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科技工作者科研激励现状及对策建议
范文

    李柳杰 董婷梅 陆桂军

    

    

    

    摘 ?要:依托广西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体系对广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学等单位一线科技工作者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广西科研激励存在以下问题:科技工作者对广西科研激励政策的认可度不高、对科研激励政策的认知度不高;政府、单位政策宣传力度、深度不足;单位科研奖励激励机制制度缺失;“弱势”科技工作者群体科研付出与回报不匹配,奖励资源被“压榨”情况较严重;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率低等。文章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加快推动广西科研激励政策改革及落地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工作者;科研激励;科研奖励

    中图分类号:G322.7 ? ?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Relying on the Guangxi scientists status survey site system,it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on the statu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centives for first-line scientists in Guangxi universities,research institutes,enterprises,middle schools and other units.The survey shows that the status of Guangxis scientific research incentives exists that the recogni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centive policies by scientists is not high,and the recogni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centive policies is not high,the propaganda and depth of government and units are insufficient;incentive mechanism policies are missing,the“weak”group of scientists does not match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efforts and rewards,the scientists transfer ra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s low.According to the survey results,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 and implementation of Guangxis scientific research incentive policies.

    Key words:Scientists;Research incentives;Research award

    科研激励手段是有效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積极性、吸引科研人才、留住科研人才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被广泛地应用于政府、高校、科研单位、科技型企业当中[1]。科研激励手段可以分为科技项目管理“放管服”激励[2]、科技人才评价激励、科研成果奖励激励、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激励等几个方面[3-5]。

    自2016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广西出台了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如在科技项目管理“放管服”方面出台了《广西加大财政科技经费投入与改进财政科技经费管理实施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高校科研院所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等办法;在科技人才评价方面出台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职称制度改革的若干措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修订了《广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在科研成果方面修订了《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及《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实施细则》;在激励政策落实方面出台了《广西加快落实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但是,这些政策是否在相关单位得到具体实施,科研激励政策的“最后一公里”是否令科技工作者享受到应有权益,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为了解广西科技工作者科研激励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科研激励政策的诉求,笔者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依托广西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体系对广西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激励现状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向76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国家级、自治区级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发放问卷2155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1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9.44%,样本回收具体情况见图1。

    一、受采访者的科研基本情况

    调查问卷统计显示,59.59%的受访者参与实施过科研项目,其中,75.96%的受访者因评职称、岗位晋升需要而参与实施科研项目,74.71%的受访者参与实施科研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提升自身科研水平;83.94%的受访者对其参与过的科研项目表示满意,科技工作者对广西科研项目的满意度较高;40.97%的受访者申请过科研项目,其中申请过市厅级、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的比重为72.44%,59.23%申请过科研项目的受访者认为其申请科研项目的主要困难为缺少创新研究内容、数据及前期研究,56.95%的受访者认为是工作任务过重,精力不足,46.36%的受访者认为是缺乏学术指导导致申请科研项目困难;66.73%的受访者参与过科研活动,仅有33.6%的受访者获得过科研奖励,参与科研活动与获得过科研奖励的比例约为2∶1,其中因发表论文而获得科研奖励的比重为65.42%,因申报并获得项目立项而获得科研奖励的比重为44.31%,因获得科技奖项而获得科研奖励的比重为39.58%(见图2)。

    如图3所示,在科研体验方面,多数受访者对现在的收入与科研精力付出、科研自主情况、获得的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所带来的荣誉感以及参与过的科研项目对个人发展提升感到一般,其比重分别为48.94%、49.26%、48.63%、47.22%和42.99%,均在40%~50%区间内。达到满意以上程度的比重分别为29.60%、35.39%、34.77%、43.93%、49.41%,近半数受访者对参与过的科研项目对其以后的个人发展提升表示满意,在该方面科研体验感最佳,但是相对而言,受访者对其现在收入与科研精力付出满意度不高,一定程度上存在“劳不配收”现象。

