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对建设“以人为本”型大学的理论探索 |
范文 | 梁松驰 摘要:为建设“以人为本”型大学,本文通过研究文献,从理论上提出优化课堂模式、提高学校对学生社团的重视度、优化学生社团的结构与制度、构建“大学事大学生管”的校园管理形式等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我国大学师生比例失调、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大学生意识形态容易遭到侵蚀等问题。同时,缓解了大学行政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压力,将他们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进行研究和创新。 关键词:以人为本;创新创业;课堂模式;学生社团;校园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首次以文字形式提出“以人为本”理念。可见“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思想的结晶。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即“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具体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解决了为什么发展和依靠什么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明确,大学發展是为了大学生,也要依靠大学生的辩证关系。 中国大学现行的教育与管理模式存在许多不足,如课程模式固化单调、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够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足等。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通过研究前人理论和实践成果,从理论上提出优化课堂模式、提高学校对学生社团的重视度、优化学生社团的结构与制度、构建“大学事大学生管”型校园管理形式等方案,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让大学生有更多机会去表现自我、发掘自我和锻炼自我。 1 大学传统教育与管理模式问题分析 1.1 课堂模式固化单调 我国大学课堂传统模式存在三大特点。第一,大学师生关系不合理、不协调甚至严重失衡一直是大学教育的一大短板,相对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1:20的师生比例关系,我国师生比例通常为1:60-80。每位老师的精力有限,不能对每位学生都熟悉照顾,实践证明,一般只能同时顾及15-20名学生。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关注,使得他们缺乏锻炼自己的机会,甚至对课程学习出现障碍,对上课失去兴趣。第二,部分老师只重课程知识教学,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帮助学生建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第三,部分老师不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没有尽力为学生创造创新创业的实践机会,导致学生创新创业机会少、能力弱。当代中国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老师只重理论知识培养,没有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没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导致课程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学生听不懂。 1.2 学校对学生社团不重视 虽然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生社团来锻炼自身,但就学生社团现况而言,学校对学生社团不重视,学生社团本身存在不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应有的效能。 学校缺乏领导、管理和系统协调社团的专职部门,二级院系分团委书记也多为兼任的职位,导致学生社团过度自主化。学生社团的性质、宗旨、任务、活动开展等基本上由学生自主确定,而学生本身的团建意识和能力相对专业管理人员较弱,这就有可能导致部分学生社团缺乏正确科学的理论指导,性质逐渐模糊,宗旨、任务渐渐改变,甚至文化畸形化。例如,学校对学生社团的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就会导致学生社团建设、活动开展费用严重缺乏,使它们被迫对外进行大量的赞助合作活动,一些学生社团法律意识相对薄弱,法律知识相对缺乏,学校监管不到位,就有可能与赞助商产生法律纠纷甚至被不良分子利用。 学生社团本身存在结构、制度不完善等问题。比如负责人选拔制度不合理,部分学生社团负责人甚至产生于私自指定等内定方式,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社团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导致学生社团文化氛围不健康,社团缺乏凝聚力。大学社团众多,少则20-30个,多达200甚至更多。但是学生社团之间的关系并非融洽,有些学生社团自成立以来可能互不相知,有些甚至是关系恶劣。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社团的指导老师或部门之间有间隙,二是学生社团的目标、性质、文化相异甚至冲突。学生社团与二级院系团支部之间也存在沟通、协调不到位的情况,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第二课堂”和“第二团支部”的效能。 1.3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机会少、能力低 虽然国家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力度逐渐在加大,每年都会在高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攀登计划等项目,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缺乏机会和相应的能力。