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citespace的“过劳”国内外文献可视化分析
范文

    张维敏 唐昌敏 杨珂 张祝

    

    

    

    摘要:采集CNKI(中国知网)和Pubm ed等文献数据平台442篇文献,综合运用C 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2008-2018年间过度劳动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关键词、作者和机构等进行知识图谱绘制。目的在于探索国内外对于过度劳动现状的研究并以知识图谱形式呈现,图谱中标签字号越大,说明该关键词是此领域研究的关键节点。通过对图谱的深入研究,探究“过劳”研究的关键路径和潜在趋势,以期为我国学者在“过劳”研究领域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过度劳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知识图谱

    中图分类号:G353.1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过度劳动逐渐成为了社会舆论的焦点。为了跟上时代步伐与经济的发展水平,各行各业的工作越来越精细化。其中不乏有为追求高额资本回报,驱使劳动者“过劳”的单位。2018年两会期间,热门议题中有一项是遏制过度加班文化,避免“过劳死”悲剧的产生。意在呼吁政府部门切实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严惩拒不执行标准工作制度的用人单位[1]。虽然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但大国的崛起却也伴随着过度劳动问题的产生。目前国内外学者对“过劳”问题进行了多学科、多视角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系统地针对某一特定群体开展“过劳”评估,以及形成机制研究和危害风险研究较少。为了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关注“过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基于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再结合当下研究热点,更好地揭示“过劳”研究的演进方向和知识拐点,帮助学者更好地了解国内“过劳”研究的进程[2]。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基于CNKI(中国知网)和Pubmed等文献数据库平臺,以“过度劳动”为主题词进行期刊检索,以2008-2018年为时间界限,检索近10年间公开发表的文献,其中,在中国知网平台共检索到246篇文献,Pubmed平台共检索到196篇文献,共计442篇文献。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法提炼出所需素材,并进行归纳、总结,为本研究提供基础的理论依据。

    1.2.2 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

    结合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提高本研究的严谨性、准确性与真实性。Citespace结合了可视化图形和序列化谱系的优点,可提供切实有效的参考价值[3]。为此,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作为主要研究工具,对国内外过度劳动相关文献的关键词、作者和机构进行知识图谱绘制。通过分析相关信息,探测研究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了解国内外过度劳动的研究状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关键词知识图谱分析

    关键词作为论文中有实质意义的词汇,极具研究的内容特征。通过关键词的检索,可以迅速且清晰地获得某一领域研究的热点信息。

    图1是CNKI数据库中国内有关过度劳动的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通过对高频率出现的关键词进行合理地归纳、总结,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的热点领域主要集中于过度劳动、“过劳死”、工作时间、形成机制等方面,研究的热点群体主要偏向于劳动者、农民工、高校教师等。说明了国内学者们集中关注某特定人群的过度劳动状况及过度劳动的负面作用,且关注的领域较为狭窄。CNKI平台中国内过度劳动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1。

    从图2可以发现,Pubmed数据库平台上关于Overwork的外文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中,研究热点集中于cardiovascular disease、workplace、obesity、overwork weakness等,表明国外学者们更加关注于研究过度劳动对工作者造成的各个层面的不良后果。Pubmed平台中国外过度劳动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2.

    对于“过劳”的不良影响,国内外学者主要是从个人、企业和经济社会等角度来展开研究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企业成本增加,包括安全事故、员工离职等;二是家庭和谐受到影响;三是社会民生问题,包括就业挤出效应、环境污染等。另外,从劳动者个人角度来看,过度劳动会带来心理、身体和重症疾病等健康危害。

    2.2 机构图谱分析

    图3是CNKI平台中国内过度劳动研究文献机构的图谱分析,过去十年间,国内从事过度劳动研究的机构大多分布在高校及科研院所,且以经济学领域的学者居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杨河清2007年开始研究“过劳”问题,当时我国仅9人从事相关研究并撰写成文,未对过度劳动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而今,各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过劳”问题加以重视,体现了劳动者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引发相关学者的研究兴趣。相比之下,其他领域的相关学者对过度劳动进行研究的较少。CNKI平台国内过度劳动相关文献的机构聚类图谱,见图3。

    反观图4关于Pubmec平台国外过度劳动研究文献机构的聚类图谱,在过去十年间,国外学者从事过度劳动研究的机构大多分布在以医学和公共卫生为主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从收集到的资料文献中作者发现,国外对于过度劳动的研究起步早,已经成熟到了一定程度,因而转向对特定群体、特定领域进行研究,且国外学者更加热衷于深入研究过度劳动对健康的影响及危害。可见,只有经济水平和上层建筑稳步发展,社会才能有更多的资源去关注更多成员的身心健康。Pubmed平台国外过度劳动相关文献的机构聚类图谱,见图4。