    二、广西科研激励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工作者对广西科研激励政策的认可度不高

    虽然近些年,广西陆续出台了《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等一系列科研激励政策措施,但是如图4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科技工作者对广西科研激励政策的评价一般,认可度不高,归属感不强。有50.16%的受访者认为广西的科研激励政策一般,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21.98%的受访者认为广西科研激励政策比较差,在国内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认为比较好的只有24.17%。在科研激励力度方面,51.00%的受访者认为广西科研激励力度一般,在国内处于中等水平,20.81%的受访者认为广西对科研人员的科研激励力度比较差,在国内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科研项目资助力度方面,只有11.99%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广西对科研项目资助的力度非常大,给予的经费充足,有27.11%的受访者认为广西对科研项目资助的力度不大,不能满足研究需要,60.90%的受访者认为广西对科研项目资助的还可以,但给予的经费有点紧张。

    (二)科技工作者对科研激励政策的认知度不高,政府、单位宣传力度、深度、广度不足

    根据图5、表1、图6显示,64.39%的受访者表示对广西科研激励政策基本不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而在这些不了解广西科研激励政策的受访者中,39.92%的受访者表示未受到过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组织的科研激励政策宣讲,37.32%的受访者表示仅受到过单位组织的政策宣讲,14.64%的受访者表示仅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过政策宣讲,8.12%的受访者表示政府有关部门和单位都有组织过政策宣讲。此外,37.84%工作在市区内的受访者表示对广西科研激励政策了解,29.04%工作在县城、乡镇的受访者表示对广西科研激励政策了解,相对而言广西科技激励政策在县城、乡镇的宣传效果更差。在具体政策的了解程度方面,大部分受访者对科研激励政策的了解程度落在比较了解和一般了解的区间内。

    (三)近半数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科研奖励激励机制制度缺失

    科研单位科研奖励激励机制政策是调动科研人员科研积极性和提升本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调查问卷显示,仅有58.0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所在单位制定了科研奖励政策。其中,66.23%工作在市区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所在单位制定了科研奖励政策,而工作在县城、乡镇的仅有34.01%,县城、乡镇等基层单位的科研奖励激励机制制度缺失更严重。此外,在制定了科研奖励政策的单位中,有52.81%的受访者认为本单位对科研的激励力度一般,认为激励力度比较大或非常大的仅占29.9%,一些科研单位因科研激励力度不强,科技人才流失严重。

    (四)“弱势”科技工作者群体科研付出与回报不匹配,奖励资源被“压榨”情况较严重

    调查显示,31岁以下、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受访者参与过科研活动的比重是50.26%、72.56%、71.65%、75.34%,但他们获得过科研奖励的比重分别为15.87%、36.63%、41.54%、49.32%,低年龄段受访者参与科研活动的比重与获科研奖励的比重的比值远高于高年龄段受访者,说明广西高年龄段科技工作者對低年龄段科技工作者的奖励资源“压榨”行为较严重。再如,工龄为6年以下、6—10年、11—15年、15年以上受访者参与过科研活动的比重是55.79%、64.63%、70.24%、73.80%,他们获得过科研奖励的比重分别为19.17%、30.13%、41.22%、41.71%,低工龄段受访者参与科研活动的比重与获得过科研奖励的比重的比值远高于高工龄段受访者,说明广西高资历科技工作者对低资历科技工作者的奖励资源“压榨”行为较严重。同理,广西高职级、高职称、高学历科技工作者对低职级、低职称、低学历等“弱势”科技工作者群体的奖励资源“压榨”情况较严重。科研过程中的“脏活累活”往往都是由这些低年龄段、低职级、低职称、低学历、低资历的“弱势”科技工作者群体在执行实施,但科研奖励往往没有他们的“份”,造成这些群体的创新积极性受挫。

    (五)科技工作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率低

    《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已修订实施1年多,但问卷调查显示,在获得过科研奖励的受访者中,因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显著而获得科研奖励的比重仅为13.61%,说明《广西壮族自治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修订后实施的效果不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还有大量科技成果尚未得到转化实施,科研奖励红利的普及面尚未真正铺开。

