧重于扶知识、扶文化、扶智力,进而让贫困人口具备摆脱贫困的能力,防止返贫。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教辅单位,承担着服务社会和传播文明与知识的重要职能,也是高校参与扶贫的重要力量之一。本文在分析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文化、教育扶贫的内涵及优势的基础上,深入探析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精准扶贫;路径 中图分类号:G 258.6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中国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贫困问题由来己久,一直难以得到彻底的解决,如何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就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1]。虽然我国的减贫工作做得扎实到位,但是贫困问题并未彻底解决。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日益深入,“如何有效地开展针对性帮扶”“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贫困”“怎么认定为贫困人口”等问题也不断涌现出来,这表明粗放式扶贫模式已经很难符合当前的需要[2]。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州十八洞村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理念,为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提供了“金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6月贵州调研时将精准扶贫思想概括为“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将精准扶贫理论的外延与内涵进行了较大的扩展[3]。与粗放扶贫不同,精准扶贫以“精准化”为原则,在资金使用、项目安排、扶贫对象、措施到户,亦或脱贫成效等均力求实现“精准”二字,这实质上是对传统扶贫工作的创新与突破,为科学扶贫、长效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4]。 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扶贫能够阻止贫困代际传递,保障脱贫的质量和长久效果,文化扶贫更加注重扶志和扶智,更加注重形成良好文化氛围,实现精神动力脱贫。教育与文化侧重内在的情感和意识提升,侧重内在技能提升,从而产生“造血”能力。内在的意识产生动力,内在的知识形成能力,内在的文化形成素质和涵养。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组成部门,服务师生,服务地方,服务读者,传播先进文化理念、知识与力量,服务范围不应局限于高校。在党中央构建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下,高校图书馆应该承担起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成为脱贫攻坚主力军,发挥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功能,探索参与文化、教育扶贫新路径。 2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的内涵及优势 文化、教育扶贫作为扶贫的重要手段之一,更加注重短期效果与长期效益并存。我国贫困地区文化受到传统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发展并不通畅。贫困户日益增长的知识与技术需求与当地文化发展阶段并不匹配,对新文化、新技术、新发展理念需求较大。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者和参与者主要有政府部门、高校和社会力量。其中,政府部门占据主导地位,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地方高校是重要力量,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公务文化服务体系组成;社会力量是重要载体,能够促进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平衡。三者在文化场所设施、文化人才培养、文化项目支撑、文化活动举办等方面对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户进行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地区文化、教育的大提升。 其中,地方高校图书馆有着丰富的馆藏资源,先进的信息技术,强大的人才资源,服务社会的责任与能力。对于基层群众,高校图书馆可以满足文化知识和信息需求;对于基层政府,高校图书馆可以共建共享资源,提升基层公共服务;对于基层社会,高校图书馆可以开展社会教育,传播文化知识,构建和谐健康的社会风气。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开发,可以将自身文化教育资源和当地社会资源相融合,将先进知识传播手段和基层群众需求相结合,将社会服务与基层治理相结合,建立一个双向互动、螺旋上升的帮扶机制。 2.1政策优势 地方高校立足于本地区、服务于本地区,在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经济推动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图书馆作为地方高校的信息交流平台,具有为社会传递情报、传播知识和促进教育的职能,在地方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精准扶贫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要求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掉队。