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搭建高校外语文化综合实践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
范文 | 鲁承龙 李洁 摘要:高校如何利用第二课堂搭建高水平校园文化综合实践平台,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把校园文化活动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专业学习及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育人功能,一直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广东海洋大学外语文化艺术节”建设为例,从活动建设的目标与思路、活动建设的过程与方法、取得的成效和经验三个方面来介绍高校外语校园文化综合实践平台的建设,对高校校园外语文化综合实践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校校园;外语文化艺术节;综合实践平台 中图分类号:H 09文献标识码:A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实践和运用,在高校校园利用第二课堂把校园文化活动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专业学习及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自2003年至今,广东海洋大学外语文化艺术节己连续举办了15年,围绕以加强外语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助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以营造外语文化氛围为特色,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主要形式,为热爱外语、学习外语、提高外语实践能力的同学提供了广阔舞台,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目前,广东海洋大学外语文化艺术节已打造成為包括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翻译大赛、外文歌唱比赛、英语歌舞剧比赛、英日语配音大赛、英语技能综合应用大赛、英语辩论赛、英日语征文比赛等多项活动在内的校园特色文化品牌活动,具有导向鲜明、专业性强、影响力大、覆盖面广、载体丰富、持续时间长、活动效果好等特点。 1 外语文化艺术节活动目标与思路 外语文化艺术节将校园文化建设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实践应用的重要环节来抓,在充分考虑在校学生外语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努力将校园文化活动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专业学习及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重点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和育人功能。外语文化艺术节包括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翻译大赛、外文歌唱比赛、英语歌舞剧比赛、英语征文比赛、英日语配音大赛、英语综合技能大赛、英语辩论赛等在内的一系列活动,为学生在听、说、写、读、唱、舞、演、辨等外语技能的学习和应用方面提供了多彩的舞台。这种外语文化综合实践平台第二课堂的搭建,可有效将第一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应用,有力促进第一课堂的学习实践,进一步增强学生外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和实践了“以赛促学”的外语文化活动模式,从而带动良好班风、学风、院风和校风的形成。 2 外语文化艺术节实施方法与过程 2.1 学院高度重视,精心策划实施 外语文化艺术节一直贯彻落实校园文化活动对专业学习、实践能力和道德素质培养的“三促进”作用,每年特地安排专业骨干教师和辅导员组织学生干部策划、开展外语类校园文化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翻译大赛、英语歌唱比赛等外语类系列活动,每年外语文化艺术节活动实施前,均成立由学院院长担任组委会主任,学院领导和学院骨干教师参加的艺术节组委会,紧紧围绕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科学统筹安排,精心策划流程、有序安排工作、大力宣传发动、有效开展活动,保证了活动中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正确导向。 2.2 教师全程参与,注重专业实践 专业教师的参与是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为避免活动过于娱乐化和艺术化,每年的外语文化艺术节各项活动,学院都邀请专业老师对活动的主题、活动的内容、活动的形式及活动实施给予指导,保证其专业性。按照艺术节活动安排,学院各系部室分别承担1-2个活动的指导工作,由他们选派专业教师及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初、复、决赛的评委,许多竞赛的题目材料来自于实际生活和商务实例,实例的应用对帮助学生更多接触实际,更好实践应用,更快掌握技能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反之,通过比赛的师生互动,教师了解学生需求,掌握应用上的不足,可反思教学,又达到了“以赛促教”的目的。 2.3 活动覆盖广泛,全员宣传发动 学校主要有英语和日语两个语种。目前,学校有疯狂英语联盟、英语之家、英语俱乐部、日语协会等四个外语类学生社团,外语文化艺术节与学生社团紧密联系,除了通过在学校悬挂宣传横幅、海报、学院微信公众号平台、易班、官方BBS、微博等平台对活动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外,还积极联系各社团主要负责人及各任课教师利用多种渠道对活动进行发动宣传,保证来自全校各个学院、专业、年级的更多的同学能够更及时、更深入地了解认识活动的情况,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参加,有效提高活动的覆盖面和参与度。 2.4 深化活动内涵,不断提升质量 外语文化艺术节从举办之初的只包括英语演讲比赛、外文歌唱比赛两个活动项目,持续时间仅仅一周,发展到目前包括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翻译大赛、外文歌唱比赛、英语歌舞剧、英语征文比赛、英日语配音大赛、英语综合技能大赛、英语辩论赛共8个子活动,拓展到学校现有的两个外语语种,活动覆盖外语学习的听、说、写、读、译、唱、舞、演、辨等各方面能力培养,时间跨越整个学年,主题结合社会热点、大学生成长成材和感恩励志等时代题材,集思想性、专业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娱乐性等一体,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应用和提升外语实践能力。 