    三、科技工作者对科研激励政策的诉求

    调查显示,45.5%的受访者认为广西的科研激励措施最需要从科研成果方面的奖励制度突破,其中,受访者对加大高质量科研成果物质方面的奖励诉求最高,其次分别是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后方面的奖励、加大对高质量科研成果荣誉方面的奖励、加大对高质量科研成果后续经费的支持力度、加大对获得高质量科研成果的团队的培养力度。科研项目管理激励机制突破是受访者的第二诉求。38.31%的受访者认为广西的科研激励措施最需要从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突破。其中,受访者最希望从加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自主性方面突破,其次分别是降低科研经费的使用及报账难度、降低科研课题及项目的准入条件、加大科研项目中的科研绩效比重(不占用单位绩效总额)、减少来自科研项目管理机构的检查次数。科研评价方面的激励机制突破是受访者的第三诉求,其中,受访者最希望提高高质量科研成果在科技奖项评比中的权重,其次分别为提高其在职称评价中的权重、提高其在人才推荐评价中的权重、提高其在考核评价中的权重、提高其在岗位晋升中的权重。

    四、加快推动广西科研激励政策改革及落地的建议

    (一)构建多级宣传模式,增加科研激励政策普及维度和深度

    目前,广西关于科研激励政策的宣传主要由自治区科技部门组织宣传,容易导致宣传的深度不足、辐射范围有限,建议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维度的宣传模式。一是广西自治区级科技部门应加强对各市级、县级科技部门、同级部门的宣传普及力度,形成第一梯级顶层宣传架构;二是各市级、县级科技部门、其他同级部门应向所管辖范围的企业、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园区管委会等科技工作者密集的单位开展政策宣传,形成第二梯级宣传架构;三是一线企业、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园区管委会应向本单位科技工作者进行政策宣传,形成第三梯级宣传架构。同时各市级、县级科技部门、其他同级部门应加大力度,检查督查所管辖范围的企业、科研院所、医疗卫生机构、园区管委会等单位是否开展宣传。

    (二)加强协同合作,拓宽科研激励政策落实面

    建议强化科技部门与财政、人社、编办、审计等部门的协同合作,打破部门分工界限,促使多部门目标一致推动科研激励政策落地实施,督促广西高校和科研院所完善本单位科研激励机制制度。特别是针对事业单位的“管理红线”问题,统筹协调解决事业单位管理、编制管理、绩效工资管理、财政经费管理、审计管理等涉及科研激励机制方面的突出问题。同时,建议成立专项督查小组,定期、不定期检查相关科研激励政策的落地情况。

    (三)加强顶层设计,推进科研激励政策向“弱势”科技工作者群体倾斜

    一是根据科技工作者们的诉求,建议加强科研成果方面的奖励制度和科研项目管理方面的激励机制突破的研究,尤其是进一步加大对高质量科研成果物质方面的奖励、加强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自主性方面政策的突破研究;二是建议加强对女性、县城、乡镇、年轻、低职称等“弱势”科技工作者科研奖励政策的研究,如通过建立健全科研活动及项目的台账制度,明确科研激励奖励中“弱势”群体的最低比重等措施,推进科研激励政策向“弱势”科技工作者倾斜,增加“弱势”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获得感和幸福感。

    (四)加大奖励资金投入,营造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科研环境

    2017年,广西对《广西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进行了修订,明确规定了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属部门、自治区级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及所属部门不得设立由财政出资的科学技术奖,原来一些用于科研奖励的资金被取消。各级政府也没有及时转变思维,思考如何将这些资金继续用于激励科研人员,导致实际上广西科研奖励资金变少。因此,建议广西自治区级及以下各级人民政府应加大对科研成果奖励制度的执行力度,提高用于激励科研人员的资金投入,同时要求各类高校、科研院所在预算中加大用于激励科研人员的资金比重,营造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陶春华,李国平,周宏.政府购买服务、科研绩效评价与科研激励机制[J].会计研究,2019(02):87-93.

    [2]杨心,冯水莲.多中心治理视角下高职院校科研激励机制的构建[J].职教通讯,2019(17):28-33.

    [3]王明华.高校科研激励政策正面与负面影响[J].重慶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153-156.

    [4]李强,暴丽艳,郝丽,等.国内科研人员激励研究范围与热点分析[J].科技和产业,2019(08):83-88.

    [5]暴丽艳,李强,雷云云.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背景下科研人员激励政策体系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9(11):119-12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7: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