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崛起与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的 北美传播
范文

    石嵩 丁明瑾

    

    

    新中国成立7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伟大成就。中国电影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排头兵,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程、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加深紧密相随。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势头越发强劲,海外票房表现、影评口碑情况、国际获奖情况一定程度上折射了中国电影在接收对象层面的传播效果,这也成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本研究基于海外研究的视野,对中国电影在北美的传播状况进行量化分析①,从而直观地呈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在国际舞台的风貌。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电影“走出去”映衬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其中每一个十年又呈现出特点各异的海外传播特质。

    1978—1988年可视为改革开放中国电影“走出去”的发端,这个时代的中国电影以浓郁的乡土气息为特色。陈凯歌、张艺谋、田壮壮等中国第五代导演集体爆发。以《黄土地》为代表的影片关注中国乡土的社会现实;1988年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标志着中国乡土片在国外的传播达到了巅峰。与此同时,中国电影在海外的传播进入文艺时代。文艺时代以1988年为起点,终于1998年。文艺时代延续了乡土时代的特点,如1991年《秋菊打官司》中还继续关注着中国的乡土现实,但是在这一时期,影片的文艺气息开始成为主流。1993年张元的《北京杂种》、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无不把电影的艺术气质发挥到了极致。1998年,中国电影“走出去”进入商业时代。突出体现在第五代导演开始进行商业化尝试,并以商业化形式进行海外推广,例如,2002年张艺谋的《英雄》、陈凯歌的《致命温柔》都开始进行商业化制作,其中《英雄》更是开启了中国的商业大片模式,创下了1.76亿美元的总票房,其中北美票房占到的约7000万美元的纪录至今仍未被其他中国电影打破。但与此同时,文艺时代孕育的文艺片依然在继续着艺术的创新与实践。2006年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表明即使在商业时代,文艺片也继续受到国际的认可与热捧。2008年之后,中国电影“走出去”开始进入多元时代。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依然代表中国占据着重要的国际地位,张艺谋与陈凯歌的商业影片制作、贾樟柯的文艺现实创作、冯小刚的冯氏喜剧、港澳台知名导演的加入,以及新生代导演的多元类型片创作尝试,让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走出去”变得异彩纷呈,例如藏族导演万玛才旦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主竞赛单元最佳剧本奖的《撞死一只羊》;收获柏林双熊的《白日焰火》;获得良好国际口碑的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等,丰富了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题材和类型。

    一、国际电影节助力、导演品牌效应显现、影星效力有待加强

    从1984年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的《黄土地》获洛迦诺电影节银豹奖、南特三大洲电影节摄影奖等国际电影节奖项开始,第五代导演走上了国际节展传播之路。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在西柏林国际电影节上获最高奖项金熊奖,加快了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历史性进程。Roger Ebert官网早在1989年就高度评价了张艺谋的影片创作:“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作品在美国各大电影节以及学院都可以看到,但是张艺谋的《红高粱》是第一部在美国发行的现代中国电影。”①此后,第六代导演首先通过脱离国内现有制作体制的所谓“地下电影”方式拍摄电影,通过利用国际电影节确立自己的艺术地位。

    除国际电影节、独立影院放映和DVD发行等长线途径外,商业院线的上映传播同样也是中国电影国际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2001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不仅揽获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四项奥斯卡金像奖,同时还在北美获得了总计1.28亿美元的票房,至今仍是北美地区外语片票房排行榜冠军。此后,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和陈凯歌的《无极》等武侠类型商业大片也都在北美接续创造着票房奇迹。

    通过对中日韩三国在奥斯卡、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的数据收集统计表明,中国在三大电影节和奥斯卡的获奖总数是45次,日本35次,韩国8次。从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影片在获奖次数上超过日韩两国,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以及港澳台著名导演通过国际电影节,推进了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步伐,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打造了中国电影在国际上的良好品牌。国际电影节传播策略的成功,最明显的一个成果就是票房成绩的成功。北美地区是世界最主要的电影市场,影片在北美的传播与接受度,很大程度上折射了影片的全球影响力。通过对北美市场外语片票房的统计发现,票房排名前10的电影中,中国电影占了3部,最高排名第一,前10名里并没有日韩电影。而票房排名前100的电影中,中国电影有10部(包含港澳台),日本电影一部,最高排名33,票房前100的电影中没有韩国电影。[1]综上数据表明,中国电影在北美地区外语片中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

