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资助育人”内涵的四重维度及其实践路径 |
范文 | 沈秋欢 胡友志 摘要:学生资助工作的对象和目的所奠定的教育意蕴,可以从“隐性机制”“附带义务”与“主动建构”三个层面来理解。对“资助育人”的整合理解,应把责任培养作为与经济资助、精神激励、能力拓展并列的维度。高校资助育人“四维”模式的实现路径,是以资助育人基本内涵四重维度的理解为基础,构建支持高校贫困生发展的制度、文化与综合支持体系。 关键词:资助育人;精神激励;责任教育;四重维度 中图分类号:G 647文献标识码:A 1 “资助育人”的教育意蕴 高校“资助育人”是指将高校学生资助工作与育人相结合,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被动”接受资助到“主动”寻求发展,使资助的过程也成为受助者成长和发展的过程。就“资助育人”的“育人”蕴涵而言,应当区分“隐性机制”“附带义务”与“主动建构”三个层面。 第一,资助制度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机制”,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品德塑造。学校制度对学校生活具有型塑和规范作用,学校制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影响深远的隐性课程机制[1]。高校学生资助制度是高校人才培养制度的一部分,具有隐性的教育功能。高校人才培养不仅仅是“教书育人”,也包括“制度育人”“资助育人”正属于后者。如果学生资助制度及其执行具有人文关怀、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正观念和感恩意识显然具有促进作用。反之,如果资助制度以有意无意的羞辱、侵犯隐私、违背意愿的形式实施,即便资助对象获得了经济上的帮助,其自尊心和情感上却可能会受到伤害,从而影响其对制度的认同和感恩意识的建立。从其工作属性来说,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环节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括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为主的“第一课堂”,以实践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以及学生事务管理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大学生资助育人属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体现,也是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有效途径[2]。无论就制度层面还是资助工作层面而言,资助育人都是一种重要的高校德育资源。当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坚持诚信、关怀的原则,实行精准合理的资助对象认定制度,采用公开透明又保护资助对象尊严的操作程序,那么资助制度本身就在传递着公正、尊重、诚信等价值观念。这种资助制度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道德教育,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和践行。 第二,学习成绩作为经济资助的“附带义务”,体现了“资助”的附带“育人”功能。根据是否附带非经济义务,经济资助可以分为附义务资助和无义务资助两类[3]。实际上,在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特困补助、绿色通道、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各種高校学生资助形式中,毫不附带非经济义务的经济资助基本上不存在。主要的附带非经济义务有三种:学习成绩要求、就业定向要求和资助返还要求。其中,学习成绩要求是当前最重要的附带义务。不同性质和额度的经济资助分别对应不同的课程学习成绩要求[4]。由于学习成绩是大学生教育的核心衡量指标,将其作为资助的主要附带义务,激励了受资助学生提升学习参与度,增加学习投入,提高学习成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促进“育人”的功能。尽管这一功能是附带的,但显然是有积极意义的。而且随着资助育人的理念的深入人心,未来趋势必然是从经济资助为核心转移到学习支持为核心,即从“资助”为中心、“育人”为附带功能走向“育人”为中心,经济资助体系融入到育人体系中并成为后者的基础。 第三,从“资助”向“育人”的重心转移,不仅意味着要关注资助制度的“隐性”教育功能或附带义务,还应实现对育人体系的“主动建构”。虽然很多社会活动具有教育作用,但是有些教育作用是无意识的、附带产生甚至隐性的功能。高校资助育人要实现贫困学生从“被动”接受资助到“主动”寻求发展的目的,不仅要求资助制度是公平公正、不能以羞辱或者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形式实施,而且还要求以资助为途径或契机,进行能力的培养和品格的塑造,即彰显和履行其显性的教育功能。资助育人的教育功能体现在五个方面,分别是思想引导功能、情感激发功能、心理疏导功能、品格塑造功能与素质提升功能[5]。充分实现资助育人的教育功能,有赖于从育人的理念和原则、育人的内容和维度、育人的平台和体系、育人的模式和机制等方面进行主动地建设,建立育人的长效机制。本研究主要是在此层面上来论述资助育人的内涵与实践路径的。 2 “资助育人”的责任教育维度 责任培养是与经济资助、精神激励、能力拓展并列的不可替代的维度之一,在此基础上应当建立“四维”的“资助育人”的完整概念。 第一,社会责任维度是贫困生建立自我认同的内在要求。个体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群体中,是“个体自我”与“社会自我”的双重存在,因而也就有了个体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区分。