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全球治理下的环境威胁安全研究 |
范文 | 李政阳 摘要:鉴于环境问题对全球、国家以及个人的威胁,环境问题一直是受国际社会关注的话题。相关安全研究探讨地球面临着的环境威胁包括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和气候变暖。这些研究扩大了人类对环境变化、冲突和脆弱性的认识,并探讨了可持续发展在促进人类安全与和平稳定方面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密切联系,为全球环境治理创造机遇等,仍面临很大不确定性。 关键词:环境威胁;安全研究;全球治理;环保 中图分类号:D996.9 文献标识码:A 当今国际社会仍然坚持400多年前建立的以主权国家为主的国际体系,这意味着在无政府状态下,每个国家首先考虑自己的现实利益。正如摩根索在《国家问政治》中所说,环境如获得食物、自然资源等只是国家权力的一部分,并没有意识到国家之间在环境保护方面合作的可能性。然而,面对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和频繁的文化交流,新自由主义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得到证实,即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甚至已经成为现实。这正是环境治理给世界带来加强合作的机遇。但如果主权国家始终坚持自身利益,不为全球利益而牺牲部分国家利益,那么环境治理就会永远陷入“囚徒困境”的怪圈。 1环境安全的理论探讨 学术和国际安全话语中的环境安全研究以下几个问题:环境是安全威胁吗?安全的主体?以及世界各国在处理环境问题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可以说,环境安全支撑了当今世界环境变化与环境主导的合作与威胁之间的复杂联系。 冷战结束时,国际安全研究增加了一个新的层面。作为对安全问题常规了解的一种替代,人类发展报告将贫穷、环境和内部冲突纳入人类生活的威胁。巴里·布赞和奥利·维夫创建安全化框架理论,这一理论的内容是关于社会建构主义的观点。根据安全化的概念,任何安全问题都可以转化为威胁。布赞和维夫还提出了一项与传统的安全研究方法不同的調查方法,重点关注具体问题的细节,如贫困、环境、气候及其与安全的相互关系。布赞和维夫认为对于一个民族国家,政府总是扮演着安全化的主要驱动者,通常认为自己有责任成为社会和国家安全的发言人和促进者。 此外,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对受影响国家是真正的安全威胁。与现实主义强调自助相比,新自由主义更强调相互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国经济利益日益融合,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将不断加深,而日益增长的相互依存关系使国际合作和国际制度成为可能。然而,根据阿德尔菲对经济与国家环境基金会影响的研究,研究认为持续的环境灾难会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并且阻碍国家的社会凝聚力,破坏国家政治结构的稳定。各国的经济机会将因环境变化和国内人口流离而减少,并且人口在国际边界上的意外流动会造成邻国之间的政治紧张脚。那么,由环境引起的灾难会导致合作还是冲突呢?也许当前的全球环境问题正进入“囚徒困境”思考。 2环境威胁与“囚徒困境”思维 虽然市场可以带领一群“经济人”从没有任何规则走向集体和有序,但也是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失败和无效,导致人们一个接一个陷入困境。其中之一就是全球环境的恶化。每个“经济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追求个人的最大利益。如果把我们的“地球村”看成“监狱”,把每个人都看成“囚犯”,“囚犯”实际上可以是“经济人”,这样许多环境问题很快就会产生。最后,空气不再干净,森林大面积消失,土地退化、臭氧层出现漏洞。然后潘多拉的盒子再次打开,酸雨、辐射、土地沙漠化、土地盐碱化、热浪、干旱、厄尔尼诺、拉尼娜、瘟疫疟疾、食物缺乏。 威胁人类社会的原因不仅仅来自这些环境问题,而且来自环境问题导致的国际争端。各国如何解决环境问题?如何减少环境问题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在当今世界,这确实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命题。本文将以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为切入点,探讨各国在世界范围内所做的努力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和博弈。 3环境威胁的原因及种类 在全球变暖方面。由于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排放的气体导致大气温度上升,最终导致全球变暖。全球变暖有各种不好的影响,它不仅融化了极地冰川,而且导致季节性的变化,新疾病的发生和各种极端天气。全球变暖,也被称为气候变化,是人们观察一个世纪以来地球气候系统的平均温度上升及其相关影响的结果。由于人们燃烧化石燃料,如煤、木头或石油,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被称为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很强的透明度,并能高度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辐射。它们可以集中在地面上吸收红外线辐射,造成地球温度上升,这就是温室效应。全球变暖会直接导致冰川融化、永久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这不仅危及自然平衡,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自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变暖的速度明显加快,平均温度从1961年到2016年相对于前工业化时期增加了1°c。在温暖气候中,北极海冰处于不稳定的状态,最近的研究表明,在定义为小于100万平方公里的冰层面积学术含义中北极可能在2025年至2030年的夏季是不结冰的。如果不能尽快实施正确的措施,我们的地球正在经历的全球变暖将在许多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正如本文前部分所述,破坏地球生态环境将威胁到人类的生活,并造成社会破坏。 在降水方面。随着气候的变化,全球各国地区降水强度、频率、降水量和类型也发生了变化。即使在总降水量减少的地区,单次降水量也有可能增加。联合国政府问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经过长期调查得出结论,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全球范围内强降水事件的增加。 在海平面方面。导致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热膨胀,随着海水温度的升高,导致海平面上升;二是冰川的融化,而对许多地方来说,这无疑是灾难性的。