    活跃于全球影坛的中国导演,其代表影片通常偏向艺术电影或者艺术和商业兼容的特征。对于导演个人的风格、探索与创作,海外专业影评人普遍持包容态度。贾樟柯的影片风格得到国际影坛认可,以《江湖儿女》为例,海外影评人认为“这种特殊的糅合对于中国著名作家兼导演贾樟柯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他的作品将他快速发展的国家的生活混乱带入了超清晰的数字焦点中”[2],而且,“很少有电影制作人能够拥有贾樟柯的能力去传达包含着物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广度”[3]。中国演员尤其是女演员,也越来越引起北美影评人的关注。例如,范冰冰在《我不是潘金莲》中的精彩演出就受到了高度评价,“范冰冰和冯小刚导演的再次合作,让她奉上了自己职业生涯最好的表演之一”[4],还有新近崛起的景甜也越发受到北美关注,“28岁的景甜作为禁军的女性首领很不错,存在感很强,接下来我们还会在《金刚:骷髅岛》和《环太平洋2》中看到她。”[5]

    二、电影口碑呈现差异、票房成绩有待提升,艺术特色鲜明而剧情敘事仍需开拓

    基于北美影响力最大的烂番茄网(Rotten Tomatoes)的考察,得出口碑票房四象限图。其中,红色区域代表的是既叫座又叫好的电影,有3部:《霸王别姬》《十面埋伏》《英雄》;蓝色区域代表的是叫座不叫好的电影,有两部:《长城》《巨齿鲨》;绿色区域代表的是叫好不叫座的电影,这个区域的电影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口碑,但是票房成绩不理想,例如《我不是潘金莲》《刺客聂隐娘》《活着》《江湖儿女》等;紫色区域代表的是既不叫座也不叫好的电影,例如《金陵十三钗》《天将雄师》等。

    研究发现,专业影评人对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总体上持肯定态度,认为影片在摄影、画面呈现、艺术指导、服装、配乐等方面的艺术表现力较强。对于中国电影中体现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象乃至主题如人与自然的和谐、影评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都较高。《邪不压正》刻画的唯美北平,《狼图腾》呈现的草原美景,《刺客聂隐娘》中的沉静画面,《我不是潘金莲》的画幅创新和鼓点配乐以及《英雄》《十面埋伏》中的丰富色彩,均获得了北美影評人的认可与赞赏。例如,《波士顿环球报》的影评人泰布勒(Ty Blurr)评论《刺客聂隐娘》:“李屏宾的35mm摄影宛如奇迹,黄昏时分浓雾中的湖北武当群山仿佛要从镜头中跃幕而出……这部电影里的一些镜头可能会永远印在你的视网膜上。”[6]《万象》的影评人江洁玲(Jessica Kiang)评价《邪不压正》的美术设计时表示:“美术指导柳青精致浪漫的场景设计很少会为了追求真实而牺牲画意性。覆雪的城市美景与颓废衰败的室内设计被摄影指导谢征宇流畅优雅的镜头一一捕捉,常常令人呼吸一窒。”[7]《我不是潘金莲》中的中国风元素则体现在大量圆方镜头里的画面,看起来像是宋代山水画。《村声》的迈克尔·诺丁(Michael Nordine)评论说:“摄影师罗攀的镜头能够激发观众的兴趣,好奇画面之外发生了什么,每个镜头的取景都很巧妙,透漏的信息和省略的信息一样多。”[8]《新公众》的克里斯托弗·奥尔(Christopher Orr)认为《英雄》“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色彩来展现一连串的责任、背叛以及死亡的故事。每一次连续的画面切换都是在一个新的调色板上进行的一样”[9]。《十面埋伏》在色彩、画面方面也获得了相同的赞赏。《华盛顿邮报》的影评人迪森·汤玛森(Desson Thomson)认为:“这部片超过了很多好莱坞大片的视觉风格。通过摄影师赵小丁的镜头,这部电影中的红色、绿色、白色非常丰满和鲜活。”[10]