个体能否建立健康的自我认同,不仅取决于其个体价值观,也有赖于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有研究者发现,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的概率要高于非贫困生,特别是在自我认识与评价即自我概念方面表现明显[6]。贫困生的“个体自我”在看待经济贫困时,往往把经济的贫困与自身的能力、人格、尊严等捆绑在一起,陷入一种自我否定、畏惧交往、消极避世的自卑状态,以致于不能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大学生的意义,缺乏对自身社会价值的认同;而从“社会自我”的角度来理解,经济贫困则是客观的,是由于家庭的特殊原因造成的一种暂时性经济拮据,因此应该坦然面对,并且通过积极的努力,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来缓解和改变贫困的状态,进而积极承担社会角色,担当起大学生应该履行的社会责任。因此,促进贫困生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必须处理好个体价值观念与社会价值观念的矛盾。贫困生个体价值观念的突显和社会价值观念被摒弃,使得他们不能悦纳和认同自我。针对贫困生主体性的缺失问题,需要通过强化贫困生自我意识,着力培养贫困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意识,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勇于担当责任和扮演社会角色,并使其明确责任内容与承担方式,才能实现社会对贫困生责任意识的行为期待[7]。 第二,责任感培育是贫困生实现人的自我发展需要的应有之义。贫困生具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所有需求,但是由于经济贫困、心理自卑等原因导致其在各层次需求的满足上往往具有更大难度。资助育人不仅要满足贫困生的生存需要,还要努力为贫困生受教育需要、自我发展需要和向上社会流动需要[8]的实现创造支持条件。贫困生发展需要、尊重需要、社会流动需要的实现,都离不开责任教育和品格塑造的维度。在经济资助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教育,提高贫困生在校内乃至社会的影响力,增强其社会认同感,满足其尊重需求[9]。在哲学的意义上,尊重既包括个体的自我尊重,也包括被尊重和值得被尊重,因此既需要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承认,也离不开需要个体自身的努力[10]。从个体发展的自我责任的角度来说,贫困学生个体自身的积极性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资助政策与行为的成效。资助育人促进贫困尊重需要的满足,就要加强贫困生提升自我、自强自立的个体责任意识,也要增强回馈社会、赢得他人尊重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责任教育是形成资助育人良性机制必不可少的维度。贫困生相较于其他群体,往往受到国家、社会、学校更多的经济上的资助和精神上的关爱,解决了生活困难,获得了自我发展的支持,理应在回报奉献社会方面形成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贫困学生个体自身便是学生资助的主要力量,在自强自立、自我负责方面也负有不可推卸的伦理责任。根据责任伦理的规范要求,受资助的贫困生个体的责任伦理,就是在学生资助中以对自己和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参与资助行动,在接受他助的同时积极自助,通过积极进取、刻苦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实现自我的发展,并且尽自己能力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在学生资助行动中,贫困个体的行为既要对自我负责又要对社会负责。贫困个体除了应当承担普通社会成员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之外,还由于其所受社会资助的恩泽,承载了较多的社会期待,应该努力使自己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对社会负有更多的特殊责任[11]。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贫困生个体责任教育,促进贫困生自我认同与社会责任感的共同发育,推动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这对于社会公众的捐赠资助意识和行为也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可持续地提升资助育人的社会效益和育人成效。 3 高校资助育人“四維”模式的实现路径 从理论上认识清楚“资助育人”的完整内涵,才能确立普遍的实践样态。高校资助育人“四维”模式的实现路径,是以资助育人基本内涵经济资助、精神激励、能力拓展、责任教育四重维度的理解为基础,构建支持高校贫困生发展的制度、文化与综合支持体系。 第一,从“资助”为核心转向以“育人”为核心,健全“资助育人”校内制度体系。健全精准资助制度,综合运用实地走访、个别谈话、信函索证、系统比对、数据分析、量化评估、民主评议等手段,建立和完善贫困生精准认定机制;建立资助标准与受助需求对接机制、分档资助机制,建立“身份认定、分档评级、定性评估”的动态性评估体系;完善技术方法支持,探索学校学籍管理系统、学生资助系统与民政、扶贫、残联等政府部门数据库有效对接;改进资金拨付和发放机制,充分利用现代支付方式和支付手段,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探索“隐性资助”模式,构建实质公正、维护尊严的资助制度。健全资助与育人融合制度,在奖学金评选发放、助学金申请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办理、勤工助学活动开展、“绿色通道”设立以及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基层就业等各种资助形式和环节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观教育和配套的能力培养项目,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各部门配合、各环节统筹协调、全员参与的资助育人机制。 