    2.3 作者图谱分析

    图5为CNKI平台中中国在过度劳动研究领域的文献作者的聚类图谱。标签字号越大,说明作者对过度劳动的研究的频次越高,在本领域的学术相关性越强。作者间连线较少,则表明作者之间的相关联系不多。本聚类图谱结果显示,来自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杨河清、王丹与孟续铎,西安邮电学院的王艾青,江苏师范大学的费均玲是该领域发文量排名靠前的学者。通过作者与作者间的连线可以看出,国内本研究领域的学者有着特定的合作对象,体现出我国本领域的研究学者间缺乏合作。其原因有二,一是学者需要思想碰撞、交流合作的系统平台以实现合作模式;二是当代青年学者过于在意竞争,忽略了合作共赢所带来的效益。CNKI平台中国过度劳动相关文献的作者聚类图谱,见图5。

    而图6为Pubmed平台中过度劳动研究外文文献作者的聚类图谱,可以很明显看出,研究“过劳”领域的日本学者居多,且作者之间的学术相关性较强,研究者与研究者之间的合作也较为紧密。自日本学者森冈孝二(1989)统计日本“过劳”死的人数总量高达1.17万,高于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人数后。日本国家对“过劳”领域的研究给予了高度重视。但疲劳与“过劳”的概念较为模糊、难以辨析,二者界限也不明朗,临床也难以界定。目前,日本已有众多知名专家学者设计出可以测评劳动者“过劳”程度等级的量表,加以区分疲劳与过劳。如自觉症状调查表、蓄积疲劳症候指数调查量表、劳动者的疲劳蓄积度自己诊断调查表等,经国内外学者的争相论证,确证有效。张振祥(2003)、黄河(2009)等国内学者也将其引进,并进行调整,整合出了适应我国国情的测评量表。值得一提的是,国内学者薛晓琳运用FSAS量表评定不同人群疲劳程度、类型及特征,为“过劳”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Pubmed平台日本过度劳动相关文献的作者聚类图谱,见图6。

    3 “过劳”的研究价值

    “过劳”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减轻我国不同层次人群的“过劳”状态。据研究表明,我国“过劳”问题愈发严峻。过度劳动在我国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但是“过劳”不仅是一种现象,还是一种行为和结果,即超负荷的工作行为、职业倦怠、健康伤害的统一[4]。劳动者作为“过劳”的主要人群,社會生产的构成要素与主力军,对社会生产水平有直接的影响,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不容小觑。“过劳死”早已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问题,已上升到了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的层面[5]。学者王艾青(2007)在其报告中提出,国内的小时薪酬水平远低于标准薪酬水平,劳动者为获取更多的薪酬,主动、被动地加长劳动时长。当薪酬总额达到一定水平,雇人单位采取减少员工、加大工作量的措施以保证资本收益。此类做法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过度使用,进而导致了就业挤出效应[6]。种种研究从正反面印证了过度劳动于社会、于个人而言,均无益处。

    虽然目前我国还未将“过劳”纳入法律范畴,但为了防范和减少“过劳死”事件的发生频率,政府相关部门已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劳动者的规章制度。如《劳动法》中明确规定八小时工作制,法定节假日应安排劳动者休假,加班的报酬不低于三倍等。可见,我国政府对待“过劳”问题也逐渐提高了重视程度。鉴于我国在“过劳”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过劳”领域的研究成果不及国外个别发达国家丰富。但经众多学者的努力,“过劳”领域研究的整体态势良好,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4 总结

    综合以上各方面的综述,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总结如下。

    第一,国内研究学者的研究对象较为零散,研究范围略狭窄。且国内开展科学评估测量方式的“过劳”研究较少。也较缺乏对存在“过劳”问题的新兴群体的研究,如程序开发维护人员、互联网从业人员等。

    第二,国内“过劳”研究者间联系少,缺乏合作,未能形成系统的研究网络。对“过劳”问题的研究内容过于单一。相比于日本,日本的研究经验较为丰富,值得借鉴。

    第三,国内外学者对于“过劳”问题缺乏系统性研究。目前国内“过劳”问题尚未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研究格局,此现状亟待改善。毕竟“过劳”应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更应从系统化的视角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符启越.职工“过劳致死”基本法律间题研究[D].青岛大学,2018.

    [2]Chen C.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 sand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for Inform ation Science andTechnology,2006, 57(3):359-377.

    [3]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4]石建忠.“过劳,研究视角的比较和研究范式初探[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2):93-101.

    [5]王素芬,陈晓冬.“过劳死”的日本立法与我国镜鉴——兼及对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修正[J].行政与法,2018(02):100-104.

    [6]王艾青.过度劳动及其就业挤出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7(01):45-4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输入—输出”系统模型的我国医护人员“过劳”评估、形成机制及危害管理研究》项目编号:716030770

    通信作者:唐昌敏(1984-),女,籍贯:湖北武汉,学历:博士,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21: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