在参与脱贫攻坚过程中,地方高校有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组成部分,可以联合学校科技处、总务处、团委等部门,发挥自身特长,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展示自身服务社会和服务地方的能力,全方位的立体的参与到脱贫攻坚浪潮中。尤其是在文化扶贫中,当好“排头兵”,为基层文化发展把好舵,航好船。 2.2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较多的期刊、图书资源,尤其是拥有较多具有本区域特色的农业种植、渔业养殖、农业技术类的图书、文献资源,符合当地农民的信息资源需求。从目前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均建立起了数字化信息资源库,且具有较高的数字化管理水平,除了按照传统方式为扶贫对象送书送报送信息之外,还要可以基于扶贫对象的经济收入、学历水平、劳动能力、年龄性别、致贫原因等信息来科学分类扶贫对象,建立完善文化、教育精准扶贫数据库,以精准开展服务。地方高校图书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也能锻炼队伍、培养人才、改善管理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等,落实反哺落实,收获较多,进而促进图书馆自身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可以依托人才、文献、科研等优势,建立适合本地区的“智库”,成为地方脱贫的“智囊”。 2.3技术优势 信息时代带来了物联网、互联网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等一系列先进的技术条件,无疑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服务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其中,互联网通信技术不仅能够为大数据平台信息的深入挖掘提供技术保障和通讯服务,而且还能够让扶贫对象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段都可通过互联网通信技术来获得高校图书馆提供的服务,进而让地方高校图书馆的触角延伸到农村。大数据技术能够有效整合海量数据信息,在看似无序且不相互关联的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能够为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人员提供大量有用的参考信息,包括:扶贫对象的知识结构、行为习惯、阅读喜好等。据此,地方高校图书馆能及时分析扶贫对象的需求,为精准服务做出判断。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加强移动图书馆建设,让扶贫对象无论何时何地,都可以实现对馆藏资源的搜索、下载和访问,实现信息的实时传递。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技术浪潮中,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微信和QQ等实现交流互动,精准推送扶贫新闻信息、农业知识和技术等,并可以了解扶贫对象的需求和意见等,良性互动才能加强信息互动传递的有效性[5]。 3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精准扶贫”的相应措施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扶贫,首先要解决体制机制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自身人才资源科技优势全方位参与到文化扶贫当中去。笔者认为,地方高校图书馆可以发挥科技、资源、政策等优势,利用“互联网+”,帮实扶落实。 3.1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精准扶贫的前提在于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并且要把握其致贫原因:一是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及时与帮扶地区的扶贫组织机构、扶贫队伍等开展无缝对接,指派专人进行实地的采集帮扶对象的精准信息,建立健全和完善帮扶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二是地方高校图书馆要及时与贫困地区乡镇政府进行数据共享。基于贫困地区乡镇政府所提供的扶贫对象名单,由专业技术人才来系统化,精准分析扶贫对象的致贫原因、精神文化需求、家庭成分、年龄结构、学历水平、阅读需求、文化兴趣爱好等一系列数据信息,将其制作成为精准扶贫档案。再次,地方高校图书馆要针对精准识别扶贫对象的分析结果来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扶贫项目计划书,开展扶贫项目研究与咨询,进而能够高质量、高效率完成精准扶贫攻坚工作[6]。 3.2精准与帮扶地区地方图书馆对接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地方高校图书馆要采取多种措施来与地方公共图书馆、农家书屋、中小学图书馆做好文化、教育扶贫对接,建立精准扶贫攻坚的服务站与中转站。地方高校图书馆要通过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专业化的人才队伍来为贫困地区地方图书馆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服务,包括:技术咨询、科学技术、信息资源等。与此同时,地方高校图书馆还要结合当地社会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对接帮扶为载体来为地方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培养出大量的后备人才,并且还要帮助其及时完成数据库、网站建设及设备更新等。此外,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选派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的馆员到地方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进行挂职,以及通过QQ群、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来为提供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服务,切实提高其综合实力。