海平面上升导致沿海地区风暴潮更加频繁和严重,洪涝灾害增多,沿海低地和海岸遭到侵蚀,沿海地区出现滑坡,水污染严重,迫使设计师提高工程设计标准,增加建设项目资金,河口海水入侵加剧,污水处理难度增加,破坏生态平衡。 在食品安全方面。气候变化将影响全球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因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温度升高,降水和蒸腾机制改变,极端事件的发生率增加,农作物抗害虫和疾病的能力改变。一般来说,低纬度地区的作物产量下降的风险最高。与没有气候变化的参考情景相比,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许多问题,如粮食供应不足,使越来越多的人陷入饥饿的危险。此外,气候变化在食品安全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未来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 在健康方面。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研究显示,但它不包括气候变化的全部影响,比如更频繁和极端风暴的影响已经被排除。据估计,2004年全球气候变化导致了3%的疟疾、3%的腹泻和3.8%的登革热。死亡人数约占总死亡人数的0.2%,其中85%是儿童死亡。 回顾过去的几千年,人类的生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暴露在如此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中。国家是如何应对这些日益增长的环境威胁?社会对全球变暖的应对措施包括减少排放、建立适应其影响能力的系统以及未来可能的气候工作。大多数国家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其最终目标是防止危险的人为气候变化。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许多主要温室气体排放国已经设定了减少国家排放的目标,并正在努力实现这一目标。但在某些情况下,尚不清楚每个国家为实现其明确的气候目标付出了多少努力。但现在的情况是目前的承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远远不能满足地球大气层稳定的要求。 4案例研究:全球变暖的应对之策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缔结并生效。此后每年举行一次缔约方会议,1997年第三次缔约方会议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并于2005年2月16日生效。《京都议定书》首次为发达国家设定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发展中国家缔约国有义务为提高能源效率提出详细的计划。然而,世界各国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减排目标,毫无疑问这将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全球二氧化碳浓度在2016年达到了80万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70年里空前上升。世界气象组织最近发布了一份报告,并发布了一系列警告。温室气体如果不能迅速减少,将给人类带来许多危险,如极端天气和海平面上升的频繁发生,并加速一些传染病的传播。然而,环境规划署最近發布的一份报告对国际社会当前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努力出示“黄牌”,当前各国减排承诺只能达到2030年的温度控制目标所需减排目标的三分之一,即使所有国家完全达成当前减排承诺,到2100年全球气温可能会相较于工业化之前升高超过3摄氏度。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减排目标,世界上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制定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温室气体减排政策涉及能源、产业、贸易和环境政策等诸多方面,影响经济、社会、能源、贸易、科技、外交等各个领域,可能伴随带来政治、经济、社会和发展问题。中国、欧盟、印度、美国、日本和巴西是全球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这些国家的减排政策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目标是降低其人均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40%-45%;中国将实现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每GDP减少60,-65%的计划。在中美联合声明中,中国承诺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2030年左右达到顶峰,而与2005年相比中国也将增加森林面积45亿立方米。此外,中国承诺到2030年非化石燃料将占其主要能源消耗的20%,这将需要中国增加更多的非化石能源。在“十二五”和“十一五”期间,中国将累计消耗43.6亿吨标准煤,比平均水平分别下降2.2和5.3个百分点,超额完成2016年目标,实现标准煤节能约2.3亿吨,即减少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立法层面,中国已经实施了一些法律,除了《节能法》《可再生能源法》,还有《循环经济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森林法》和《草原法》等。这些法律有助于减缓气候变化。目前,中国正在研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专门法律。 欧盟方面。欧盟及其主要成员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例如颁布一系列关于能源的政策和法律,着重提高能源效率、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实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与1990年相比,目标是到2030年减排至少40%,到2050年减排80%-95%。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与其经济增长没有直接联系。从1990年到2012年,GDP增长44%,而排放量下降19%。西班牙打算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改变原来的经济发展模式。西班牙政府已经开始调整一些策略,这样做可以节省能源或有效地使用能源。西班牙还在工业和交通运输等七个领域启动了节能和提高能效的计划。瑞典计划到2030年停止使用所有燃烧化石燃料汽车。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目标是到2025年碳排放量为零。