    然而,中国影片的剧作水平和叙事能力却较少获得认可,剧情拖沓、说教严重、陈词滥调或者模糊隐晦等常被影评人诟病。罗杰·埃伯特(Rogerebert.com)网站的影评人马克·杜伊斯克(Mark Dujsik)评价:“除了叙述的必要性之外,《天将雄师》里面过多地去阐述对于和平的追求。”[11]《我不是潘金莲》受到的批评也集中在时长过长,节奏过慢。《西雅图时报》的影评人汤姆·基奥(Tom Keogh)认为:“刘震云的剧本变得笨重、多余……减掉半个小时的时长会让《我不是潘金莲》更有活力。”影评人丹尼斯·施瓦兹(Dennis Schwartz)说:“《狼图腾》最大的问题就是剧本混乱、沉闷以及说教色彩浓重。”[12]《邪不压正》也存在故事节奏缓慢,叙事性弱等问题,MUBI电影网站的丹尼尔·卡斯曼(Daniel Kasman)认为:“《邪不压正》充满着荒谬的咆哮、能量以及思想,同时又带着一些嘲讽,把所有故事支线关系都卷入复杂化中。”[13]

    中国电影在艺术表现力和叙事力两个层面受到截然不同的评价,这解释了在电影制作层面面临着的一个困局。我们或许不缺乏好的中国故事,也不缺乏表现故事的艺术手段,但是缺少能通过大屏幕讲好中国故事的人。如何提升剧作水平,恐怕是今后一段时间需要集中精力解决的问题。

    三、动作片遭遇审美疲劳与创新瓶颈,现实主义题材持续受到热捧

    动作片是经典的中国电影名片。至今,动作片仍然是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主力题材。对于动作设计,影评人仍认为有创意,受到好评,如《邪不压正》中“楼顶戏”融入了跑酷等运动动作让人眼前一亮;《叶问3》中由袁和平设计的武术动作也有所创新。但是对于动作类型片的故事创新能力则受到较多批评。例如,关于《叶问3》的影评说,“一切都很混乱,而且次情节被很混乱地杂糅在一起,没有合理的逻辑,也没有以往动作电影的结构。”[14]对于《天将雄师》中的动作设计,罗杰·埃伯特(Rogerebert.com)的影评人马克·杜伊斯克(Mark Dujsik)认为:“打斗场景比较有趣,成龙的防守技巧受到关注,但是最后电影却演变成了疯狂的、大规模的混战,血肉横飞。剑术和功夫技巧是有一定创造性的(或许是成龙亲自指导他们),但是接下来的动作场景非常恐怖,变成了单纯的暴力。”[15]

    与动作片相比,《江湖儿女》《我不是潘金莲》《天注定》等反映中国现实题材的影片,延续甚至超越了前辈的现实主义表达特色,继续博得国际视野的关注和赞赏。梅·阿卜杜勒基(Mae Abdulbaki)认为《天注定》“这部电影揭示了当代中国在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无法掩盖的一些现象。贫富之间的分裂是非常明显的,贾樟柯很完美地把它呈现在我们眼前”[16]。而“《江湖儿女》延续着《山河故人》的风格——叙事结构、同样的女演员、音乐噱头——然而我们却被这位著名艺术家电影中的精致和优雅所吸引”[17]。法国《世界报》说:“影片荡气回肠,充满诗意,隐晦又明亮,将成为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18]国际影评共识认为《我不是潘金莲》用现实的手法,通过中国普通农妇的视角来展现中国现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希拉·奥马莉(Sheila O'Malley)评论《我不是潘金莲》,“这是一个关于官僚主义的真实故事,讲述了一个女人对抗传统的不懈努力。听上去是一部很沉重、政治化的电影,但《我不是潘金莲》采用了喜剧形式,是对政府官员无能和懒惰的抨击”[19]。影片以狡黠的社会评论和良好的故事架构为导演冯小刚的视觉实验打下了基础。

    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必要研讨如何提升中国电影“走出去”类型的多元化和丰富性。作为风格清新的纪录片,也是近几年输出的唯一一部纪录片,《我们诞生在中国》在美国既卖座又卖好,为电影“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思路。