再者,设立帮扶基金,安排地方图书馆馆员到高校图书馆进行有计划有目的规范性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职业水平。 3.3精准利用网络扶贫体系 “互聯网+”时代的来临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便利。地方高校图书馆要结合新形势落实新任务,充分利用扶贫网络体系来打造基于大数据的创新文化扶贫、教育扶贫体系,为精准扶贫攻坚工作作出应尽的努力[7]。有鉴于此,地方高校图书馆要结合扶贫对象的特色化需要与个性化需求,无论是信息资源的分配,还是信息资源的分类,亦或者信息资源的分析,均要对扶贫网络体系进行建立健全。在必要时还可利用高校图书馆的技术资源优势来为贫困户搭建电商平台,促使贫困户实现足不出户就可卖产品,城里人不愁吃不到“土货”,村里的“土货”也不怕无人问津,供需双向平衡,贫困户对脱贫致富更有了信心,最终实现精准扶贫路径的创新。 3.4精准调整服务方式 “以读者为中心”一直以来都是高校图书馆坚持的最终准则。地方高校图书馆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务必要紧紧围绕扶贫对象,高度重视扶贫对象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将“以扶贫对象为中心”理念全程贯穿到精准扶贫的全过程中。无论是开展何种精准扶贫工作,地方高校图书馆均要以扶贫对象的需求为根本导向,通过与扶贫对象开展详细而全面的互动与沟通交流,从而获取第一手资料,确实挖掘出扶贫对象深层次的需求,切实达到文化扶贫、教育扶贫的效果:一是地方高校图书馆要深入定点帮扶的贫困地区开展与贫困户“一对一”进行结对帮扶和“走亲戚”活动,详细了解贫困户经济来源、家庭收入、身体状况、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脱贫指导。同时,还可以积极采购或推销贫困地区农产品,建立定点团购和长期合作关系;二是在信息资源方面,扶贫对象更倾向于下载那些阅读方便、易于存储的电子信息资源,以便能够及时获取农业种植、渔业养殖、技能培训信息等资源;在图书资源方面,扶贫对象则倾向于阅读纸质图书,其主要原因在于:阅读纸质图书是一种休闲活动,而且纸质图书资源能够给读者带来较强的阅读愉悦感,尤其是纸质图书翻阅的过程中能够给人带来强烈的温暖感,这是电子书所不能替代的。有鉴于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应该紧紧围绕着当前扶贫对象的阅读需要来完善馆藏资源的建设,即:利用数字化检索系统来加大电子信息资源的建设,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对纸质图书资源进行更新与整理,尤其是要进一步加大具有地域文化、经济特色的馆藏书籍建设,形成“地方典籍库”:此外,还要对电子资源与纸质资源的发展进行综合考虑、相互兼顾,以便能够让扶贫对象享受到优质化的服务体验。 4结束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目前全社会共同参与脱贫攻坚的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秉承“特色化”与“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参与到脱贫攻坚浪潮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地方高校图书馆所参与的文化扶贫模式倡导“扶志”和“扶智”,侧重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文化的提升才是精神动力脱贫的来源,是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地方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优势,采取相应措施,开展帮扶项目,丰富文化扶贫内容,着眼于长效,落实到点滴,才能从底部稳固根基,让受扶对象扎扎实实地获得幸福感、成就感与获得感,实现贫困地区精神文明发展真“富”真“强”。 参考文献: [1]Z hong W u,Enjiang C heng. Pove rtyA JJev iatio n m t}l e P eople/sR epublicof C hina T he Im plications fo r Sino-A frican C ooperation in PovertyR ed u ctio n[J].A frican D eve Jopm entR eview, 2010, 18 (22):111-114. [2]陈辉,张全红.基于多维贫困测度的贫困精准识别及精准扶贫对策以粤北山区为例[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19 (17):109-114. [3]迟明佳.地方政府推进欠发达省份农村反贫困问题研究——以甘、黔、吉三省为例[D].东北财经大学,2015 [4]代正光.国内外扶贫研究现状及其对精准扶贫的启示[J].甘肃理论学刊,2叭6,19 (4):143-147 [5]王兴华.基于w eh2.0技术的公共图书馆精准扶贫数字文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与实现[J].图书馆研究,2018,18 (11):99-104. [6]董颖,张艳蕾,任晓辉,等.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模式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7,19 (9):25- 28. [7]郭利伟,冯永财.中外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扶贫、教育扶贫模式[J].图书馆论坛,2016,36 (9):44-51. 作者简介:查道懂(1971-),男,籍贯:安徽怀宁,学历:历史学硕士,职称:铜陵学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管理、科技情报、智能(绿色)建筑。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