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方法探析 |
范文 | 刘哲 摘要:在鱼龙混杂的新媒体信息传播形势下,大学生在主流意识形态构建、正确价值观树立和是非观念明确等方面受到了冲击。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两方面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可以“抢占”大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实现课上课下无缝衔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利用新媒體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搭建包括门户网站、社交网站、移动终端APP在内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要建立危机预防机制;要提升教育工作者新媒体使用能力,建立新媒体教育团队,摸索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讲话突出强调了新媒体新技术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新媒体媒介层出不穷。年轻的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新生事物、对新信息获取需求量大,因而对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载体的依赖性较强,微信公众号、微博自媒体、抖音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平台成为他们获取信息、进行社交和娱乐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正在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分析新媒体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动态的特点,把握住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才能更好地适应并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出可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1 新媒体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受到的冲击 相比于有着系统把关机制的传统媒体,以时效性强、准入门槛低为特点的新媒体在信息发布、传播的过程中掺杂了很多未经筛选的、良莠不齐的信息,经常阅读、传播这样的信息,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必定会产生一定冲击。新媒体形势下,大学生思想在以下几个方面受到了冲击。 1.1 主流意识形态的动摇 如今的新媒体平台上有着成千上万的自媒体,他们每天使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传播海量的信息,消解着权威的信息渠道,形成了“去中心化”的传播状态。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也被这些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冲击,这些巨量的、参差不齐的信息中包含了很多碎片化、非理性的声音,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一些新媒体平台上的内容刻意丑化、贬低核心价值观,并通过对西方一些“普世价值观”的虚假夸大来混淆价值认知本来就模糊的青年大学生,比如过分宣扬所谓的“自由主义”,给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一定威胁。有一部分大学生受其不良影响,爱国主义偏激,对我国的党情国情等一些问题认识不深,缺乏理想、信念和责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出动摇和不确定性的特点。 1.2 价值观的迷茫 鱼龙混杂的自媒体常搭载着新技术的传播形式和渠道,以各种眼花缭乱的媒介产品形态刻意推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价值取向,提倡物质享受和功利主义,宣传利益就是一切的观念,使不谙世事的青年大学生易陷入追求物欲、追求享乐的泥淖,功利化思想严重。比如备受关注的一系列大学校园“裸贷”事件,就是一些大学生为了实现提前消费的目的,连正常的礼义廉耻都可以抛弃的现象。 一些新媒体平台为了吸引眼球、追求盈利,一味推送炫富、拼爹等价值观歪曲的内容,在这些不良内容的误导及影响下,一些大学生缺乏奋斗精神,推崇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渴望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等,价值取向更加迷茫和消极。 1.3 是非观念的模糊 在全民共享网络的时代,对于一些新媒体平台而言,只要可以增加阅读量、增加经济利益,低俗色情内容、虐待行为、揭露个人隐私等无所不用其极,这些内容常常挑战伦理道德底线,甚至突破了法律“红线”。不加区别地经常观看这些内容,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卜分有害的。 一些混淆是非的网络乱象对于大学生的是非观产生了影响。如一部分靠哗众取宠、“秀下限”来博眼球的“网红”为了搏出位,制造话题,“语不惊人死不休”,以扭曲的善恶是非标准评论社会话题和时政热点,他们不惜对穷凶极恶者拍手叫好,对无私奉献、见义勇为的行为讽刺、嘲笑,对主流价值观调侃、恶搞,贬低革命英雄、恶搞伟人等,黑白颠倒、美丑不分、善恶不辨。尚在成长中的大学生,是非观本就稚嫩,易受误导,迷失善恶是非评判的准则。 2 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2.1 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 第一,扩大教育内容的覆盖面。利用新媒体维度广的特性,打破传统的只在教室里通过有限材料进行教学的缺陷。通过人民日报、共青团在线、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官方新闻门户网站进行时政和政策教育;通过教学单位、学生组织等自建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等新媒体实践形式为在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提供帮助辅导;通过在线互动心理咨询、交互式征兵宣传等进行多维度理想和信念支持。 第二,扩大受教育者的覆盖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根据大学生的自身需求通过新媒体平台寻找适合信息、进行交流互动学习、规划专业发展前景、学习前人总结的观点、学习其他领域的知识,从而满足不同需求不同专业群体学生的教育实际问题,完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趋于合理。 2.2 实现课上课下无缝衔接 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已从图书、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转变为以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方式为主。年轻、时尚的大学生群体追求获取信息的快捷便利和信息形式的多元化、动态化,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多样。 