原因主要有,一是学生没有建立起创新创业的自主意识和习惯,所以光靠每年一次的比赛很难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持续性培养,很多学生甚至直接到网上照搬几个项目“交作业”。二是学生平时创新创业的机会太少,学校对创新创业课程要求不高,使得部分教师不重视此类课程,以期末交一份作业为任务完成的标志,没有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课程毫无成效。三是老师没有带着学生做研究的意识,所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仍然较低。 2 解决方案 2.1 优化课堂模式 大学作为打基础的园地,必须让学生实实在在学到知识。因此,必须要优化课堂模式,尽力克服传统模式的弊端,建立高效率课堂。比如把学生分组,这样就可以把一个大班分为几个小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学习。这种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此外,课堂尽可能多地与学生互动,多提问,切忌单方向授课。要结合专业行业的动向,吸引学生注意,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气氛。 老师必须重视思政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到课堂上去,养成时常关注学生思想的职业习惯。特别警惕不法分子以传教、开展活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因此,建议每位老师都要建立一个课程学习的群聊,利用网络实时解答学生疑问,同时做好思政教育工作。 老师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有条件的老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做研究,这样还可以把老师从诸多琐事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精力做更专业的研究改进。比如,让学生修改论文模板、打扫卫生等,且边做研究边教学生做研究。这种模式可以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 2.2 提高对社团的重视、优化社团结构和制度 学校必须提高对学生社团的重视度,把学生社团的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社团是学生能力锻炼的园地,是不断提高素养能力的园地。因此,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社团建设的支持,尽可能为其提供更方便、更有利的发展条件。 学校应设置专门的社团管理部门,对社团发展进行科学指导。社团管理部门还应加强社团学生的思政教育。此外,还要建立社团发展的激励机制、压力机制、约束机制、保证机制和竞争机制。通过每年评出优秀社团、发展优秀的社团学生为黨员等方式激励社团自身积极向上发展:定期对社团进行考核,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整改,仍不合格,要考虑撤销,要给予社团压力,让其不断改进自身不足;制定适用于每个学生社团的公共守则,规范学生和社团的行为;加大对学生社团的物资投入,理顺学生社团与二级院系之间的关系,使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设定一些竞争项目,规定优秀的社团可以承办一些活动,打造一个良好的学生社团竞争环境。 大学可以建立学生社团与学校行政部门的合作关系,可以吸纳部分社团学生到勤工助学的岗位上去,这样既可以指导学生社团发展,减轻行政人员的工作压力,又为大学生创造了锻炼能力的机会,还有助于贫困学生成长。对于工作能力突出的学生,还可以通过开展相关评测工作,评测通过后毕业可留校工作。现今大学注重学历,招录行政工作人员要求硕士研究生以上,但学历不等于能力,社团学生在校学习三年或四年,对学校比较熟悉,勤工助学三年或四年,对专职工作比较熟悉,完全有能力胜任工作。 2.3 构建“大学事大学生管”管理模式 大学现行管理制度多为行政人员单方向行政模式,这种模式犹如“上授下听”式课堂模式,压制了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理念,让学生多参与到学校建设中去。“大事学校决策,小事学生来做”,构建“大学事大学生管”校园管理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校园建设的积极性,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机会,有利于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例如,把学校的饭堂和商店以创新创业项目的形式交由毕业学生管理,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这改善了以往食堂私定高价的高利润运营模式,饭堂实实在在变成了学生营养供应的好地方,保障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3 结束语 争创一流大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大学生的发展是大学发展的体现。必须明确大学发展为了大学生,也依靠大学生,牢牢抓住大学生发展的问题,努力创建一个培养大学生专业知识、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环境。大学要把培养更高水平的优秀大学毕业生作为学校的第一目标,结合时代,不断创新,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增光添彩。 参考文献: [1]韩雪莹,姜春云,杨蕊.高校社团建团机制与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9,5(05):39-40. [2]葛璐琦.加强职校学生社团管理培育优良社团文化探微[J].成才之路,2019,13(08):7. [3]周纯.高校学生社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29(02):45-48. [4]耿卉.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博览, 2019,8(05):296. [5]吴杰.高等院校学生社团活动与校园文化传承创新研究[J].管理观察,2018,22(34):141-142. [6]吴同,仲社.国际化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为例[J].湖北开发职业学院学报,2018,31(22):32-3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