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全民记者”时代大学生新闻素养教育调研 |
范文 | 乐芬芳 摘要:加强大学生的新闻素养教育,可理性回归学习者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双重价值,回应“全民记者”时代“责任公民”养成。根据调查及相关资料,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探讨浙江省非新闻院校开展新闻素养教育的总体情况、教育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尝试回答新闻素养教育的现实状况、分析原因、探讨策略。 关键词: “全民记者”时代;新闻素养;新闻素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 214.2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亟须提升劳动者素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教育是“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也是成功实现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关注教育质量是此框架的重要内容。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新闻使用者”,需要考虑到新闻责任的重要、理性判断新闻内容、严肃对待新闻生产和新闻传播等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新闻素养教育,可增强现代大学生的思考、批判、表达、创新等竞争力,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未来公民的素质,可理性回归学习者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双重价值,以至回应“全民记者”时代“责任公民”养成。 2 新闻素养教育的相关研究 关于新闻素养的研究始于1995年,十年间,学者们从新闻素养的功能、内涵、结构等基本理论问题的一股研究路径出发,回答了“新闻培养为什么”和澄清“新闻素养是什么”。首先,功能研究回应了我们提倡大学生新闻素养培养这个出发点。研究早期,学者邓讽从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指出,加强新闻素养是时代和社会对现代高校学生的要求,是强化“专业技能”“可迁移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的诉求。 研究近期,学者们从全民新闻时代的背景出发,倡导我们关注全民新闻素养培养的功能性。学者马献忠和陈力丹从社会学意味的关系:可能掌握的新闻控制权和把握这种控制的能力的角度,回应了新闻素养培养的功能性。学者李传营从传播学的角度:新闻制作的普遍性、新闻传播的大众性、传播工具的多样性、信息接收的广泛性等新闻传播新特点,回应了新闻素养培养的功能性。从新闻专业人才的新闻素养扩展到全民新闻素养的培养区间里,高校大学生的新闻素养培养不言而喻地展现可能性和重要性。 紧跟功能性这个前提问题而来的是新闻素养的内涵问题,大多数学者因为研究对象不同:专业新闻人士、公务员、学校校媒人士、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在新闻素养的内涵和外延上,参差多态,尚未统一,各有合理,亦有不足。笔者推崇学者着眼于比较“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的异同,澄清新闻素养。学者秦学智、侯丽都秉持了新闻素养的能力观。学者秦学智从媒介、新闻媒介比较入手,澄清新闻素养的本质内涵和其他概念的关系,从教育的定义类推新闻素养教育的本质内涵和其他概念的关系。本文中的新闻素养教育采用学者秦学智的观点,指的是有关新闻(信息文本)以提升新闻素养为目的的教育。 从理论研究到面向实践的思考,是研究的必然趋势。学者王立坦、邓讽从新闻专业人才新闻素养教育的角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本课题着眼非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素养的教育。学者们在大学生新闻素养如何教育的问题上,总体上逐渐历经教育什么到怎样教育的探索。学者张华新、孟立羽的早期研究提出新闻素养教育主要包括新闻意识的养成,新闻技能的训练,新闻的道德责任感。而到学者秦学智、胡蔚涛等人近期提出的新闻素养教育除了上述三者,新闻社会行动力和习惯的突出无疑增强了研究的旨归。然而这些研究凸显出研究旨归的同时,却逃脱不了“书斋式”倾向,给予了我们继续实证研究的空间。 3 新闻素养教育的实证研究 3.1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文在文献分析基础上,为了解浙江省非新闻院校新闻素养教育状况,设计问题形成问卷,选取浙江不同类型高校在线问卷调查,分析整理出高校大学生新闻素养教育现状、所面临的挑战,并针对性地探讨有利于高校大学生新闻素养教育的对策。本文在2019年4月面向浙江师范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海洋大学等浙江省地方高校进行问卷发放,考虑到代表性和可操作性,采用了配额抽样法,除了问卷对象的不同地域、不同院校性质和层次之外,还体现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其中:一本院校37%、二本院校63%,人文社科类(非新闻传播学)33%、理工类29%、其他28%,大一38%、大二41%、大三17%、大四4%,男生29%、女生71%。访谈主要以H大学为例,以大学生新闻素养教育的实施者、学习者为主要访谈对象,了解他们对于大学生新闻素养教育的看法和建议。 3.2 调查结果和分析 本次调查从浙江非新闻类院校新闻素养教育总体概况、教育定位、课程等教育方式、师资情况、考核评估等几方面展开。就总体情况而言,67%的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有关新闻素养的相关教育,33%接受过有关新闻素养的相关教育。从接受过教育的被调查者反馈来看,9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开展的新闻素养教育活动有意义。