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
范文

    张杰 许继琴

    

    

    

    摘要:为全面了解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决定因素,针对性的提出增收举措,对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选取农村居民收入相关的16项指标,采用浙江省2001-2017年相关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多元回归模型,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决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农村居民收人决定性的因素主要聚焦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要素投入水平、发展环境水平,其中关联程度最强的是经济发展水平。

    关键词:农村居民收入;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多元回归模型;经济增长

    DOI:10.16315/j.stm.2020.01.002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改革开放40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先后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20个关乎三农的问题,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成绩显著。浙江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也是践行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思想的先行省份,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定不移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迈入了新征程,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浙江特色的“三农”发展之路。1978年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仅有65.7亿元,相对于建国之初,年均增长4.3%,农民人均纯收入165元,大多数农民依然生活在温饱与半温饱之间。进入21世纪,强农惠农富农方面推进力度不断加强,各项配套政策持续落实,我省“三农”发展大踏步向前,2001年浙江省农村人均纯收入达4582.34元,2017年农村人均纯收入高达23856元,相较于1978年农村人均纯收入扩大145倍。浙江省已在全国率先消除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4600元以下的贫困现象,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34年稳居全国省区第1位。

    国内外对于对于居民收入相关研究较大,总结归纳起来,大致聚焦3个方向,一是收入分配理论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外相关研究成果产生的影响力较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非农产业率先实现快速发展,农业和非农业从业人员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的现代经济部门逐渐演变形成,城市和农村形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显现。Kuznets主要提出倒“U”型假说理论,重点说明收入分配差距和经济增长的阶段有关系,不同经济增长阶段对收入分配产生直接影响,呈现正相关关系。Clark提出的“配第一克拉克定律”,Lampman的研究成果,说明财产性收入分配不平等是社会不公平的根源之一。二是经济增长对城乡居民收入影响的研究,亚当·斯密是较早开展了经济增长的相关研究,提出经济增长与劳动分工、资本积累、生产技术等因素有着相互促進的作用。杨俊等的研究表明城乡收入的不平等分配不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徐泽民等以黑龙江省为例,表明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之间存在着相关影响。王慧等研究提出经济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呈正相关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何春霞等基于重庆市1979-2016年的经济数据,分别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对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纯收入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范从来通过研究指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可能存在相互制约或相互促进关系。三是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陈斌开等。指出教育财政投入的不均衡导致城乡教育水平差异较大,从而引起城乡收入差距扩大。马磊主要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对城乡收入差距与人力资本、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武小龙等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受到经济发展、经济干预、政策偏向、金融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既有促进作用也有制约作用。穆红梅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论证了城镇化率和国内生产总值的环比增速都会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值产生显著影响。潘立群选取1988-2017年绍兴市相关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指出了金融发展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相关关系。杨梦冉等通过分析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现状与原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举措。罗小兰提出了在互联网金融的背景条件下,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关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均对居民收入分配、收入差距以及经济增长对居民收入影响等问题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农村居民收入决定因素等问题研究较少,基于多年份时间序列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对农村居民收入和不同类型收入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的成果较少,以及关于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相关问题研究文献更是少之又少。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2001-2017年浙江省相关数据,构建16项指标体系,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多种计量模型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和不同类型收入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着重分析影响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的决定性影响因素,并提出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对策建议。

    1数据来源、指标选取及模型设定

    1.1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2001-2017年浙江省16个指标来对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决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所有具体指标的原始数据来源于2002-2018年《浙江省统计年鉴》,以及浙江省年度统计公报,对于一些农业相关数据来源于EPS数据库中的《中国三农数据库——省级》。

    1.2指标选取

    指标体系的构建紧扣农村经济发展内涵,着实反映浙江省农村农村居民收入的各个方面,本文在借鉴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可测性原则,从农村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要素投入、发展环境等4个方面作为主要因素,选取了16个具体的指标全面解释浙江省农村居民收入变化情况,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3模型设定

    1.3.1主成分分析

    1)原始数据标准化处理。由于本文选取的原始指标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方面,既含有“极大型”指标、“极小型”指标、“居中型”指标和“区间型”指标。“极大型”指标是对于某些取值越大越好的指标,取值越小越好的指标叫做“极小型”指标,有些指标取值既不是越大越好,也不是越小越好的指标称为“居中型”指标,有些指标的具有不同的单位和不同数量级,所以要对指标进行一致化和无量纲化。

    2分析与结果

    2.1农村居民收入影响因素转换综合指标分析

    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影响因素的16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在损失很少信息的前提下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指标,利用降维后的指标进行后续的论证分析。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KMO andBartlett检验和数据标准化处理,主要是检验构建的指标体系是否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降维处理,以及消除不同单位、不同数量级的数据对分析结果产生影响。本文运用SPSS20.0对原始数据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如表2所示。KMO为0.673>0.6,说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以被其他变量解释,适合做主成分分析;巴特利特球形检验的显著性P值为0.000<0.05,表明选取的数据满足正态分布,亦说明数据适合做主成分分析。