第二,注重品质塑造和责任培育,涵养“资助育人”的校园文化。资助育人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资助育人全过程,建设“资助育人”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培育感恩文化,教育和引导受资助学生知恩感恩、饮水思源,对祖国、社会和学校的帮助怀有感恩情感,不要把受资助当作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引导受助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服务,自觉传递爱心、回报社会;弘扬奋斗精神,深入开展励志成才教育,培养贫困学生自强自立、对自我负责的品质;深入开展社会责任感教育,促进大学生对自我负责和社会负责感的共同发育,指引受助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和智慧改变处境,健康成长、建功立业、勇于担当,为家庭、社会和国家做出奉献;弘扬诚信文化和劳动意识,深入开展诚信教育、金融常识教育、义利观教育,培育学生树立健康的成才观、就业观、权利义务观和价值观。在资助文化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奖助学金申请发放、助学贷款办理、勤工助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等契机,采用“自强之星”评选、优秀贫困生事迹报告会、主题教育活动、政策宣传活动、校园氛围营造、资助评价体系等多种形式,结合公平公正的资助制度文化和资助育人工作者的表率作用,积极培育涵养公平、诚信、感恩、责任、励志的资助文化,为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条件,使贫困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品格。 第三,为贫困生自我发展提供综合支持,打造“资助育人”综合平台体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专门设立面向贫困生的心理疏导平台,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贫困生必要的精神关怀和思想引导,缓解其心理危机、精神压力和情感困惑,构筑贫困生成长成才的保障线;开设人际交往能力培训课程与抗挫能力培训课程,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相关技巧,形成处理挫折的正确行为方式;组织开展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团体互动中达成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省察。在高校的勤工助学平台、实践技能培训平台、社会公益劳动平台、志愿服务平台、校外实习实践平台、创业就业平台等实体性平台建设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给予贫困生更多关注和倾斜,为他们的兴趣培养、视野开阔、素质锻炼、能力提升提供更多的机会条件和现实保障,推进资助育人功能的有效实现。 参考文献: [1]叶飞.学校制度生活与公民品质的培育[J].教育发展研究,2016 (8): 27- 32. [2]段玉青.全员育人视域下的大学生资助育人机制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7 (5):164-168. [3]宋飞琼.高校学生资助方式:性质的重新界定与功能的开发利用[J].教育发展研究,2016 (13):48-55. [4]徐国兴.大学生资助体系完善策略探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8 (1):14- 18. [5]黄素君.高校贫困生资助育人功能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13. [6]时特林.贫困大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江琴.追求主体性的存在—— 高校贫困生自我的接纳与认同[J].长春大学学报,2014,24 (2):226-230. [8]徐惠忠、程显毅.高校学生资助提升育人绩效的理论依据和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5 (1):54-57. [9]韩红柳,王飞通.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 (22):81- 83. [10]高兆明,人道主义:谋划与生活——关于中国道德现状认识的方法论问题[J].哲学研究,2013 (2):101- 108. [11]刘幼昕.学生资助制度的责任伦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8.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学生资助专项2016年度重点资助课题《高校资助育人的“四维”理论框架与实践途径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x - a/2016/06):南京中医药大学2016年度教师教学发展专项课题《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情境教学法在公共管理类课程中的应用研究》项目资助(编号:nzyjsfz- 201611)。 作者简介:沈秋欢(1980-),女,籍贯:江苏常熟,职称:讲师,学历: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公共管理学;胡友志(1982-),男,籍贯:江苏淮安,职称:副研究员,学历: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