其中,认为非常有意义的占26%,比较有意义的占64%。 从教育定位来看,访谈获悉,目前浙江省非新闻院校新闻素养教育主要还是为了校级媒体培养人才,尚没有辐射到二级学院媒体人才培养,更没有面向全体大学生。对校级媒体学生的培养,主观上还是基于协助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相关工作,客观上也提升了部分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而访谈中获悉,无论是二级学院媒体的同学,还是普通同学,都有意向学习新闻素养相关内容。 从教育方式来看,对比分析学习新闻知识和技能的实际途径和需求,发现实际学习过程中,被调查者42%是通过自学(包括网络,书本等),33%是通过校园社团学习,23%是通过课堂。而被调查者期待的情况如下,占81%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新闻素养学习基地,如视频制作室、网页制作机房等社会实践活动来学习,73%的人也选择了新闻素养教育课程,60%的人也选择了讲座,55%的还选择了新闻素养相关活动。 在教育方式中,我們进一步调查了课程开设情况,17%的被调查者反馈没有了解是否开设过新闻素养相关课程。83%的被调查者了解学校的课程设置情况,其中认为没有相关课程的占22%。61%的被调查者了解到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能区分课程性质的占47%,不了解的占14%。访谈中获悉,对于在几年级开设新闻素养教育课程,大多数被访谈者认为倾向于在低年级开设,也有少部分认为新闻素养教需要贯穿全程,循序渐进。 从教育内容来看,我们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学习两个维度开展了调查。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新闻素养教育需要学习网络与新媒体的相关知识,新闻学的相关知识、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其中对于网络与新媒体的相关知识的学习需求高达88%。在新闻素养教育需要学习的相关技能这个调查问题中,9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新闻稿件的写作,9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采访,选择了视频的录制与剪辑和单反的使用与摄影构图也分别高达71%和68%。 在师资力量的选择上,在学校开设的新闻素养课程中,校外新闻媒体行业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的指导最受青睐,占到81%。其次受欢迎的依次是校内新闻及相关专业老师,占70%,校内专业社团老师,如宣传部老师占57%,具有丰富经验的学长学姐,占36%。当然,不同的师资如果能够匹配不同的教育方式、课程选择和教育内容,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新闻素养教育结果评估这项调查中,被调查者反馈,现有的考核方式中实行作品呈现的占30%,实行课程论文的占12%,没有考核的占16%,实行试卷评分的占7%。而被调查者希望的新闻素养教育效果考核方式选择作品呈现的占70%,选择不考核的占16%,选择课程论文的占10%,选择试卷评分的占4%。作品呈现的考核方式虽然已经设计较多,但是实际还显示出很大空间的考核意向,成果导向的评估方式反映出新闻素养教育学以致用的特色。 4 讨论与小结 综上所述,本文面向浙江几所非新闻类院校,通过调查了解到新闻素养教育虽然初具面貌,但是尚存在教育定位比较滞后的问题,而随着“全民记者”时代的到来,面向全体大学生开展新闻素养教育,既是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也是为了养成未来的“责任公民”。在教育方式上,由高校主导的多元化的教育方式亟待提升,“在行动中学习”是最受大学生青睐的学习方式。在课程方面,需要克服目前的零散现状,形成分层分级的体系化课程,纳入高校的通识教育体系。就教育内容来看,模块化的教育内容是培养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新闻素养的意识教育、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模块,而且每一个模块的内容,应该随着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而加以开发、调整和深化。如果要重新定位新闻素养教育,不仅需要增加新闻素养教育的师资,而且要提升相关教师的水平,建立相应的师资培训平台。最后,对于学生的新闻素养教育成效评估,无论是教育实施者还是学习者,都希望逐渐建立教育实践平台,以成果形式展现。解决以上问题,既需要政府,尤其是教育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更需要高校逐渐推动新闻素养教育纳入通识教育体系、创新课程与教学模式、构建师资培训平台和教育实践平台。 参考文献: [1]王立坦.论高校媒体学生记者新闻素养培养[J],新闻界,2010(6):80-81. [2]邓讽,对高校学生新闻素养培养与实践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2010(10):106-107. [3]张化新,读图时代与新闻素养[J].新闻教育,2011(11):68-69. [4]孟翊,关于部分高校学生新闻素养培养的思考[J],新闻世界,2012(12):223-224. [5]陈力丹,树立全民“新闻素养”理念[J],新闻记者,2014(4):61-63. [6]侯丽.区别对待“新闻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Z].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7]秦学智,试论新闻素养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现代传播,2014(2):139-142. [8]1李傳营,自媒体时代亟需提升全民新闻素养[J],中国地市报人,2016(3):34-35. [9]胡蔚涛,罗斌.“全民记者”时代的新闻素养教育[J],亚太教育,2016(21):296-29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