    本文收集2001-2017年浙江省能够代表农村居民收入的16项指标,首先把原始数据带入上文所述的式(1)~(3),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和一致性处理,并运用SPSS20.0对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测算,提取综合性指标,计算其特征值和累计贡献率,如表3所示。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初始特征值大于1的有3个主成分,第3个主成分特征值为1.007,且前3个特征值的方差累计贡献率已达93.036%,说明已基本可以体现原始数据的大部分信息,因此提取3个主成分是完全合理的,可以进行后续的分析。

    通过旋转变换后,不同指标在3个主成分变量上产生不同的载荷值,根据各主成分变量所含有的各指标载荷值的大小,进行主成分划分,并结合所含原有变量的意义对各个主成分进行命名。第1个主成分F1在水产品人均产量、人均财政收入数额每人平均、粮食人均生产量、非农产业占乡村从业人员比重、农村第一产业占地区GDP比重、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等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这些指标主要反映浙江省农村经济综合实力和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程度,因此對主成分F1命名为经济发展水平。第2主成分F2包括农村用电量、耕地面积、养殖水面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非农户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上载荷值较大,主要反应的是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投入的情况,可以命名为要素投入水平。第3主成分F3主要代表大专及大专以上占农村劳动力比重、人均财政支出每人平均、农业贷款、农产品生产价格总指数,可以命名为发展环境水平。

    对主成分进行划分后,在根据上述主成分系数aij计算公式,分别求出3个主成分在16个指标上的成分系数,再由获取的17年数据,分别计算出17组F1、F2、……、FM的值,结果如表4所示。

    2.2农村居民收入与主成分之间关联度分析

    按照上述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的步骤,对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和已求得的3个主成分进行关联度测算,主要经过构建序列举证、求绝对差序列、求关联系数、关联系数的平均等四个步骤。测算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结果所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F1的关联度最强,与F3关联度次之,说明一个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对农民增收起到最主要的作用,所以说加快区域经济增长是各级领导需要大力谋划的事业,农村教育水平、农产品价格、农村金融普惠力度等因素也是决定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从居民收入的4个构成类型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不同主成分的关联度表现出强烈的一致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作用>发展环境水平作用>要素投入水平作用,这一结论适用不同类型收入增长,是政府作出最优决策的参考依据。

    2.3测算各主成分对农村居民收入影响程度的大小

    将经济发展水平F1、要素投入水平F2、发展环境水平F3等3个主成分作为自变量,农村居民人均收入Y工资性收入Y1、家庭经营纯收入Y2、财产性收入Y3、转移性收入Y4等分别作为因变量。根据上述多元回归分析模型中的相关分析步骤,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如下所示:

    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当经济发展水平F1每增加一分,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加5908.671元、工资性人均收入增加3583.733元、家庭经营性人均收入增加1360.298元、财产性人均收入增加183.79元、转移性人均收入增加780.855元,要素投入水平F2对各类型收入的影响为负值,要素投入增加反而会减小人均收入水平,发展环境水平F3对财产性人均收人增长是正向关系,每增加一分Y3增加0.316元,对其他类型收入的影响是负值。

    3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3.1研究结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三农”工作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浙江“三农”发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乡村振兴新篇章,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是首要战略目标。本文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等模型对浙江省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决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得出对农村居民收入起到决定性的因素主要聚焦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要素投入水平、发展环境水平,其中关联程度最强的是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经济持续稳健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的重要路径。

    3.2对策建议

    按照中央、省有关“三农”的方针政策和总体部署,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抓关键带全局,抓重点促全面,抓改革促创新,统筹协调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城乡融合发展,力求有效提高农村居民收入。

    1)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全面落实进一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政策意见,以产业带动经济发展,打造村级“造血”功能,建立村级集体经济项目库,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构建村企联动机制,力争村民形成稳定的经营性收入来源。集中开展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专项行动,结合区县(市)总体规划,对薄弱村的产业进行规划布局,力争在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上寻找突破。

    2)延伸乡村经济产业链。打造“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整合乡村产业链条,打通游客消费节点,提升经济效益。依托农林产品和基地,开发特色美食、农事体验、教育培训等乡村服务业产品,逐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导乡村产业优化空间和线路布局,实现消费环节有机衔接,促进乡村产业问的有机融合和价值实现。

    3)大力普及农村教育。从目前的教育发展水平来看,城乡教育资源不均等,农村教育资源匮乏,亟需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投入资源,促进农村人才的积累。除了基础教育的投入之外,还应建立内容多样化的职业培训,实现“产业+教育”双互动模式,打造一批农村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4)实行优惠三农的金融政策。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PH确权工作的开展,积极鼓励银行对农业生产提供贷款,围绕承包经营权进行权益抵押、担保贷款等方式开发银行贷款融资产品,拓宽农民的融资渠道。同时,金融主管部门亟需创新农村的金融服务模式,建造宽松的农村信贷环境,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支持。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7:2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