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地方高校应用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探讨 |
范文 | 柳青 【摘 要】地方高校为培养服务于蓬勃发展的现当代城镇音乐文化生活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音乐人才,应以地方音乐事务工作能力素质的培养为核心,在对区域民众文化审美需求与音乐特征实践的了解基础之上,依据音乐“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音乐表现、社会音乐实践这三大能力素质课程来构建应用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地方高校;应用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14-03 近年来,地方高校逐渐对应用音乐学专业办学要素及其课程体系等开展教育学理论研究及其专业建设的实践探索。对此有借鉴意义的是:在我国高校领域内,除原有的音乐教育学、音乐工艺学等应用音乐学专业及近年来学界所开展的音乐批评、音乐社会学等应用音乐学学术活动之外,有的高校已将音乐学专业明确区分为理论音乐学与应用音乐学类(如星海音乐学院等);有的高校则以音乐与科技为应用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核心,开办音乐工程类专业或音乐科技与艺术专业(如中国传媒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有的高校则追求音乐边缘学科的专业建设工作,创办如音乐治疗、音乐管理、音乐考古、音乐传播等部分新型的应用音乐学专业或专业方向。诚如日本学者山口修所言:“音乐一定是还原于社会的”,但现阶段,每个人、每所高校及音乐院(系)等都对“应用音乐学”之“应用”二字的内涵与外延有着差异性的理解。本文拟从地方高校主动培养能服务于中国现阶段二、三级地市人民群众的音乐文化生活需求的能力素质出发,探索构建地方高校应用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 一、地方高校应用音乐学专业建设工作总体建设目标 地方高校应用音乐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主要服务于区域音乐文化生活,故地方高校应用音乐学专业建设工作的总体建设目标可设定为: (一)以传承创新区域音乐文化为己任,在了解区域音乐文化遗产与区域音乐文化生活的前提下,以区域音乐文化资源与区域音乐文化产业为依托,探索并构建“应用音乐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将应用音乐学专业建设成为服务于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紧缺的高素质社会音乐文化工作人才的培养基地。 (二)积极参与并引导现实区域社会音乐文化,顺应当代区域音乐生活实践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有多元音乐文化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艺术实践和社会音乐文化工作能力的“本土化、高素质、应用型”的音乐文化工作者,实现音乐学专业社会应用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的转型与突破。 (三)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专业建设强化“实践育人”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大力加强“社会合作育人”的培养力度。使学生在参与实际区域社会音乐文化活动策划、管理、演艺、宣传等音乐文化业务的工作中,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实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总目标。 二、地方高校应用音乐学专业建设思路 地方高校的应用音乐学专业建设工作,应强化“实践育人”的教学培养理念,以学生优良的“音乐表现能力”为其人才素质的基本保障,同时将此与区域社会音乐文化实际工作能力相融通,引导学生认识与判断区域经济社会结构特点及区域社会文化建设的需求,使学生投身于区域经济社会音乐文化产业的工作现场。拓宽人才口径,适应市场音乐文化商业化需求,培养具备丰富的艺术实践,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专门人才。其基本的建设思路为: (一)践行社会音乐文化工作实践实训的教育观念,培养学生从音乐文化价值相对论的观点出发,在掌握普世性的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与音乐理论的基础之上,以世界民族音乐文化为其广阔的艺术视野,掌握本民族本地区的音乐文化传统,熟知区域音乐民俗事务与音乐文化生活的需求,努力成长为优秀的区域社会音乐工作者。 (二)拓宽人才培养口径,以“音乐表现能力”为“应用音乐学”社会知识技能的构架桥梁,充分利用区域社会音乐文化资源,佐以社会音乐事务工作现场的工作流程与工作实践,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课堂学习与社会音乐工作一线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与互补互进。 (三)对区域社会“应用音乐学”人才的产出实行即时跟踪监督与反馈,对区域社会应用音乐人才的培养效能及其不足之处应及时做出客观的评价与评判,为进一步探索建设地方高校应用音乐学专业提供充足的依据与详实的参照体系。 三、地方高校应用音乐学专业课程体系 地方高校应用音乐学专业主要培养学生的音乐“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素质及音乐表现能力、社会音乐工作能力,以这三个主要能力要素为培养目标,合力育人。这三大能力要素的主要培养理念及其教育途径与课程体系可设计为: (一)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音乐“三基”) 学生的音乐“三基”素质主体上来自于音乐学专业本位教育,但仍应注意“三基”所涉及的所有课程及其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目标,都应指向促进学生“音乐表现”能力的形成及“社会音乐工作”应用能力的提升方向。既应让“三基”有机渗透在学生主体音乐表演的技术表现、审美体验与二度创作中;同时,学生还应当从社会音乐文化观众客体的角度,运用所学基本技能、知识与原理,监控自己的表演全程,提升表演品质与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最后从艺术功能与艺术成效的不同角度,恰如其分地自我评价音乐组织结构及其社会文化功能能否实现的问题,等等。“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实现矩阵如下: (二)音乐表现 音乐表现是最能体现音乐学学科实践应用特点的一项专业核心技能。音乐技能性课程可通过学校艺术实践、社会艺术实践及舞台表演等多种途径实现学生优良“音乐表现”能力的培养功能。技能性课程的教学实践实训应特别注重指导学生们的重唱、小组唱、表演唱、合唱以及重奏、小乐队合奏、小型音乐剧等,重视更具娱乐表演方式的艺术表演或串演活动的全程组织与管理、主持与表演能力的培养;提示学生努力积累社会应用型曲目,将专业艺术视野拓展至区域社会音乐文化生活视野中;加强区域音乐特色的融入与创新能力,努力形成自编自创自导自演的基本工作素质。 音乐理论课程可大致划分为音乐技法理论课程与人文历史艺术素养课程两大类。音乐技法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定位于大众音乐创作、改编写作实践能力的提升;音乐人文历史艺术素养课程则主要着力于加强学生的音乐基本理论的应用性评价与品鉴能力的抟铸,即学生应能将音乐人文历史知识内化为艺术涵养与艺术眼光,建立区域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发展意识,努力为社会音乐文化工作品质的形成奠定优良的音乐文化底蕴。 “音乐表现”能力实现矩阵: (三)社会音乐实践 社会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特点决定了能成为尖端艺术人才的毕竟是极少数人,繁荣发展的文化艺术市场需要的是更多具备操作性工作手段的音乐学人才。社会常见的音乐事务主要包括: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专业艺术团体与艺术家的来访演出活动联络与宣传;社会音乐教育与文化培训机构管理;民俗活动音乐演出与音乐商业中介;乐器(或其他音乐类)产品的推销与推广;中小型音乐作品的剪辑、改编与合成;环境音乐(如商场音乐、茶楼音乐、公共汽车音乐、车间音乐、企业广播音乐等)、网络音乐的采编与创编;简易音乐海报(或其他音乐类印刷品)的编辑与制作;区域音乐的保护与传承等等。这些社会音乐工作的基本素质主要通过社会音乐实践实训活动的开展,以学校与社会文化文艺机构的合作培养形式完成。“社会音乐实践”实现矩阵: 本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基于二、三级地市公共音乐文化生活所需复合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而设定的,重点突出了学生音乐“三基”基础上的音乐表现能力及其音乐社会应用能力的培养。围绕着二三线城市应用型音乐人才的培养目标,我们同时还指出了这三类课程本体系课程建设要求及其相互之间的教学训练的支撑耦合性质等,以这三个课程体系达到构架一元课程体系的最终目标。同时,还应指出的是,地方高校为达到服务社会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其课程体系的总建设目标及其具体的课程体系设计等固然相当重要,但其课程的教学内容组织及其实践教学的整体能力目标的实现实为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13-30. [2]王耀华、乔建中.音乐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23-345. 作者简介: 柳 青,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音乐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与区域音乐研究。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