3 工作成效及经验 3.1 工作成效 3.1.1 发挥了校园文化活动的导向功能和育人功能 外语文化艺术节举办15年来,共开展各场次比赛达230多场次,参与人数3.2万多人,近5年每届参与人数均超过2000人次,一批批外语爱好者和外语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将课堂学习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充分展示个人风采,有效提升了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外语文化艺术节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英语学习热情,在丰富外语第二课堂,营造浓厚外语学习氛围的同时有效推进了第一课堂的学习,实践了学生的外语应用技能。近5年来学院学生先后获得包括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一等奖、广东省翻译大赛一等奖、广东省英语写作大赛特等奖、广东省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等在内的省级以上奖励52项。 3.1.2 发挥了校园文化活动的激励功能和凝聚功能 外语文化艺术节自开展以来,一直注重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激励和凝聚功能,通过活动立项和团队参赛等形式增强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和集体意识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梦想,不断创新,从而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外语文化艺术节每个活动均成立项目组,设立项目组负责人,以团队的形式开展工作,对团队实施奖励政策。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活动,周密安排各个环节,并一起面对和解决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体会工作过程的酸甜苦辣,最终切实强化了学生干部队伍的决策执行能力和团体精神,学院团委学生会干部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外语文化艺术节中的英语歌舞剧、英语翻译大赛、英日语配音大赛、外文歌唱比赛等均需以团队形式参赛,特别是英语歌舞剧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参赛,作为参赛团队的每一员,在参与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认同感和强烈向心力、凝聚力和集体意识。正是在这种凝聚功能的作用下,在民主、和谐、融洽的人际环境中,学生群体的每位成员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表现出合乎群体准则的自律性和组织原则性。 3.2 取得的经验及思考 3.2.1 外语文化艺术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有益补充 课堂教学一直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以书本知识为主要媒介、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方式,外语文化艺术节以其汹涌澎湃之势,更具有先导性、时代性、实践性、专业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吸引着学生的积极参与,影响和塑造着他们的精神靈魂。外语文化艺术节各项活动有效巩固、强化和拓展了英语的课堂教学,扩宽了学生群体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补充延伸了课堂教学,又超越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距离,同时更好地体现了思政教育的发展性、内在性、综合性、时代性和长期性。 3.2.2 外语文化艺术节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有益形式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强调单向生硬的灌输教育,只强调了理论内容的学习,却忽略了教育的多种形式。外语文化艺术节满足了大学生广泛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通过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学生找到了展现了个人能力和风采,满足了个人兴趣和爱好的舞台。在外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的引导和调控下,使得感性教育和理性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渗透,从而让学生在特定的内容和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和影响,最终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3.2.3 外语文化艺术节是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绩效管理的有效案例和有益实践 外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持续时间长、活动覆盖面广、内容形式多样,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才能顺利地开展活动,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我们在活动中实施了项目绩效管理方式,在重点发挥好组委会的领导作用、专业教师的指导作用、团委学生干部骨干的执行作用外,还主要借鉴和实践了公正团体法、激励与约束机制等管理方法,通过建立项目的管理机制,鼓励学生在民主参与,在师生协作的活动过程中发展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大力提高了项目的绩效水平和执行力,保证了活动的高效运作。 参考文献: [1]刘开源,叶旭洋.论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1(7):119-120. [2]王超.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探究[J].吉林教育,2018 (Z1):64- 65. 作者简介:鲁承龙(1986-),男,籍贯:山东临沂,学历:硕士,职称: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李洁(1989-),女,籍贯:江西萍乡,学历:硕士,职称: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党建。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