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双三螺旋模型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就业竞争的影响 |
范文 | 刘平雷 储晨雪 摘要:通过对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得出水利工程领域研究生应着重提升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基于双三螺旋模型与人才培养的关系,河海大学建立了“校内培养+校外实践”的“1+1”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调查对比分析得出此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成效,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双三螺旋;研究生;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獻标识码:A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和国内高校的快速发展,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元化、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加之近几年本科毕业生人数连创新高,进一步提升学历成为更多人的选择,研究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探索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成了当务之急。早在2016年,教育部就已出台《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指出,高校深化教育改革,要求高校要动态调整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实习实训,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产学研用结合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强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将是改善研究生就业现状、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调查研究,采用数据说明和对比分析论述了河海大学提出的双三螺旋模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其水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1水利工程领域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即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根据“人职匹配”理论,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的匹配度影响着其就业与职业发展。如今,用人单位通常希望新员工在上班时能够快速上手适应岗位,并且他们对没有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薄弱的应届毕业生缺乏兴趣。所以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他们更注重学生是否有与工作相关的工作经验。并全面检查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将成绩、专业和学校级别等作为硬性条件。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编撰出版的《江苏省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调查报告(2014版)》显示,缺乏实践能力、缺少对工作的认识了解都是毕业生的短板,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建议主要是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分别占51.5%、38.6%。 工程类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水利工程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要培养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广泛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应用专业人才。为了解水利行业用人单位对研究生的能力侧重,作者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河海大学80家水利行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求职能力重要性的打分。问卷设计了9个主要求职影响因素:本科背景、专业知识、计算机和外语水平、政治面貌、性别、科研水平、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按照重要性等级赋分(非常重要5分,重要3分,一般重要1分,不重要0分),将80家调查单位赋分相加得出各项指标的总分,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 调查数据显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分别是得分最高的三个竞争力因素,即其重要性是用人单位普遍认可的,特别是专业知识,400分意味着80家用人单位均认为其非常重要。本科背景和创新能力都偏重要,据悉是由于本科阶段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影响,很多单位比较看重,同样创新能力也可反映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综合素质,尤其是在经济新常态下,水利行业同样需要创新推动改革发展。政治面貌和性别是用人单位最不看重的竞争力因素,科研水平也只介于一般重要和重要之间,说明水利工程领域更加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由此得出专业知识、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是水利工程领域研究生应着重提升的竞争力。 2双三螺旋模型与人才培养 双三螺旋模式是河海大学以三螺旋理论为基础,以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针对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知识链、能力链和素质链为内部三螺旋,以行政链、生产链和科学链为外三螺旋的重要理论创新。 2.1内三螺旋与人才培养 内三螺旋是知识链、能力链和素质链的有机结合。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中,知识、能力和质量是紧密联系的。对于工程硕士而言,知识链的主要内容是基础知识、专业知识、跨学科知识、管理知识、工程原理和前沿知识;能力链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适应能力。质量链由身体和心理素质、政治思想、专业素质、审美素质、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构成。显然,内三螺旋强调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中一部分可以通过校内的课程学习、实验研究、工程训练、素质拓展、课外活动等多种形式获取提升,但领域的前沿知识、实践能力、沟通协调、适应能力等还需依托真实的职业环境和工程场景才能有效提升。为此,河海大学建立了“1+1”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的模式,即硕士研究生在学校用1年的时间学习完成相关专业的课程,然后在培养基地顶岗实践1年。 2.2外三螺旋与人才培养 外三螺旋是科学链(大学)、生产链(企业)和行政链(政府),分别代表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政策创新的主体。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工程硕士过程中,高校、企业和政府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对高校产学联合的顺利开展尤为重要。坚持高校和企业双重主体地位,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明确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建立产业、学习教学和科研之间的长期合作机制。为此,河海大学依托水利行业的优势,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为原则,采取多种长效合作机制,在全国23个省(市)构建了300余家研究生培养基地,形成了“学校+行业”“学校+企业”“学校+政府”的产学研用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 2.3双三螺旋模型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 知识链、能力链和素质链构成人才培养的目标链。目标链是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行政链、生产链和科学链构成人才培养。外部环境链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外部保证。外部环境链和内部目标链通过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形成双三螺旋关系,而两个三螺旋形成强大的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各种创新活动,提高培养质量。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