葡萄牙拥有强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与相同容量的燃煤电厂相比,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每年可减少近9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阿尔卑斯公约》的缔约国,如德国、法国和意大利,也通过行动计划以应对阿尔卑斯地区的气候变暖问题。 印度方面。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印度政府于2008年6月30日实施了著名的气候变化国家行动计划。印度政府认为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有效利用能源是解决温室气体问题的核心。印度有数百个清洁发展机制项目,风电和生物质的比例接近50%。印度已经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目标,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能力。例如,到2022年,太阳能发电能力将达到10万兆瓦,是目前发电能力的20倍。印度乘用车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将2025年减少66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这意味着每年要减少1300万辆汽车的二氧化碳排放。 美国方面。美国是唯一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的发达国家,但美国采取行动控制排放。2009年,美国众议院通过《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表明美国的气候政策迈出积极的一步,该法案主要包括:建立总量控制与交易制度、清洁能源规定、建立能效标准、建设碳捕集与封存设施等规定。该法案设定2020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减少17%,相当1990年减少3.2%;2050年减少83%,相当于1990年减少80.2%的目标。美国为了减少排放,已经采取包括新汽车和轻型卡车的国家燃油效率标准行动。美国在国家层面应对气候变化更加积极,未来几十年,还会出台其他的减排法律。加利福尼亚和缅因州在内的20多个州已经采取了自愿行动,设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例如,加州在2006年通过了《防止全球变暖法案》,该法案规定到2020年加州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25%达到1990年的排放水平,加州的计划是限制工厂和发电厂的温室气体排放,并最终限制汽车的排放。世界资源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美国无法在2020年实现减排17%的目标,对碳排放征税的新法律将有助于填补这一空白,但仍无法实现减排目标。 日本方面。日本是世界上第五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已经制定了2020年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日本的减排目标显示出其在全球范围内率先减排的决心。创新,如低碳技术,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日本钢铁厂已经开发和应用的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减少5000万吨的二氧化碳排放。然而,福岛核事故向日本的减排目标提出挑战,日本1/3的电力来自核能,但大多数反应堆在事故发生后已经关闭,产量下降迫使日本采取措施提高能源供给。随着日本公众对核能的警惕,日本国家领导人正试图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巴西方面。巴西是全球经济的新兴大国,其承诺的减排目标在发展中国家里是很少见的,但在运用可再生能源和减少亚马逊森林砍伐方面却表现不佳。在过去的10年里,巴西亚马逊雨林的造林率比前10年下降了70%,这意味着32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些排放量等于所有美国的汽车在公路上行驶3年。因此,巴西的计划集中在扩大可再生能源的来源和在交通运输中增加使用生物燃料。该国还注重增加森林覆盖率,在过去的十年里,巴西亚马逊雨林的森林砍伐率比十年前下降了70%。巴西的水力发电约占66%,其他可再生能源不足10%,巴西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的比例提高到28-33%。但巴西人口的增长,意味着在达到目标之前能源需求可能会再次上升。 5结论 全球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因此环境威胁是一个集体行动问题。然而,尽管联合国一直在努力推动各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全球合作,但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各种分歧,协议很难达成。气候变化已演变成国家问的政治和经济博弈,甚至成为损害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手段。事实上,没有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密切合作,全球环境威胁是无法解决的。发达国家须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因为各国在环境问题上相互依存。气候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环境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问题,更是国际安全问题。由于传统的国家安全意识的存在和干扰,国际社会能否形成紧迫的“安全共识”是克服这一全球性威胁的关键。 每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制度和生态条件都不一样,每个国家都必须制定自己的具体政策。然而,尽管存在这些差异,可持续发展应被视为一个全球目标。《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关心的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努力,超越文化和意识形态差异。21世纪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由对抗走向合作。虽然地方冲突层出不穷,但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都是如此,我们没有理由拒绝环境安全合作。总之,环境游戏中没有局外人,各國都是参与者,各国对全球环境负有共同责任。为此,各国必须从现实出发,着眼大局,用有效的程序和机制开展国际合作,走出困境,挑战未来。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