    四、展望:商业运作突破——作为全球化产品的中国电影逆袭好莱坞

    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断拓展路径。新世纪伊始,中国电影开始加强与国外演员的合作,如2001年冯小刚的《大腕》启用外国演员,2002年陈凯歌的《致命温柔》全部采用外国演员。现如今,中外合拍和大牌发行已成为中国电影迅速进入北美主流市场的捷径。在最近4年北美票房排行前3的中国电影中,《巨齿鲨》和《长城》是中美合拍片,《我们诞生在中国》是中美英合拍。同时,3部影片的美国发行方分别是华纳、环球与博伟,助力3部影片实现了4118、3328和1508个院线上映的纪录,上映天数也都超过了60天(《长城》的上映总天数甚至达到了105天)。此外,《刺客聂隐娘》《战狼2》和《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影片也都创造了上映时长超过60天的纪录。《叶问3》和《唐人街探案2》的上映院线也都超过了百家。综上这些都为票房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高票房与高口碑是远不能划等号的。高票房、低口碑的影片对中国电影声誉可能形成较大的冲击。例如,《巨齿鲨》《长城》两部影片在口碑上都表现一般,影评人甚至批评其剧情硬伤太多,非常拖沓。《天将雄师》虽然邀请了国外著名演员,口碑却并不尽如人意。《狼图腾》采用外国导演来进行拍摄,但也没能讲好中国故事。“借船出海”從市场角度看是可行的策略,但高成本却成了一把双刃剑,投入与产出也并不总成正比。

    需要重点补充的是,专业影评人是介于专业电影人和普通观影人的中间地带。影评人对于引导具体影片的关注度、上座率和观影评价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本次研究发现,中国电影在北美地区的传播过程中受到专业影评人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中国电影的海外影响力仍有很大提升空间的体现,反过来又限制了中国电影影响力的提升。目前,中国电影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已经有针对重点观影人群的展演、点映,但是频次还不高,针对特定观影人群的精细化程度也需要提升。要重视起专业影评人群体,与其建立紧密联系,借助其意见领袖的地位提升中国电影的声量与口碑,实现对好莱坞的逆袭。

    参考文献:

    [1]https://www.rogerebert.com/reviews/red-sorghum-1989.

    [2]http://www.latimes.com/entertainment/movies/la-et-mn-cannes-diary-ash-is-purest-white-cold-war-20180512-story.html.

    [3]https://thefilmstage.com/reviews/cannes-review-with-ash-is-purest-white-jia-zhangke-stages-another-exceptional-platform-for-zhao-tao/.

    [4]https://www.easternkicks.com/reviews/i-am-not-madame-bovary.

    [5]http://www.thefilmpie.com/index.php/review/4029-review-the-great-wall.

    [6]https://www.bostonglobe.com/arts/movies/2015/10/29/killer-visuals-hou-hsiao-hsien-the-assassin/ikZq1tjlCbMYJueDERnMPI/story.html.

    [7]https://variety.com/2018/film/reviews/hidden-man-review-1202943487/.

    [8]https://www.villagevoice.com/2016/11/16/its-fan-bingbing-vs-the-patriarchy-in-the-enthralling-i-am-not-madame-bovary/.

    [9] https://newrepublic.com/article/69179/tale-two-movies.

    [10]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articles/A4633-2004Dec16.html?noredirect=on.

    [11]https://www.rogerebert.com/reviews/dragon-blade-2015.

    [12]http://homepages.sover.net/~ozus/wolftotem.html.

    [13]https://mubi.com/notebook/posts/toronto-correspondences-3-chinese-blockbusters.

    [14]https://www.alternateending.com/2016/09/catching-up-with-2016-everybody-wing-chun-tonight.html.

    [15]https://www.nj.com/entertainment/index.ssf/2015/09/dragon_blade_review_east_meets_west_and_we_lose.html.

    [16]http://www.punchdrunkcritics.com/2014/04/dvd-review-jia-zhangkes-touch-of-sin.html.

    [17]https://theplaylist.net/ash-purest-white-cannes-review-20180515/.

    [18]https://www.rogerebert.com/reviews/i-am-not-madame-bovary-2016.

    [19]https://www.empireonline.com/movies/madame-bovary-2/review/.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