为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快速、即时、便捷的特性,从大学生手里“抢”时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借助移动终端APP实时发布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时政新闻、理论动态、政策方向、在线公开课等内容,通过H5、VR、AR等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增强互动性和时效性,占据大学生的碎片时间,并且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参与互动。通过有效地占据碎片时间,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实现无缝对接。 2.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为教师“宣讲式”教育和学生“被动式”被教育,僵化不灵活。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实现点对点、交互式的新教育模式形式,有利于对大学生开展个性化、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适应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 第一,个性化和针对性的内容教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别大学生多样化的接受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内容集成,运用新媒体教育手段因材施教。学生可以通过APP等新媒体平台自主学习、查漏补缺。 第二,及时互动、反馈,进行个体辅导和关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课堂讲授、提问与回答问题、布置作业与批改作业等形式获取教学效果的反馈,对学生的思想波动和心理成长关注较少。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可以与学生有效互动,及时获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效果,同时对大学生个体进行思想關注,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错误价值观的形成,及时进行正确“三观”的引导,取得更佳的教育效果。 3 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析 3.1 搭建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 要在新媒体背景下牢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权,利用新媒体平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无缝隙、全覆盖、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搭建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平台。 门户网站。以学校为主导,或以思想政治教育公共教学部为主导,进行门户网站建设。内容应包括时政速递、政策解读、思想社区、文化骆药、大学生公开课及人民日报、共青团在线等官方网站的链接。方便学生检索,引导学生学习、阅读。 社交平台。通过(阅群、微信群、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账号、人人小站、豆瓣小组等社交新媒体平台,构建与学生沟通的途径,充分发挥社交新媒体平台在学生工作中的教育、引导和管理功能。 移动终端APP。研发和使用多种移动终端APP,搭建移动化、立体化、便捷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不受时间、地域限制地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反馈。 3.2 建立危机预防机制 新媒体平台的信息内容具有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特点,虚假、负面、价值观扭曲的信息普遍存在,而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具有快速便捷、易于接受的特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极易受到冲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对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心理成长做好危机预防。 高校可以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中心,利用最新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对大学生在新媒体中的思想动态进行有效监控。及时发现危机与问题,利用门户网站、社交媒体、移动终端APP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正面教育和引导,尽量避免新媒体附带的不良信息、网络游戏、快餐小说等产品使学生沉迷,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注意开展理想信念、普法教育,网络安全意识等方面的教育。 3.3 提升教育工作者新媒体使用能力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拥有较强的新媒体使用能力,较好地掌握新媒体信息获取和新媒体平台运营的操作技术,真正做到熟悉新媒体、懂得新媒体,才能借助新媒体平台,取得更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为了构建有效运行且教育效果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应对内容繁杂的运营工作,需要建立新媒体教育团队。由政治素质高、理论能力强的教师负责内容管理,由技术能力强、操作熟练的教师负责平台的更新、回复等日常维护工作,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一项系统工程,不断掌握新技术,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摸索出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机制。 参考文献: [1]李林英.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新知新觉)[N].人民日报,2017-01-10(7). [2]原黎黎.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路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7. [3]李翔.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5(12):358.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注:本文系南阳师范学院校级课题“利用微信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探析”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SZ20170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